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很欣赏LZ的思维方式和清晰逻辑,不过个人觉得有些地方的论断还有待斟酌,比如对人的听觉感官的敏感度过分增大了,实际上跟视觉分辨率一样(现在的1080P的高清图像就基本达到人眼的极限),人耳的感知声音的信息量估计也只是实际发声物发出的信息量的一小部分,关键是现在的录音器材能够扑捉到多少人耳可分辨的信息量,重放系统可以将人耳可知的信息量的失真降到最低,如果前者的容量小于后者的容量,就像我们看1080P以下的画面,但科技发展到可使前者等于或大于后者,那就同现场无区别了。
所以虽然按LZ所说的器材的重放只有10%的原声信息量了,但我们还是能分清楚是邓丽君在唱歌而不是李烁或黄红英,可见这10%对人耳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就像二十年前即使用小黑白看上海滩,一眼就认出周润发了。所以我们可假设人耳的可感知信息量是12%,那现在的10%,其实是已经做到了80%左右了,当然这个数据有待生物学家校正,说半天不知我表达出来我想表达的东西没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