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复制链接]

1#
168上大虾多,本帖不打算发表什么高论,只是一点思考和心得,抛砖引玉,同时也欢迎各路砖家参与讨论。
一套音响系统在手,基本定型的环境,如何挖掘器材的潜力?
第一步当然是摆位(房间处理不谈),没有良好的摆位之前采取其它手段都是盲目的(近似于废话)。摆位对于拥有良好声学处理的听音室似乎容易,对于环境复杂的就有点难了,非本帖讨论的内容。第二步应当是避震而不是更换线材,没有适当的避震就无法真正了解你的系统,没有真正了解你的系统之前其它手段(摆位除外)都是盲目的(准备接砖头)。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幸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摆位,前端器材又必须放在音箱以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的观点。
避震前可能的声音:平衡度和流畅性不好,某些频段可能不舒服甚至凸起和凹陷(误以为是吸音扩散没搞好);低频混或者硬梆梆的;中频虽然有密度但缺乏细节过渡;结像有但轮廓不清晰;高频尖锐或粗糙…………….。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避震后而言。
避震后可能的声音:局部发混或发散的声音更凝聚,凸起和凹陷似乎被抚平了;低频富有弹跳力,细节显露;高频更清晰柔顺,细微之处更明白。中频浓密清晰,旋律起承转合的细节更具表现(中频是表现音乐的主要频段,是音乐欣赏的起点)。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避震前而言。
震动无处不在,震动大时用手摸器材即可感受。但高频率的震动用手摸无法感知,而实际仍存在,对声音也会产生劣化。避震的方法,简单归纳为:
1、
器材安置避开震动大的位置,谓之避。在环境中找到震动最小或者避开某个频率的地方安放器材,不容易。
2、
用脚钉、隔板之类的东西将器材与承托物隔离,相当于隔离震源,谓之隔。
3、
用脚钉、隔板之类的东西将器材之震动传递到承托物上,分担震动能量,谓之分。
4、
用书本、胶泥之类的东西贴放在器材表面,吸收震动,谓之吸。其实脚钉、隔板之类本身也吸收震动能量,一物多用。
5、
用重物压在器材上,强行压制震动,谓之抑。如果器材上放的书本太多,就由吸变成了压。受压后共振频率上升,反而容易造成高频声音劣化,声音变死。
钉、垫之类的东西,无非就是具有合适的谐振点,能够用“隔”或者“分”的原理消减器材某些频段的震动能量。至于哪个品牌型号的更好(应该说更适用),无非是谐振点不同以致于消减频段不同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音箱的避震有所不同,改变音箱的谐振频率会导致声音的明显劣化。曾试过在音箱上放几本书,结果高频灰暗,只得又撤了。可见音箱的设计大有学问,不是喇叭+箱体+分频器那么简单的。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不会盲目地折腾。然而虽然知道震动有害,但不知道哪些频率的震动会劣化哪个频段的声音,或者不知道钉垫的谐振频率,还是白搭。所以避震这种手段,只能一一动手试了才知道,该用的还得用。
震动导致声音劣化的原因,请各路大虾补充。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音响 只要:摆位,避震,电源,这三样搞好肯定出好声的!
TOP
3#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标题不错!!顶一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松大侠制作音箱的高手,对箱体谐振一定很有研究,可否为我等菜鸟补补课?
TOP
5#

回复: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原帖由 藏玉 于 2008-11-1 23:04:00 发表
音响 只要:摆位,避震,电源,这三样搞好肯定出好声的!   



前提是系统搭配合理
TOP
6#

回复: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高手不敢当,我的观点很简单:信号以外任何多余的谐振、振动都是不受欢迎的。应该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避免、或控制并降低。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器材暴露在空气中,震动不可避免,最理想的是厚厚的阻尼物完全包裹,最大程度地隔离外部震动,以及吸收器材内部震动
TOP
8#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我的观点是:搭配,空间,电源,避镇!处理好这四样就大部分到位了!其中空间包括环境吸收扩散的处理和摆位!
CD:DENSEN  B400PLUS (电源线:音乐丝带瓦沙努)公房:贵丰2100 (电源线:NBS OMEGA3)音箱:单拿声学M1。5  信号线:柏林之声纯银线  喇叭线:VOVOX
QQ:762205887
TOP
9#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玩避震(其实我感觉应该叫谐振调整)以来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谐振调整对一套系统的意义一点不输于器材本身或其他调整手段.

