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qianlufei 于 2009-1-27 0:20:00 发表 曾买过一张新西兰什么乐团演奏的马斯涅管弦乐作品,大倒胃口。不客气地说,那个乐团根本就不具备演出能力,太失水准了。从此就很少收他家的碟。 |
我也是因为曲目而购买该公司自己录制的一些东西。拿索斯自己的东西良莠不齐,好的好,不好的确实是充数,有些东西无论录音和演奏都很粗糙,感觉是录完了事。主要还是得看乐团和指挥,遇到个负责任的指挥,在录音时唱片公司想为了节约钱草草了事,指挥也不会同意,因为CD上市后,演奏不好,艺术家被骂,录音不好录音师被骂。
拿索斯的历史录音除非是它找原录音母带所有者索取原始录音作为母带音源,如果他是从当年出版了的LP上或者磁带上直接转录,只要是出版时间(不是录音时间)超过50年,都是不需要支付版费的。Pearl 、Biddolph、Music&Arts等翻版历史录音的,很多都是用LP作为CD母盘音源,大家只是比CD的翻录技术、制作工艺和CD小册子中的文案,他们把价格买那么贵的原因是因为销量小所致。面对那么小的销量,不买贵,是难以生存的。在历史录音系列里,我比较喜欢Andante(现在已经不出CD了,卖给了Naive)的那个黑色封面豪华包装系列,我完全是冲着里面那本小册子买的,都买齐全了,文案全是些专家学者所写,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信息。拿索斯之所以卖那么便宜,它实行的是战略价格。拿索斯挣钱的方式是低成本运作,抢占网上和网下发行网络,面对多层次的市场,努力争取作为世界最大的唱片发行商(distributor).做生意,抢两头,上游产品的垄断和下游市场垄断,看看拿索斯现在所代理的品牌吧,已经远远超过环球,这是上游的控制,下游看看他在世界各地的发行网络,地面的无处不在,网上的进入大学图书馆和网上付费聆听和下载。
www.kuke.com就是拿索斯通过网上进入中国市场,短短时间做得不错,既是资料库也是网上平台,做出名了还有广告收入等等。索尼唱片公司靠流行养古典,环球公司流行明星的销量干不过索尼,古典就靠卖版权和玩包装再版回锅肉录音,EMI也是一样,兼并是最后的出路,就如当年的CSB进入索尼,RCA进入BMG等等。古典音乐的演出和录音都面临着市场的危机,造成这个危机的是唱片公司和艺术家经纪公司,以及艺术家自己,他们三者中无一不是急功近利,贪得无厌,只想赚钱,不愿意三者联合起来去培养新的消费群体,而且三者之间又不团结,各怀鬼胎互相利用而不是相互支持互相帮助。连很多乐团的演奏者都视演奏为干活,连音乐学院里的师生很多都视音乐为赚钱工具,市场自然在萎缩。
出色的音乐家靠的是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爱乐者靠的也是天生对古典音乐声音的奢好和后天聆听积累和培养的热情和兴趣。如果,古典音乐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最后的听众将是热爱音乐的音乐家和极少数上述这类音乐爱好者。除非,有一种力量将古典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象征和身份的象征,以促使人们去附庸风雅,再从附庸风雅到真正会欣赏和热爱,那就可以将古典音乐复兴了。20世纪30年代,卢森音乐节的兴起就是一股欣赏古典音乐附庸风雅之风推动形成的。美国古典音乐的兴起是在卡内基和洛克菲勒家族的支持和倡导下形成的。在今天,基本上是找不到这样的例子了,比尔盖茨、巴菲特、还是沙特王子阿瓦里、会这样做?中国呢?宁愿把钱花去为国家在世界上丢脸丢得最彻底的国足上也不会花钱来培养古典音乐听众。北京有余隆和现在的国家大剧院、广州有余隆和广交、上海有东方艺术中心,张国勇等等,其他城市呢?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热爱音乐,有机会买到点好唱片。也许过不了几年,唱片消失了,我们只能回到18,19世纪去听小型音乐会了。看来指挥家切里比达克的预言即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