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 [复制链接]

查看: 2333|回复: 12
1#
TOP CLASSIC 首席范本
音乐史不朽名曲·
国际顶尖演奏家·
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经典演绎顶级录音·专家精彩导聆评鉴



标题音乐的典范
辉煌的交响诗篇

指挥帝王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合作的最高艺术成就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

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精彩绝伦的指挥帝王卡拉扬艺术生涯重要阶段“李斯特时期”的精选辑。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典范之作。卡拉扬对于管弦乐音色的调控技法使得这张唱片成为无可取代的典范级演奏。
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首选评鉴。

推荐曲目:

斯美塔纳《沃尔塔瓦河》
李斯特《前奏曲》
TOP
3#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李斯特不仅是德国新浪漫乐派的先驱,也是交响诗的创立者。他承袭了柏辽兹的音乐精神,以标题音乐的崭新形式,赋予交响诗更深刻、更具意涵的创作内容,使交响诗成为近代管弦乐曲的精华。

李斯特一生共写有13首交响诗,其中编号为第3的交响诗《前奏曲》、编号为第6的交响诗《马捷帕》均是其中的代表作。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由其弟子多普莱将其中的6首改编为管弦乐曲。本片中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四号),展现出匈牙利人民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管弦乐作品。

斯美塔纳是捷克民族乐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所创作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是标题音乐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维谢格拉德》与《沃尔塔瓦河》是该组曲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而《沃尔塔瓦河》则是其中演奏频率最高的一曲,它通过描绘沃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及两岸的风俗人情,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对祖国深厚真挚的情感。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非常成功的演绎了这些交响诗篇。在本张唱片中,卡拉扬引领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充满了高亢的激情,展现了指挥家与乐团之间那种丝丝入扣,相得益彰的配合,将李斯特、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演绎得神采飘逸、大气磅礴,使得该张唱片成为无可取代的典范级演奏,荣膺《企鹅唱片指南》“三星”的评鉴,被公认为是卡拉扬一生300余张唱片录音中最值得收藏的音乐精品。


447 415-2

曲目:
BEDRICH SMETANA(1824-1884)
贝德利奇·斯美塔纳
1. The Moldau


[12:27]


沃尔塔瓦河
2. Vysehrad

[15:52]

维谢格拉德
FRANZ LISZT(1811-1886)
弗朗茨·李斯特
3.Les Preludes
[17:14]

Symphonic Poem no.3
前奏曲——选自交响诗集第三首
4.Mazeppa
Symphonic Poem no.6

[15:23]


马捷帕——选自交响诗集第六首
5.Hungarian Rhapsody No.4

[11:20]


《匈牙利狂想曲》(第四号)

[72:16
TOP
4#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企鹅唱片指南》给予该录音以“三星”评鉴:卡拉扬的指挥充满了激昂的热情、他所精心营造的浪漫主义的交响诗篇,产生出无与比拟的大开大合的音乐效果。而在卡拉扬的引领下的柏林爱乐,在整个录音中都保持着高亢的激情,充分展现了指挥家与乐团之间那种丝丝入扣,相得益彰的配合,使之成为了典范级的表演。
TOP
5#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专辑演奏特点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合作演绎的这张唱片,被许多乐评人视为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最高艺术成就之一。认为,若要评论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水准,这张唱片即是范本。卡拉扬对于管弦乐音色的调控技法非常适合李斯特那种通俗趣味与高贵音乐品味为一体的音乐理念,而就此一点,便足以使得这张唱片成为无可取代的典范级演奏。更何况唱片中的两首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和《维谢格拉德》,不仅音乐优美流畅,更在卡拉扬的棒下闪烁出熠熠光彩。此张唱片是卡拉扬一生300余张唱片录音中最值得收藏的音乐精品。
TOP
6#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专辑录音特点




该张唱片的录音,秉承了卡拉扬录音作品中对比强烈,场面宏大而又充满激情的戏剧效果。在卡拉扬的“糅合”下,柏林爱乐的音效饱满厚实,协调自然,
在张力和气势上具有独到的效果。