对于谐振调整产生变化的机理我也不大明白,不过我感觉似乎玩这个并不是吸收震动或是传导震动的事情,..更多的却象是一种材料特性使然,.比如用橡胶包线,声音就会浓厚粘,,..

如金属钉对于音箱架或器材架意义我感觉并不一定只是单纯的隔震,而更象是由于小面积接触的材料单纯度而产生的对声音理性的一种规整.........金属钉材料稳定性密度都好,声音上就是条理性线条和规整度好,,木钉能让声音产生温暖和软性的走向,而不强调密度质感,这和木头材料的特性相吻合,,

所以,这样的原理就使得用不同材料大小比重顺序的搭配而对声音的色彩进行细致的调整成为可能,,
TOP
10#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所以,要下盘稳固的声音,你的地面就要稳固,器材架的重心就要低....很多系统高音彪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由于器材架或音箱架或器材自身的下盘不稳固,,重心偏高或基础不好,,声音就往上走.
TOP
11#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LZ说得有道理。
最后编辑山河 最后编辑于 2008-11-02 00:21:56
TOP
12#

回复: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原帖由 appleblue2000 于 2008-11-2 0:08:00 发表
所以,要下盘稳固的声音,你的地面就要稳固,器材架的重心就要低....很多系统高音彪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由于器材架或音箱架或器材自身的下盘不稳固,,重心偏高或基础不好,,声音就往上走.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器材,只更换一对信号线或者电源线,声音就“往上走”了;再有例如更换一台信号源或者功率放大器等,有时候声音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玩HIFI,稳固和避振是对的,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但是不能用它来解释声音聚焦定位定向的所有现象,声音的聚焦定向定位与音频信号的相位(群)延时、左右声道某频率群还原发声的时间差、左右声道声压大小差异等等关系更为密切,《电声学》和《声学》理论已经可以较好的解释这些问题。与是否稳固或避振是否良好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楼上的兄弟说的好!避镇跟本身材料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单单是震动的问题!
CD:DENSEN  B400PLUS (电源线:音乐丝带瓦沙努)公房:贵丰2100 (电源线:NBS OMEGA3)音箱:单拿声学M1。5  信号线:柏林之声纯银线  喇叭线:VOVOX
QQ:762205887
TOP
14#

回复: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8-11-2 1:00:00 发表
原帖由 appleblue2000 于 2008-11-2 0:08:00 发表
所以,要下盘稳固的声音,你的地面就要稳固,器材架的重心就要低....很多系统高音彪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由于器材架或音箱架或器材自身的下盘不稳固,,重心偏高或基础不好,,声音就往上走.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同的环境相同

松香兄说的对,,
我的说法是针对系统其他环节都不动的前提下的调整产生的变化 ,,当然咸菜和器材自身也定然有自身的特性.....
不过谐振调整是一门不用花钱却可以产生N种声音和色彩变化 的好方法,,
值得推荐
TOP
15#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楼主说的都是机械避振,其实在一定的机械避振的基础上,可采取电子避振来进一步降低时基抖晃和误码。
TOP
16#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点子避震怎么弄
TOP
17#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电子避振不是消除振动本身,而是消除振动对设备带来的影响,如对CD机采取的异步时钟去抖晃和各种纠错算法。
TOP
18#

回复: 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原帖由 艺术用家 于 2008-11-1 22:21:00 发表
168上大虾多,本帖不打算发表什么高论,只是一点思考和心得,抛砖引玉,同时也欢迎各路砖家参与讨论。
一套音响系统在手,基本定型的环境,如何挖掘器材的潜力?
第一步当然是摆位(房间处理不谈),没有良好的摆位之前采取其它手段都是盲目的(近似于废话)。摆位对于拥



非常好的发烧心得。也是我最近在转盘下用新德克大檀木钉加水晶珠之后的感受,变化改善较大。烧友可以通过加各种钉去实践去体会。
我的感觉,首先应该给器材一个独立的稳定牢固的基础,也就是稳定牢固的底座,器材再放在这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牢固的基础之上,在器材的底盘垫避震钉,这样钉就托着器材放在这个独立稳固的底座上,而不是将器材放在多层架上。加钉后的声音是往更松更自然舒展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更有现场音乐的旋律起伏感,更有音乐的艺术气质。
TOP
19#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TOP
20#

回复:避震,找回丢失的细节

这里是在约翰李系统上试听图。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47894-1.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