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6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这几天我常上的网站“正在维护中”,估计是种了比较严重的病毒吧,?所以上这里的时间就多些,希望大家多聊聊,错误的地方也请指出更正为盼。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2#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1-22 22:49:00 发表
我在玩CD机的时候, 发现有的CD机小声的细节放的比较大声, 也就是小声跟大声之间差值小, 这台CD的音场深度不够

另外的CD小声的细节播放的微弱但细致, 它的音场深度明显深远很多

这也应该是松兄所说的相同环境下......



"有的CD机小声细节放的比较大声, 也就是小声跟大声之间差值小, "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动态压缩现象,往往是“细节”粗糙,声音(中高频)“冲”…………


难道我们需要用一种错误,去掩盖一个已知的错误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引用: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1-22 16:54:00 发表
松香味兄你看我俩的发帖时分秒.我正想说高低与外耳有关.


是的。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呢?
每个人的外耳都不一样,甚至区别非常明显,但是对声场(声象)的宽度、远近、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的感受是基本上一样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不同频率的敏感程度(灵敏度)不同,以及“听阀”和“痛阀”不同等方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人耳的功能划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中耳机、咽鼓管等结构,主要起传声作用。
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

所以,外耳道的不同,并不会太多地影响对声场(声象)的宽度、远近、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的感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1-23 13:16:00 发表
耳朵冻掉的人是什么听感;P


哈哈!!!!
我想,他原来从小积累固定下来的“声音判断经验”肯定会受影响,有点“望东射西”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2 16:40:00 发表
声场(声象)的远近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扩散、反射、吸收,有关系吗?
欢迎讨论。



以我们自己的经验,大多数人会认为: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有什么难理解的呢!不就是那边声音大,声象就偏向那边吗。

哈哈!再仔细想想!那么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哪没有扬声器哦,又怎么说呢?
跑到箱子两侧外面的声象定位,哪也没有扬声器哦,这又怎么讲呢?

利用反射?利用扩散?难道反射或者扩散回来的声音有那么大的能量?,竟然能使声音偏离到了哪个位置上去啦?

我这里就没有特意地利用什么反射或扩散,且反而重视吸收。为什么声象聚焦、宽、深度,立体高低定位,一样表现优秀呢?正如一些发烧友说的:恐怕来听过的,没有人会说(我)这里的声象聚焦定位不好!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3 22:49:5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近些年“扩散板”很流行!。看了大多数扩散板的结构,很有些“想当然”的成分,而且还套上些声学名词,大肆宣传,一片仅仅一点几平方米面积的“扩散板”,声称能对低频处理达到“板到病除”的效果。没有经验的朋友在感觉有变化的情况下,也就认同了那些说法。低频真的被“扩散”掉了吗?那些想当然的,或者“模仿”出来的“扩散板”真能达到声学名词意义上的处理效果吗?略微了解声学的朋友心里都会非常明白!不是吗。

产品能够买出去,对厂家和商人来说就是成功的!消费者有“需要”,就会有产品提供。这就是市场规律中的重要部分。谁别说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我前面说过:
录音和重播,对环境的要求的确完全是两回事。
在我的听音室里拉小提琴,恐怕很高级的小提琴听上去也不够美妙。可到我的五楼体育室去拉上两曲,哪怕用自己那很普通的小提琴,出来的声音自己都会陶醉。


为什么呢?
因为体育室里没有做任何吸音处理,反射、混响丰富,小提琴的声音被反射和混响“美化”了。这样的环境情况就相对适合用作录音。

而我的听音室做了比较严格的吸音处理,反射、混响相对就非常小,小提琴的声音听上去就“枯燥无味”,这样的情况就相对的不太适合用作录音。但是她却非常适合用于录音的重播。因为她不会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些就是录音和重播,对环境的要求完全不同、以及区别所在吧。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看了音乐厅、或者录音棚里有用扩散处理,就对自己的听音室模仿着“扩散”处理, 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都不知道,怎么就用上了?仅仅凭自己使用体会到的那么点“经验”,恐怕还是理解不了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

以大多数朋友听音室面积20平方米以下计算,0.5s的时间里,声音已经反射跑了十个圈二十个来回了,这些声音早就“扩散”、混乱了…………。还要扩散吗?
你说是不是呢。?

所以,个人认为小于40平方米的听音室,基本没有必要使用扩散板。而且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扩散板体积都不小,它放不到你的房间里去。为什么?当了解了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你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4 15:30:4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录音(包括音乐厅)和重播,对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看了音乐厅、或者录音棚里有用扩散处理,就对自己的听音室模仿着“扩散”处理, 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都不知道,怎么就用上了?仅仅凭自己使用体会到的那么点“经验”,恐怕还是理解不了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

以大多数朋友听音室面积20平方米以下计算,0.5s的时间里,声音已经反射跑了十个圈二十个来回了,这些声音早就“扩散”、混乱了…………。还要扩散吗?
你说是不是呢。?