这张唱片中,除李斯特的交响诗《玛捷帕》录制于1961年外,其他的作品包括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维谢格拉德》、李斯特的《前奏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四号)都是在1968年间录制完成的。上世纪60年代是DG模拟录音的黄金年代,在这一时期内涌现出了不少录音优秀的唱片,以19611963年间在柏林的耶酥基督大教堂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为典型代表,音质细腻饱满、空间感生动自然是其典型的优点。可是如果细分起录音的年代,会发现以1965年为分界点,其前后两个阶段的录音效果有不小的差别。以本张唱片为例,当比较录制于1961的《玛捷帕》和录制于1968年的《前奏曲》时,它们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玛捷帕》的录音具有60年代前期录音的声音特点:音场宽阔、结像清晰、纵深感好,弦乐丰厚、通透,铜管明亮辉煌,合奏效果均衡宏伟、松弛自然。而在后来《前奏曲》的录音中,弦乐、铜管和打击乐的音色便显得过分明亮,声音有些发紧。这和这一时期DG选择的录音场地与录音师的录音理念有关,其他几部1968年完成的录音也基本具有相似的声音特点,音场的纵深感不够好,声音有些“扁”,低频量感稍欠,但是乐器的细节、声部的平衡还是不错的。综合来看,DG60年代前期的录音要更为自然、生动。后期虽然技术有所改善,但空间感和低频的缺失却使得聆听效果受到一定的损失。
TOP
7#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乐曲赏析

用音乐咏唱出人生的诗篇——李斯特的交响诗名作《前奏曲》《马捷帕》与《匈牙利狂想曲》(第四号)

李斯特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首创了交响诗这种音乐体裁。他一生共写有13首交响诗并都有标题,内容涉及古代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和奥菲斯,历代的文学名著:歌德的《塔索》、雨果的《玛捷帕》、席勒的《理想》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著名的绘画作品:考尔巴赫的《匈奴之战》等。李斯特提倡音乐要与文学等姐妹艺术结合起来,主张以文学诗歌的内容决定乐曲的构思。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是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打动人,标题带有陈述情节的作用,而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则是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感染人,标题在于概括诗意,体现诗的主导形象。李斯特的标题音乐在处理上也不同于柏辽兹,李斯特的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和哲理性,旋律常用变化音,和声语言新颖,配器语言绚丽,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表现力,对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奏曲》是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首,也是最著名和最被人们喜爱的一首。1844年李斯特根据诗人奥特兰的作品《四元素“水、火、风、土” 》写成了一首男声合唱曲的序曲。1850年,李斯特将这首序曲加以发展,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管弦乐交响诗,同时也为这首交响诗找了一个贴近音乐内容的标题。刚好当时他正读到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拉马丁的诗作《诗的冥想》,诗篇中恰巧有一段文字十分切合音乐的内容:“人生是什么呢?只不过是死亡之歌的前奏曲罢了。每一个美好的生命都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避开暴风雨的袭击。风暴摧毁了青春幻影,在风暴过后,灵魂如何得到安息与幸福呢?或许只有宁静的大自然能安慰受摧折的灵魂。但是当号角声响起,不管是为了什么,人们匆忙加入战斗的漩涡中,在奋战的过程里实现自我,恢复生命的力量。”这段诗文探讨了人生中的爱情与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以及通过不断的奋争以达到最终自我实现的过程,李斯特以此诗篇的精神确定了《前奏曲》这个曲名。在这里,“前奏曲”非指体裁,其含义为“人生的前奏曲”。李斯特在这首作品总谱的扉页上自己写过一段序言,引用了拉马丁的诗句,他认为是对这部作品最准确的诠释。

李斯特把“生”视为“死”的前奏,这样人生当然就永远是一段前奏了,而这首《前奏曲》实际是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以李斯特的观点来看,死亡是永恒的,生命只是短短的一段序曲。但李斯特不同于拉马丁诗歌思想之处在于,拉马丁是以一种悲观的消极情绪面对人生,而李斯特是以积极的态度肯定生命的伟大意义:人生虽然有困苦、有灾难,但人们应该去冲锋陷阵,去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乐观的精神在整个《前奏曲》中表达得非常清楚。


十九世纪,雨果、拜伦等诗人及其他艺术家都曾以马捷帕这个历史人物为题材写过作品,李斯特也单独出版过钢琴曲《马捷帕》即12首《超级练习曲》中的第四首。1851年,李斯特以钢琴版本《马捷帕》为素材,根据雨果的《东方诗集》的内容,初步完成了该首交响诗的创作,1854年春经修订后在德国魏玛首次公演。马捷帕是雨果诗篇中的一位哥萨克首领,此人曾因触犯波兰宫廷的戒律而被绑在一匹野马背上任其狂奔而备受凌辱。但他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交响诗《马捷帕》中,李斯特运用音乐的语言成功地塑造出马捷帕的英雄形象,描绘了马捷帕的胜利。全曲的主题刚劲有力,汹涌澎湃,在李斯特的全部管弦乐作品中,其表现最具野性之美。

