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 [复制链接]

41#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MBL1521 于 2007-11-19 16:19:00 发表
松兄,票已到手!我会在当晚的7:30,在“星海”门口等候您们,届时见!


非常高兴!届时见!

你要的桂花树苗已经联系好,27日或者28日拿回来,五棵够了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2#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1-19 21:44:00 发表
原帖由 难忘的战斗 于 2007-11-19 15:29:00 发表
真是谢谢ABRAMS兄的建议,所言极是啊!我的听音室20平米大,高度只有245CM,有何好的建议?


245的高度歌手很难站起来吧? 松兄说说矮空间应该怎么处理

战斗兄装修好了后若发现歌手站得不够高, 我找点小玩意寄给你试试



如果装修时做了吸音掉顶,装修好了后只还有245CM问题就不大。现在是还没装修尽高只有245,天花板的反射会比较强烈,结果:歌手不是站不起来,而是没有明确的“高度”聚焦。
最可能的情况是1米到两米多的垂直线上都是歌手的声音,形成“垂直线散焦”现象。
如果两侧墙反射强烈,也能形成“水平线散焦”现象。

建议天花板做中高频吸收处理,用2CM的中泡海绵(中密度海绵)外加墙毯包装,即比较美观效果又还行,可以试试。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18 23:50:00 发表
如果上面所说是正确的,那么一片宽1.2M,高1.6M的扩散板,它的对角线“边距”就是2M,四倍边距长就是8M,对应的频率大约为43Hz,那么它可以对声音开始产生反射作用的频率就是43Hz。但是它对比直径为2M的圆(面积为3.1416平方米),它的有效面积只有1.2X1.6=1.92(平方米),面积缺损达到1.22平方米,面积缺损达38.88%。因此,虽然从43Hz可开始起作用,但效率不高。对矩形扩散板而言,真正开始具备较高效率反射作用的频率,是从最短边距四倍边距长对应的频率开始的,也就是1.2X4=4.8(M);对应频率为:344/4.8=71.67(Hz);但是,这时候只有反射作用,并没有扩散的作用。扩散板的扩散作用是要靠安装在扩散板上的、甚至不同安装方向的那些板条栅格。
那么,这些板条是多长多宽呢?它又能对哪些频率可开始起扩散作用呢?对那些频率的扩散效率才会较高呢?自己计算就知道了。
所以,1、通常规格的扩散板对低频不起扩散作用,但有反射作用;2、通常规格的扩散板对中高频有扩散作用;3、反射作用和扩散作用很难同时利用(为什么?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



低频依靠吸收,别无办法。
但是低频不处理好,扩散中高频意义不大。
因为声相聚焦定位主要由中高频决定。
“扩散”的正面作用是声音能量利用率较高,甚至感觉声音饱满了许多;负面作用是声相聚焦定位比较模糊,解析力下降。

所以,还是自己权衡利弊选择使用为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4#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低频依靠吸收,别无办法。
但是低频不处理好,扩散中高频意义不大。
因为声相聚焦定位主要由中高频决定。
“扩散”的正面作用是声音能量利用率较高,甚至感觉声音饱满了许多;负面作用是声相聚焦定位比较模糊,解析力下降。

所以,还是自己权衡利弊选择使用为好。

既然是玩立体声,声相聚焦和声场定位就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我是不主张第一反射点上使用“扩散”的。扩散板用于听音位后面的墙角目的是尽量降低驻波就行了。
做事情目的应该明确才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贝多芬蒋 于 2007-11-20 19:10:00 发表
非常赞成松兄的主张,第一反射点不能用扩散.而只能用吸音方法它有利于人声聚焦和音场的高度及整体声音的一致性.


是这个意思没错!
如果你的箱子是平衡的,您希望把中高频“扩散”混乱(影响声象聚焦)而中低频却基本没受影响地完全反射过来吗?这样,中低频不是多了么?

如果我们的箱子是平衡的,采用吸音的方法,中高频的吸收就比较容易做到,墙毯、1~2cm厚的海绵、窗帘等就可以了。这时候声象聚焦和定位一定会有改善提高;可中低频仍然基本不受影响(不被吸收)地反射过来。那么,中低频不就多了么?