所以,个人认为小于40平方米的听音室,基本没有必要使用扩散板。而且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扩散板体积都不小,它放不到你的房间里去。为什么?当了解了扩散的主要作用和目的,你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4 15:44:39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与什么关系最密切呢?
个人认为:哈斯效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哈斯的试验证明:在两个声源同时产生了声时,根据一个声源与另一个声源的延时量不同时,双耳听音的感受是不同的,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来说明:
  (1)两个声源中一个声源与另一个声源的延时量在5~35mS以内时,就好像两个声源合二为一,听音者只能感觉到超前一个声源的存在和方向,感觉不到另一个声源的存在。即使延时声增加10dB(8倍多的功率)仍然是这种情况。
(2)若一个声源延时另一个声源30~50mS,已能感觉到两个声源的存在,但方向仍由前导所定。即使延时声增加10dB(8倍多的功率)仍然是这种情况。
(3)若一个声源延时量大于另一个声源为50mS时,则能感觉到两个声源的同时存在,方向由各个声源来确定,滞后声为清晰的回声。
这就是哈斯效应的主要内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根据音响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还证明:
————在室内迟后直达声小于1ms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有显著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比较混浊,从而影响声象定位(例如箱子太靠近侧墙,大箱子本身障板的反射等,这是我们不需要的)。在立体声系统里,介于1~30ms之间的早期反射声对直达声的干扰会少些,它与直达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强响度(音乐大厅需要的效果),但可能会改变直达声的音色。如果是两箱子的声音存在介于1~30ms之间的声源延时差,将影响和决定立体声的声象定位。至于30ms以后的反射声,人耳通常认为它是混响声了。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一定要做好视听用室内的吸声、扩散、隔声等声学处理,否则,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重放音响效果。

为了营造影剧院宏大的立体声场, 视听用的房间不宜太小,条件允许的话应加装吸音材料。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4 21:07:4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3#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00:10:4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4 21:22:00 发表
了解了哈斯效应,我们就容易理解扩散的作用和目的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提示一下:
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大概在1~5KHz这些频率范围内,声场(声象)的聚焦定位效果基本上也由这些频率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频率经过反射达到人耳时,与直达声相比,延时量达到30ms~50ms时,就有声象“散焦”的感受;延时量达到或者大于50mS后,就产生了非常明确的混响声,过多的混响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与连贯性,影响音乐(重放)音响效果。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延时量达到这个程度呢?
提示:
1、声音走过的距离长了才会延时;
2、多次反射后的声音已经混乱;
3、第一反射声总是最主要的;
问题:小环境要不要扩散?大环境扩散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点击率看,点击进来的人其实不少。
如此——理论(文言文)“白文聊天”化、“快餐”化了,还是“阳春白雪”?


快餐吃多了会消化不良,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加进来讨论消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深圳北佬 于 2007-11-25 10:30:00 发表
再次反调,个人体会音场由高频确立,甚至20khz以上的频率的影响也不小,可能是高频的相位(沿时)改变比较明显的原因吧,至于扩散还是吸收,我以为只是手段问题,目的是解决低频驻波的问题,驻波的形成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
1......


哈哈!!
其实没有兄的反调,大概就没有这个帖子。欢迎参加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的公式——混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质设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为“混响时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赛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实测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响时间公式。这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声学指标之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转文]
1967年,新西兰声学家马歇尔(Haroid Marshall)教授最先将人的双耳收听原理同音乐厅的声学原理结合起来,认为19世纪“鞋盒型”音乐厅的绝佳音质,除缘于混响时间及声扩散以外,直达声到达听众后的前50~80ms的早期侧向反射声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音乐厅中每个听众都接受到强大的早期反射声能,其中侧向反射比来自头顶的反射声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给听众更强的三维空间感和音乐的环绕感。1968年,马歇尔(A. H. Marshall)提出了“早期侧向反射声”对音质起重要作用,认为需要有较多的早期侧向反射声,使听者有置身于音乐之中的一种“空间印象(spatial impression)”感觉,空间感对响度及与低音相关的温暖感很重要。由于声音向后传播时,观众头顶的掠射吸收使声能衰减,必须靠侧向反射将声音传至观众席后部。这些发现意义重大,从此开始了将反射声的空间分布与时间系列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阶段。该理论已成为近期影响音乐厅形状设计的主要理论,使新建音乐厅开始注重并应用侧向反射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9#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这些声学前辈们针对音乐厅获得“绝佳音质”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科学的归纳,使之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指导我们后人的实践中,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话说回来:录音(包括音乐厅)和我们家里音响系统音乐重播,对环境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她(听音室)不需要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才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题。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5 14:30:1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