李斯特在广泛收集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的基础上,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创作了19首在他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匈牙利狂想曲》。19世纪的匈牙利是一个在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弱小民族。在匈牙利民族英雄科苏特与著名诗人裴多菲等人的领导下,要求摆脱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这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兴起了以发掘并发展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为目标的匈牙利民族乐派,李斯特就是这一乐派的代表人物。由李斯特创作的这些匈牙利狂想曲虽然属于他在探索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道路上的初开花朵,但是演出之后,立即震动了世界乐坛,堪称是匈牙利民族乐派奠基性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六首在世界乐坛上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其音调源于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蹈音乐。这种舞曲中包括匈牙利音乐特有的切分法,以及随处插入即兴式的华彩等。“查尔达什”舞蹈音乐经常包括两部分对比形象的舞曲:一种是称为“拉绍”(Lassau意为“缓慢”)的庄严徐缓部分,另一种是称为“弗里斯”(Friss,意为“新鲜”)的具有原始激烈节奏的快速部分。李斯特直接引用匈牙利民歌或民谣风格音乐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中,严守“查尔达什”形式的作品很少,不过都采用与“查尔达什”类似的形式。

李斯特的学生多普勒从19首钢琴曲中选出六首,改编为管弦乐曲,就是现在经常演出的六首,但乐曲的编号顺序是与钢琴曲不同的。管弦乐《匈牙利狂想曲》(第四号)则是原钢琴曲的第二号。在这首乐曲中不但拥有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而且经过改编的管弦乐曲更加突出了匈牙利民族彪悍的风格,产生出振奋人心的气势和辉煌的效果。
TOP
8#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描绘捷克山河画卷的不朽音诗——斯美塔纳的《维谢格拉德》与《沃尔塔瓦河》

被称为捷克民族音乐之父的斯美塔纳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就是那部标志性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斯美塔纳是一名忠诚的爱国者,他把他的爱用音符呈现给了祖国,即便是在耳疾越来越严重,甚至耳聋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创作,祖国山河的旖旎风光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交响诗《我的祖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共由六段不同标题性的乐曲所组成,斯美塔纳在组曲的每一首乐曲标题下都写有一篇散文诗式的文字,意在启发欣赏者对音乐理解的想象。

《维谢格拉德》与《沃尔塔瓦河》是该组曲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维谢格拉德是布拉格市内一座有名的高城,作曲家以这座古城的历史与荣誉为题材,加以表现。布拉格又被称为“百塔之城”,中世纪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其中以维谢格拉德最有来历,斯美塔纳在这首乐曲的标题上写道:诗人眺望维谢格拉德的山崖,回忆着游吟诗人鲁米尔弹奏的竖琴声。过去多少光辉灿烂的年月、都浮现在眼前……

沃尔塔瓦河发源于捷克西部,其河流经过布拉格,在布拉格以北32公里处与易北河汇流,贯穿德国中部,经萨克森流入北海。它是一条全长1700公里的大河,如同日本的江户文化发源于隅田川、巴黎诞生于塞纳河一样,布拉格也是以沃尔塔瓦河为母亲河而诞生的。由此可知,斯美塔纳在赞美祖国这部交响诗中加入沃尔塔瓦河的理由了。

在《沃尔塔瓦河》的乐谱上,斯美塔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沃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人号角的回声。它穿过田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岸边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曲在河流的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闹。顺着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悬崖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河水越加壮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现出它全部瑰丽和庄严。沃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消失在远方。”

《沃尔塔瓦河》的音乐原本就如生动的画面,形象非常清晰,再加上作曲家详尽的文字说明,使欣赏者一听就可以捕捉到音乐语言的意象。乐曲一开始是独奏的长笛,旋律舒缓,音乐清冷,没有低音,没有和弦,只有竖琴和提琴的拨奏,像是叮咚作响的小溪,随后单簧管圆润温厚的音色加入进来。形象地表现出两条小溪的汇合,“一条清凉,一条温和”,音乐经过不断的发展,弦乐和整个乐队的加入奏响了沃尔塔瓦河如歌的旋律,这个旋律向前推动,最后发展成波澜壮阔的大河。

