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克伦贝勒的立体声版贝交真的那么失败吗? [复制链接]

查看: 7617|回复: 41
21#

借问一下,EMI在94年发行的克伦佩勒这一系列总共有多少套啊?
TOP
22#

原帖由 creek1 于 2009-2-6 23:24:00 发表
立体声的英雄,缓慢多了,显得更深沉,火气全消,和他的其他几首贝交的风格相对统一。没有高低之分,不同时间心情会有不同感觉。


看来风格还是那样~~~我要清空大脑才敢去听~~~
TOP
23#

贝姆或瓦尔特等人在演绎《田园》时,更多地交由作品本身去传达音乐内涵,是较为传统解读基调上的高明之作,理应成为最权威的参考版本。

克伦比较倾向于将他自己个人的一种沧桑感注入他对贝多芬的一切演绎中,这必然导致作品解读基调上的不同。指挥家异常深厚的功力使这一层主观“渲染”听起来仿佛是和作品与生俱来的样子,不仅带来比较特别的感染力,还有逻辑上的说服力,值得高度评价。但决非说一定要这样处理贝多芬才更“深刻”,作为听众也不见得必须能够完全迎合这种个性化才叫有品位。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4#

英雄俺错过鸟!
TOP
25#

Otto Klemperer 的立体声录音都是他晚年的,(1885年5月14 生,1973年7月6日死)。这就是对很多乐友来讲听起来"不过瘾".!而从这些录音的结果来看确事都有个Tempo(速度)问题,也就是说比较慢。想真正了解,认识Otto Klemperer 就必需听他早年的那些单声道的录音。
Der Zeit Ihre Kunst , Der Kunst Ihre Freiheit.
The art for the time , the freedom for the art.

TOP
26#

原帖由 Haffner 于 2009-2-7 0:36:00 发表
借问一下,EMI在94年发行的克伦佩勒这一系列总共有多少套啊?

打上94年标志的纸外套装共有两套——7CD的贝多芬交响曲集(立体声)和10CD的浪漫派作品但如果问打OTTO KLEMPERER标志的系列那可太多了,基本涵盖了巴赫以降全部重要的德奥歌剧及交响乐
TOP
27#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09-2-6 1:28:00 发表
克伦贝勒的这个版本却让人觉得是走在荒凉的干草地,安静的一切,一个老人在艰难的行走,步伐虽不算沉重,但却感觉孤独~~~~~
能听到不同的感受也很难得啊,而且这感觉并不坏。沧桑、庄重、浑厚是他的特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

回复 1# hpstudio 的帖子

要的就是这种重量感、沧桑感。
克老的录音,比年轻一辈的耐听很多,值得再三咀嚼。
但57年录音的那几首,音效确实差了点,算个小遗憾。
Backhaus
TOP
29#

克伦佩勒自身风格真正确立的标志是在1958年伦敦的贝多芬音乐节上,此前的老头正如弗莱什所说,是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永远在不停的尝试新风格,新曲目,正如他自己作曲的风格:奇妙的想法层出不穷,但都没有被有效展开。但老头73岁(这年他因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被重度烧伤)之后,大概是无力继续探索新的演绎风格了,于是定下心来开始盘点自己的一生。老头的音乐生涯横跨浪漫主义晚期直到战后,演奏的曲目除了全部德奥经典曲目外还包括了马勒,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勋伯格,甚至魏尔的爵士音乐剧。他的知识背景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犹太传统,西方基督教传统,德国浪漫派传统,现代文化传统,这些复杂元素的综合确立了老头与众不同的晚年风格——节奏保守,速度缓慢,旋律线条清晰易见,和声细节丰富无比,乐队音色纯正美丽,没有一丝的滥情掺杂其中。他只揭示纯正音乐的美丽,最大限度地发掘可以从乐谱中感受到的音乐细节。可以说,他晚年的音乐风格是超越了一切时代的局限,在全部作品上到达了作曲家的理想。
TOP
30#

其实我认为贝多芬田园这部作品表现得庄重、神圣、浑厚也有其深刻理由的。因为当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但他对大自然(上帝)仍然表现出一种感人的感恩之情,这是田园的深刻魅力,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我认为这也是田园的意义吧。田园不是一部简单描写风景的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