所以,想获得良好的声象聚焦和声场定位,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在第一反射点上需要采取吸收处理手段,而不是反射或扩散;但为了保持声音的总体平衡,就必须吸收掉“多余”的低频,而且吸收低频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驻波。(吸收低频的方法前面已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所以说:低频吸收处理不好,第一反射点不管采取扩散或者吸收(中高频),实际意义不大。

(值得强调的是)环境处理的重点、难点是————低频吸收!!!!
注意:扩散板对低频(扩散)无效。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0 21:59:5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6#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有的朋友,环境基本没有处理的情况下,把器材箱子长边摆放,说这样声音相对更好。为什么?这样两侧墙的反射相对就削弱了,直达声相对多了,声象聚焦和定位相对就好了,而且这样的“皇帝位”上大多数也不是驻波“点”,所以感觉声音好些。但是这样没有进行低频吸收处理的环境里,低频的“质量”一定是存在问题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7#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对“两个墙角中低频的处理和巧妙利用”个人持保留意见。欢迎wxc123456兄参加讨论。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11-21 00:13:55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8#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1 0:12:00 发表
对“两个墙角中低频的处理和巧妙利用”个人持保留意见。欢迎wxc123456兄参加讨论。
......

~~~~~~~~~~~~~~~~~~~~~~~~~~~~~~~~~~~~~~~~~~~~~~~~~~~~~~~~~~~~~~~~~~~

为什么会有“个人保留意见”?大概在于这里吧:
~~~~~~~~~~~~~~~~~~~~~~~~~~~~~~~~~~~~~~~~~~~~~~~~~~~~~~
录音和重播,对环境的要求的确完全是两回事。
在我的听音室里拉小提琴,恐怕很高级的小提琴听上去也不够美妙。可到我的五楼体育室去拉上两曲,哪怕用自己那很普通的小提琴,出来的声音自己都会陶醉。
为什么呢?
因为体育室里没有做任何吸音处理,反射、混响丰富,小提琴的声音被反射和混响“美化”了。这样的环境情况就相对适合用作录音。
而我的听音室做了比较严格的吸音处理,反射、混响相对就非常小,小提琴的声音听上去就“枯燥无味”,这样的情况就相对的不太适合用作录音。但是她却非常适合用于录音的重播。因为她不会添加录音时原来没有的反射和混响。重播出来的声音相对更加接近录音时的情况和效果。
这些就是录音和重播,对环境的要求完全不同、以及区别所在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胡思 于 2007-11-21 12:44:00 发表
松香兄知识广博,佩服。先收藏慢慢消化。


谢谢胡兄鼓励。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0#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7-11-9 23:12:00 发表
所以有些差一点的系统, 在硬调的环境里, 声音反而会被美化吧?;P


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兄弟既然说了,我就站出来支持一个。
这的确是大实话!但是,大实话很容易就“得罪”了太多的人。因此感觉“如今现在眼皮下”还不是说大实话的时候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1#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关于声象聚焦定位的问题,个人认为:一个听音环境里,用声音来自那里的反射声多少来完全解释声象聚焦及定位,是非常错误的。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箱子和摆位,不同的CD或功率放大器,就有不同的声象定位表现,这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2#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有时候,我们仅仅换了条电源线,或者信号线,声象聚焦及定位的表现就发生了明显改变。难道说:其余器材包括环境都不变的时候,各点的反射就改变了吗?这显然不是!
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说说。
大家不说,或者不想关心,我也没有必要说了,不然有人又说我只会空谈理论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3#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1-22 11:54:00 发表
松香味兄:关于"声像"的远近,我有个另类的解释: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声源离我们的距离不同,所听到的音色是不同的,人们就根据不同的音色判断距离,只要录音师把音色准确的录下来,我们就能分辨音场的距离了......


