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复制链接]

查看: 7319|回复: 34
11#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17:27:00 发表

说到大剧院的声学效果不好,倒是众口一词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大剧院听过大乐队的音乐会。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我匪夷所思这个问题和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一个音乐厅的音效有问题难道就能丢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脸吗?这顶帽子扣得也太大了吧。那伦敦人还不赶紧把巴比肯给砸了?这样的评论明显的带了太多的个人负面情绪了。

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其实是很出色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他们能高价买下主办权说明的是资金和公关实力,又不是幕后操作行政摊派,何来硬抢一说?看看东艺的管理和运作才叫人汗颜啊,不由得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条件。


怪不得阁下对大剧院推崇备至,虽然“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原来中国的艺术家并不重视自己的舞台艺术表达,而只重视主办方对自己的马屁拍得到位不到位,佩服佩服!

实在让我们这些自己掏钱去现场听音乐的老百姓汗颜。。。
TOP
12#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11-12 18:56:00 发表
我看完这场演出的评论,即楼主的主题帖並无任何过分夸大之词。倒是感到很实很客观,虽然我並没有去听过。
  为什么这么说:源于我在北京听过这支乐团的演出。我听的是“春之祭”。便让我第一次开始了现代音乐的欣赏旅程。也让人知道了什么是世界顶尖乐团的弦乐、管乐及交响时能达及的高度。
  其后也在任何级数的极品音响里找不到那现场的一半感觉。
  楼主的那些对乐队的描述之词应该是基本到位的。至于指挥对乐曲处理,指挥是否带病一类,本人无权发言。
  一个世界顶级乐团任意奏几个和弦也是国内二三级乐队无法企及的。可笑吗。只要你明白乐队每位成员的发音、合奏能力修养。乐器档次等等等不同就不可笑了。


万众兄如此评论太过随意了,就好像我在上海东艺听了NDR的演出后便断言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必然是顶级的一样,如果你有机会到上海大剧院实际听一回你就会发现,大剧院之于东艺,就好比大会堂之于鸟蛋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为何我这么激烈地批评大剧院?

其一,一个世界级别的名团好不容易来一次上海,难道他们的艺术家们都类似本贴的一位国内艺术家,在乎主办方服侍周到多于他们的演出效果吗?把人家硬拉来是为了满足什么器官?音乐会难道不是用耳朵听的吗?所谓不安好心!

其二,一个冠名为大剧院的地方,一年里有过几次歌剧、戏剧上演?都说在中国歌剧票卖不掉,但是大剧院都不推广,难道让音乐厅、电影院去推广?所谓不务正业!

其三,如此恶声的场地,每次音乐会完,只见枪文满天飞,一片呼好之声误导消费者,一旦有人异议,便口诛笔伐。。。很奇怪,枪手们一边承认大剧院声音很烂,一边又找了很多诸如尊重艺术家等等理由来搪塞。难道我们观众进去是为了帮着枪手们一起拍马屁?所谓大剧院没有音乐会,只有时尚秀是也!
TOP
13#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音效的问题先暂停一下,那个高价抢团确实的话,海芝加会不会还要贵啊?值此“金融危机”+油价大跌之际,票价要是不跌反涨那才真的是“要命”!
TOP
14#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从曲目(马勒6和布鲁克纳7)来说,估计能买到票就万幸了,价格恐怕没人敢计较
TOP
15#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现在正多方求证,大剧院哪里的位置声音最好,为明年的海丁克做准备。
TOP
16#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真是开了眼界,有些人一边能在单声道的录音里面听到艺术的真谛,一边儿对一个剧院的音响效果的瑕疵猛烈抨击到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丢脸的地步。。。。。。。。。。。好像这个剧院的这点儿瑕疵就能让一批人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一样。。。。。。。。。。
TOP
17#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在别处谈到了对RCO在上海2天演出的个人看法,也在这里谈谈:

很明显第一天杨颂斯和RCO都不在状态。勃交演的完全像是个二流乐团的演出,杨颂斯可能对德奥作品的处理不是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他手上的这支RCO完全是训练有素而且实力很强,但是勃交第三这么优美的曲子演成这样,很让人失望。当然下半场的图画展览会演的不错,可能是因为图展比较容易演,比较能发挥各乐手的个人实力,虽然小号上来就吹破了音让人扫兴,但是总体上图展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想杨颂斯拉着RCO去演马勒应该不错。

第2晚的演出让我认识到什么叫RCO这支顶尖乐团的水准,各个声部,小提琴、大提琴、木管还是铜管都具有很强的水准,弦乐声部的音色有传统的音色,既华美又温暖。木管组和铜管组都技巧很好。特别是最后加演的那曲德沃夏克完全在向上海乐迷展示他们漂亮的弦乐音色和乐团合奏的效果。只可惜,上海大剧院这个声场的堂音缺少,使RCO的演出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总的说来,这个2天演出,比失望的好些,比期望的差些。
TOP
18#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相对来说,广州的星海还算差强人意啦
TOP
19#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17:27:00 发表

说到大剧院的声学效果不好,倒是众口一词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大剧院听过大乐队的音乐会。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我匪夷所思这个问题和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一个音乐厅的音效有问题难道就能丢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脸吗?这顶帽子扣得也太大了吧。那伦敦人还不赶紧把巴比肯给砸了?这样的评论明显的带了太多的个人负面情绪了。

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其实是很出色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他们能高价买下主办权说明的是资金和公关实力,又不是幕后操作行政摊派,何来硬抢一说?看看东艺的管理和运作才叫人汗颜啊,不由得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条件。


如此,指挥岂不是无法听齐乐队的演奏?

指挥如何控制乐队?
TOP
20#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21:15:00 发表
真是开了眼界,有些人一边能在单声道的录音里面听到艺术的真谛,一边儿对一个剧院的音响效果的瑕疵猛烈抨击到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丢脸的地步。。。。。。。。。。。好像这个剧院的这点儿瑕疵就能让一批人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一样。。。。。。。。。。


录音是死的,演出是活的,当然RCO的演出已经死了,不能改变了。但是如果还有您这样的人继续忽悠,成批的名团还要开进大剧院,让我们听众的耳朵受罪。这样下去您和您的同事们真要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古音音乐界的罪人了。

请注意,大剧院的恶劣音效不是瑕疵,而是致命的缺点!!!一个古典音乐的演出场地,难道有什么比音效更重要的事情吗?!


如果您是大剧院的人,请去苏州科文大剧院学习学习,同样叫大剧院,同样的设计师,为什么人家的音效比你好很多?再固步自封的话,您这脸可就丢大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