《沃尔塔瓦河》不仅在捷克脍炙人口,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欢迎,它的音乐旋律感人至深,整个乐队的音色变化丰富而具有形象性,它不仅是民族主义音乐的典范,也是标题交响作品中的杰出之作。斯美塔纳也因此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作“捷克音乐之父”。
TOP
9#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作曲家介绍

交响诗之父——李斯特




匈牙利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6岁从父亲学习钢琴,9岁登台演出,翌年师从贝多芬的学生、钢琴大师车尔尼,13岁在巴黎开钢琴音乐会,被称为“莫扎特再世”。贝多芬在听到李斯特的演奏后对他天才而卓越的技巧大为惊讶,并亲吻了他的前额,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1831
年,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到巴黎的演奏,给李斯特极大的震动,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成为“钢琴的帕格尼尼”。由于他刻苦钻研,又吸收各家钢琴演奏之所长,终于取得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1834年,李斯特创作了表现里昂工人起义的钢琴曲《里昂》,1835~1836年旅居瑞士日内瓦,1837年游历意大利,创作了用民歌音调描写当地景色的钢琴曲《旅行岁月》。1839年开始,李斯特周游欧洲列国举行旅行演出,与此同时,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匈牙利英雄进行曲》、《匈牙利风暴进行曲》、著名的第一、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并编写了民歌集《匈牙利民族曲调》。1848年,李斯特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在德国魏玛定居,并从事创作。李斯特在熟练掌握管弦乐写作技巧的同时,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体裁的交响诗,并先后以这类体裁写作了13首作品。作为音乐评论家,李斯特撰写了一系列音乐评论文章。1860年由于受到报纸上不公正的攻击,使他思想开始消沉,遂向宗教寻求寄托。1866年李斯特完成了大型清唱剧《耶稣基督》。晚年的李斯特心境孤独,作品内容和风格因而改变,没有写出像创作盛期那样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1866年7,他在赴拜罗伊特参加瓦格纳音乐节时染上肺炎,7月31日逝世,葬于拜罗伊特。


李斯特不仅是新浪漫主义乐派的先驱,也是交响诗的创立者。他承袭着柏辽兹的音乐精神,以标题音乐的崭新形式,赋予交响诗更深刻、更具思想的内涵,使交响诗成为近代管弦乐曲的精华
TOP
10#

回复: 李斯特 前奏曲 马捷帕 匈牙利狂想曲 (第四号)斯美塔纳 维谢格拉德 沃尔塔瓦河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斯美塔纳

捷克作曲家贝德利奇·斯美塔纳1824年生于波希米亚东部利托米什尔的一个小村镇,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斯美塔纳6岁举行钢琴独奏会,8岁作曲。1843年赴布拉格学习音乐。1844~1847年从J.普罗克什学钢琴和理论。斯美塔纳早期创作音乐主要是一些波尔卡,四十年代参加大学生组织同心社,投入1848年革命的街垒战斗,并创作了合唱曲《自由之歌》、管弦乐《欢呼序曲》、《学生兵团进行曲》、钢琴曲《革命进行曲》等作品。受李斯特影响,创作了3首交响诗《理查三世》、《华伦斯坦阵营》和《哈孔·雅尔》。自186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在波希米亚的勃兰登堡人》后,又相继写出了《被出卖的新娘》、《达利博尔》、《莉布谢》等。交响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是由6首交响诗组成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这部作品是他在1874年失去聪后写成的。套曲中的每一首交响诗都独立成章,联结起来成为展示捷克民族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画卷,其中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可以说是作者的一部音乐自传,而 1878年写的钢琴波尔卡和1879年写的10首捷克舞曲,则在钢琴写作技法与民族风格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在斯美塔纳坎坷的一生中,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留下了光辉的艺术遗产。他的音乐创作和社会活动,对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近代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者。在捷克斯洛伐克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斯美塔纳是我们的音乐家”。 1884年5月12日,斯美塔纳在病中去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在每年5月12日举行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都要演奏他著名的《沃尔塔瓦河》。每当弦乐奏出温柔的主题旋律时,都回让人们想起作曲家的一生及其才华与热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