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4307|回复: 67
51#

回复: 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7-3 21:20:00 发表
    看过你的一些帖子和发言,以及从你所选择的器材来看,可以肯定你在音响上的KNOW-HOW和热度都要强于我,我是说真的,因此我可能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多更新鲜的想法,但是能认识你这样的朋友还是觉得很愉快。





很不错的心得.从现场去感受音响--平衡,从现场去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这一静一动,也许就是发烧的哲学.
TOP
52#

继续呈上,关于“音乐感”,以及文中一些观点的补充和延伸。

    “音乐感”到底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也有所感悟,看了DAVID发的德国烧友来信就更有感触了。
    其中这句:“追求更好的设备是为了更充分的重现录音里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和现代音乐厅的效果做比较。”我想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我也一样。
    我在问自己。
    每个录音里都存在情感吗?是的。
    现代音乐厅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声场。
    所有的录音都有声场吗?或者说声场对于所有类型的音乐都很重要吗?未必。
    理解了这些,对于“音乐感”的理解就有些豁然开朗了。

    解读“音乐感”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是你所喜好的音乐类型或者演绎方式,作为音响发烧友,这自然也直接影响着你对音响的理解、选购以及调教等所有的行为。可能,这位德国烧友的音乐口味较为杂食,或者更偏重现代音乐或声乐作品吧。
    爵士、民谣、摇滚、流行、电子、新世纪等音乐类型都可称为现代音乐,而这些音乐的唱片录制与传统意义的古典音乐是有所区别的,很多的唱片不是录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些唱片回放时对声场的表现远比对速度、结象、解析力的等方面的要求低,因为编制相对较小,主体较为明确,听者的注意力会自然的集中在这些音乐主体上,更多更充分的去感知其情感变化,以获得更多的“音乐感”。
    而作为古典音乐唱片的回放,不管怎样,是必须与音乐厅或者说唱片里的那个录制“现场”作比较的,声场是所有古典音乐之类的现场音乐的骨架,编制越大重要性也越大,我在前文也说过,在音乐厅,音乐发声体、听音空间、听音者三者互动融合,听音体验是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的时间过程。我觉得具体来看声场以及平衡度的表现是古典音乐之类的现场音乐回放的首要要求,其次才是各种细分的音响要素,对于这类音乐“音乐感”的感知更多的取决于I was there.”的象真程度。显然,在家庭环境即使是当今最顶级的音响器材,要获得这样的“音乐感”也是不容易的。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师憎恶录音、称唱片里的音乐为“罐头制品”的原因吧。
    作为音响,除了主要器材的选购,表现这些“音乐感”涉及更多的是摆位及听音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期望一套音响、一个听音环境能适应所有唱片,重播出每张唱片里各不相同的“现场”,本身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听音喜好、唱片和器材特点,以及聆听环境声学条件调整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音响系统。
    当然,说到底在音乐与音响中,人始终是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的,人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几乎所有音乐与音响的差异。

    音响器材的“音乐感”

    音响器材有“音乐感”吗?有吧。
    或者可以称之为“音乐感”中的一种,但说到音响,特别是HI-FI音响,可能不能单纯的从音乐的层面去考虑,更加需要考虑的是商业因素、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行为,毕竟音响也是消费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有需求才有市场,这一点其实很象饮食文化。
    第一种有“音乐感”的器材可能并不完全忠于唱片,通过重新调和或是强调某些特定音乐类型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使听者能够更直接、更容易的去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当一件或一套音响器材的特点与听音者的喜好吻合时,也就产生了这样的“音乐感”,很多人概括为“好听”、“顺耳”、“韵味”,这也是音响价值体现的一个层面——愉悦人心,体现消费价值。但当这“好听”的音响播放本身拙劣的、不好听的唱片时也变得“好听”了,也许就是个美丽的误会了(当然这可能是某些极限情况,玩笑而已,我只是想说这样的器材适应面可能较窄)。另外这样多样细分的产品也给发烧友以充足的空间,通过自己的组合再创造,最终也能发出自己想要的、富有“音乐感”的声音。
    这只是音响器材“音乐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还存在这样一种器材,他的做法不象前一种,而是尽其所能如实还原唱片中的音乐和细节,化音乐于无形,做个忠实的仆人。这样的器材的音乐感很大程度来自听音空间、器材调教及摆位、听音方式以及唱片本身。该好听的就好听,不好听的也坚决如实揭示。这也不失为一种市场运作的方式,也同样会有拥护的消费群体。
    比如同样播放一张经典的声乐作品唱片,第一种音响可以通过突出人声、加强情感变化效果以及旋律起伏达到使人为之动容的“音乐感”,另一种音响则如实还原唱片里的音乐,通过充分展示音乐主体以及配乐更恰当的结象和形体比例、更真实、透明、鲜活的动态表现、更为细致的情感变化和细节揭示同样达到使人为之动容的“音乐感”。当然,我以上所说这两种器材只是经过提炼后的典型,现实中大多数器材都是不同程度的交叉融合了这两种特点的。

