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李云迪的爆炸新闻与商隐兄的酸菜贴子
老兄还有所不知,我跟李商隐是老乡啊,哪有不抬举之理,谁让你就是李商隐!老兄一定注意到,我很少在这里发言,更少跟帖,当然你的帖子例外了。其实是欣赏你的很多观点,当然最主要是你用心用脑的言行。楼上有网友批评说我写酸菜,说法不好,我只是想比喻一下内心的真丝的感觉。凡事不过三,要说唐突,似乎已经三次点名了,以后接受网友建议,给你发短信,不在坛子上多谈这些东西了。我不习惯帖子拖的很长,尤其是超过5屏的帖子。现在这个贴已经拖到6屏了,所以,只提示几点,其他的,呵呵,打算跟老兄悄悄话了。另外,第4点,是回答楼上个别朋友的质疑。
1、这里且不提我个人很怀疑中国音乐是否存在浪漫,或究竟有多少可归入浪漫范畴的,只想强调,西方音乐中的“浪漫”,只是相对“古典”,不是相对“现实”。尽管意大利歌剧中有所谓的“现实主义歌剧”,但浪漫主义音乐相对的,不是现实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完整一些的说话,应该是浪漫乐派,相对的是古典乐派。西方的“古典”定义很明确,发展也很清楚,但我不明白中国的“古典”是什么,老兄似乎并没有告诉啊?
“中国式的浪漫”或“浪漫式”,是个很聪明的说法,但不是个实在的说法。对于音乐这样本来就不很容易感受实在的艺术,还是多一点实在的解说,终归不是做论文,这样才更有实际意义。日本人把音响爱好说成是什么“唱片演奏”,大陆还是香港又有人把他说成是“音响指挥”,怎么听也是另类异味。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批评意见。
2、现在的音乐人,包括老兄引用文章的这些专业工作者,或者专家,他们有多专?我质疑他们的功力。例如,关于五声七声,关于单音和声的看法。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除了编钟,还有七孔骨笛等出土乐器,都证明了民乐并非只有五声,也可以说并非只是现在这么一类音乐形式。
如,我们曾经讨论过今年搞的轰轰烈烈的原生态,我印象深刻的,一是主办人王冼平感动的热泪盈眶,二是那么多搞专业的,他们兴奋和惊诧,这些都说明了我们搞专业的,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行家,对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新鲜的东西,了解不够。贵州多声音乐,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已经发现,还有蒙族的和声、胡麦等艺术,时一直延续。老兄一定注意到这几年纳西古乐真伪之争,结果怎么样?耐人寻味!
3、民乐改革的道路。中国民乐走交响化的道路,一定要知道,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尝试。应该是彭修文他们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吧?彭修文时期的那种状态,现在还有谁能重复?文革中期,刘德海搞的交响乐团协奏琵琶曲《草原小姐妹》,今天谁知道?何占豪后来改编的民乐协奏《梁祝》有多少人喜欢,又有多少地方在演奏?
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中国民乐最辉煌的时代,就是彭修文所处的那个时代。不仅仅人才济济,大师新人很多,例如今天被称做最后一个大师的闵惠芬就是其中一个新人。当时最具有爆炸性的举动是,各地的西洋管弦乐团,纷纷放下小提琴,拿起了二胡,改成民乐团。可是后来如何?时隔不久,大家又重新改制为交响乐团,还有人逼迫郭兰英改学美声。
交响化民乐走到今天怎么样,到现场听一听,目前规模和水平都是之最的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乐团,听听就有答案。瑶族舞曲这样同等级的所谓新作还有几首?从我个人的感受,拿的出手的作品,大致还是那些,但整体水平大不如从前。女子十二乐坊红极一时,已经暗示了这条道路的未来。从历史来看,江南丝竹、岭南民乐这些小合奏形式,即使是一些后人收集整理的作品,他们现在所处的地位,至今还是交响化民乐所无法等量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