对的!!但这只还是感观上的认识。
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而且是由科学家们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并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科学规律,以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得到相关的定理、定律。如果一谈理论,就认定是空洞的,没有实践根据的,那么,可以认为他还不知道该怎样去“实践”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4#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首先声明我无意针对任何个人。而且并非专谈理论。只是应用某些结论分析声音扩散或吸收的原理和现象。尽管自己努力地去“深入浅出”,可能仍然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谢谢理解!
戴维斯夫妇(Don& Carolyn Davis)是《音响系统工程》(Sound System Engineering)这本书的作者。这书被称为音响圣经,几乎是每一个外国研究音响的人必读之物。我引述他书内这一段:“具有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是实质上了解音响工程学的必要条件。对这两种科学认识越深,越能使你跨越从感觉上所得到的意念,而达到用科学来引证事实。

著名音响家占士摩亚曾经说过:‘在音响学中,任何在表面看来很明显的事情,通常都是错误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5#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记得是在前年什么时候吧,?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是关于综合性地讨论音响系统的内容吧。?里面就曾经说过:空气是我们最熟悉的、传播声音的良好“导体”(介质);但是它又是声音的“低通滤波器”(大致就是这个意义)。所以它(空气)是不能绝对平衡地传播声音的。

由于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被吸收的能量不一样;频率越高,被吸收得越多。频率越低,被吸收得越少。它的效果就象一个声音的“低通滤波器”,所以我们从小就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判断声音远近距离的“经验”并牢固地寄存在我们的大脑里。

科学家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实际的测量,得到了在不同距离(包括不同气象条件等)下各种不同频率衰减的数据,把这些不同距离、不同气象条件等下得到的不同频率衰减的量用数学方法归纳表达,就得到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的衰减规律。衰减量的单位是贝尔。由于贝尔的单位太大,所以我们通常就以分贝表示。

正如szlghyj兄所说,人类判断声音(源)的远近距离,不是依靠声音的大小,而是依靠各种不同频率衰减的情况(我们固定的经验)来判断的。

所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
中高频比较多的系统,声音(声象)就前冲;
频响平衡的系统,声场就和谐自然;
中高频比较暗淡的系统,声音(声象)就感觉较远,如同音乐厅堂后排的效果,甚至更有过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6#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声场(声象)的远近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扩散、反射、吸收,有关系吗?
欢迎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7#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1-22 16:54:00 发表
松香味兄你看我俩的发帖时分秒.我正想说高低与外耳有关.


是的。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转一段文章,供大家参考:

生理声学
生理声学是声学和生理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声音在人和动物引起的听觉过程、机理和特性,也包括人和动物的发声。

耳是听觉器官的统称。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连同各级听觉中枢组成听觉系统。听觉的声学过程发生在外耳、中耳及内耳的耳蜗一部分,听觉的神经过程发生在耳蜗的感受器部分、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中耳机、咽鼓管等结构,主要起传声作用。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


耳蜗是一有骨质外壳卷曲呈蜗牛状的三层平行管道结构,三层管道内充满淋巴液,分别称前庭阶、鼓阶和蜗管,后者夹在前二者当中,由软组织分隔。蜗管与鼓阶间的分隔称基底膜,上面排列着声音的感受器-螺旋器,其感受细胞为毛细胞。前庭阶和鼓阶各有一窗开向鼓室,分别称卵窗和圆窗,窗上均有膜。卵窗膜与听骨链内端的镫骨底板连在一起。耳蜗靠近窗的一端称基部,另一端称蜗顶。


正常耳的传声途径是声波作用于鼓膜,经听骨链传入耳蜗,称气导。鼓膜面积比卵窗膜约大20倍,听骨链的杠杆结构使在鼓膜端振幅大、力小的振动变成在卵窗膜端振幅小、力大的振动,有如一个变压器,起到阻抗匹配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声音从空气媒质至淋巴液媒质的传播效率。声波也可通过头骨的振动直接传至内耳,称骨传声,不过传播效率较低。


听觉的机理包括从声波的机械振动至电、化学、神经脉冲、中枢信息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当听骨链推动卵窗膜产生振动时,声波便开始在耳蜗内的淋巴液媒质中传播,先经前庭阶,后经鼓阶。在传播途径中的时差造成了二阶各段每一瞬间的压力差,使基底膜上下波动,从耳蜗基部开始,顺序移向蜗顶,称行波。基底膜的运动使排列在它上面的螺旋器也相应地运动。