    这些就是我所理解的“音乐感”,唱片的、器材的,多种多样,但有一样不会变,那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愿每位烧友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富有“音乐感”的音响。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7-04 22:18:59
TOP
53#

回复: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小声地问一句,维克兄是音乐教师吗
TOP
54#

回复: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TOP
55#

回复: 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8-7-4 22:26:00 发表
小声地问一句,维克兄是音乐教师吗


倒是想做,或者弹个钢琴,拉个小提琴之类的,看来只能下辈子了,呵呵。
老兄不会是讽刺我吧,我不过是借着话题,说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
TOP
56#

回复: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维克大侠, 在耳机俱乐部有幸拜读过您的贴子, 印象深刻, 果然高人!
TOP
57#

回复: 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7-4 22:40:00 发表
原帖由 凯韵鸣 于 2008-7-4 22:26:00 发表
小声地问一句,维克兄是音乐教师吗


倒是想做,或者弹个钢琴,拉个小提琴之类的,看来只能下辈子了,呵呵。
老兄不会是讽刺我吧,我不过是借着话题,说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


维克兄,
我一点没有讽刺的意思,不要误会,
从你的图片、听音的感受,
觉得你在这个方面的造诣十分高,
TOP
58#

回复: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感觉维克兄在.....
其实发烧hifi两声道的系统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声场即核心要点,没有好声场的声音是很缺乏平衡度是不合格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唱片里的讯息元素很好的播放出来.因此我们认为hifi两声道的声音,是有一个统一的趋势方向.既标准的声音!
那些"只有自己喜欢的接受的声音才是好声音"的理念观点和听感,应该予以改进提升培养认识和良好悟性.
希望所以的烧友都有真正的耳福!
最后编辑贝多芬蒋 最后编辑于 2008-07-05 10:50:39
TOP
59#

回复: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记得上次肥仔兄发给我的mixing monitor的说明书中,是不建议大角度内凹的,从盟主的录音室摆位也能看出来,这个跟Rockport Mira图上那种大角度内凹的摆位应该是有区别的。
做一个好的唱片演奏家是件不容易的事
TOP
60#

回复: 沉静的夜——关于调整音箱摆位的实践与思索

原帖由 贝多芬蒋 于 2008-7-4 23:21:00 发表
感觉维克兄在.....
其实发烧hifi两声道的系统空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声场即核心要点,没有好声场的声音是很缺乏平衡度是不合格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唱片里的讯息元素很好的播放出来.因此我们认为hifi两声道的声音,是有一个统一的趋势方向.既标准的声音!
那些"只有自己喜欢的接受的声音才是好声音"的理念观点和听感,应该予以改进提升培养认识和良


蒋兄:我认为两声道音响只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而没有标准的声音。
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套十全十美的、播放任何音乐类型都堪称标准的音响。
我在写这些文字时尽量做到客观和理性,我想如果仔细看的话,你所说的在我的文字里就有答案。

我觉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仅是从音响作为普通消费品的价值规律这个层面来说的,不可能期望每个消费者都精于此道,懂得最合理的消费和使用;另外,就实际的声音表现,我觉得音响的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购买者的听音类型和喜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