由于惯性等作用,螺旋器内不同结构运动的方向差和速度差产生一种力,使感受细胞上的纤毛弯曲,改变了经常存在于蜗管和毛细胞之间的生物电流回路中的阻抗,从而调制了通过的电流。电流的变化导致感受细胞与听神经末梢间的突触释放化学递质,使神经末梢兴奋,发出神经脉冲。接受不同特性的各种声音后听神经发出的脉冲在时间和空间上各有不同的构型,它们携带有关声音的信息,顺序传至各级听觉中枢,经过处理和分析,最后产生反映声音各种复杂特性的听觉。


沿基底膜移动的行波有一振幅最大点(共振点),其位置因频率而变,高频靠近基部,低频靠近蜗顶。不同频率的声音因而可使基底膜不同部位受到员强的刺激,这便是耳蜗频率分析的部位机理。听神经发放的脉冲与声波周期有一定的同步关系,听神经上许多纤维发出的脉冲排放因而可以与声音的频率一致,这便是耳蜗频率分析的时间机理。声音的强度主要由被兴奋神经纤维的数目及每一纤维兴奋后发放脉冲的多少来反映。从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则是判断声源方位的主要依据。


电活动是听觉神经过程的基础。耳蜗的振电压来源于螺旋器,它是上述回路电流调制的结果,是从声音的机械运动转换为神经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地复制声音刺激的声学波形,与传声器的声-电转换作用相仿,从耳蜗可记到听神经的动作电位,从各级听觉中枢可记到由声音引起的多种电变化,统称诱发电位,用微电极技术可记录听觉系统各部位单个神经细胞的电活动。电活动规律是听觉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发声器官在喉头,由声带、软骨韧带结构的支架、控制声带位置和张力的肌肉群等组成。肌肉的活动由神经支配。从气管经喉头、咽部至嘴和鼻孔的管道称为声道。


当气流从气管呼出时,呈一定张力的声带便可振动而发声,称嗓音。嗓音是多谐的,其基频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和张力,声音的强度则取决于气流的大小和速度。说话时基频范围约为100到300赫兹。男声较低,女声和童声较高。


人类的语音包含极其大量的信息。发声的各种动作受大脑语言中枢的控制,通过学习后可以熟练地掌握。讲话者可以不断地通过听觉对发出的语音、唇舌等的触觉、声道肌肉群的本体感觉等接受反馈信息,这是语言流畅的重要条件。在学习通话时听觉的反馈尤其重要。绝大多数哑病是因为耳聋,患者的发声器官往往是正常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8#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引用: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07-11-22 16:54:00 发表
松香味兄你看我俩的发帖时分秒.我正想说高低与外耳有关.


是的。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转一段文章,供大家参考:

生理声学
生理声学是声学和生理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声音在人和动物引起的听觉过程、机理和特性,也包括人和动物的发声。
    耳是听觉器官的统称。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连同各级听觉中枢组成听觉系统。听觉的声学过程发生在外耳、中耳及内耳的耳蜗一部分,听觉的神经过程发生在耳蜗的感受器部分、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起集声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鼓室、中耳机、咽鼓管等结构,主要起传声作用。耳蜗主要起感声作用。
    耳蜗是一有骨质外壳卷曲呈蜗牛状的三层平行管道结构,三层管道内充满淋巴液,分别称前庭阶、鼓阶和蜗管,后者夹在前二者当中,由软组织分隔。蜗管与鼓阶间的分隔称基底膜,上面排列着声音的感受器-螺旋器,其感受细胞为毛细胞。前庭阶和鼓阶各有一窗开向鼓室,分别称卵窗和圆窗,窗上均有膜。卵窗膜与听骨链内端的镫骨底板连在一起。耳蜗靠近窗的一端称基部,另一端称蜗顶。
    正常耳的传声途径是声波作用于鼓膜,经听骨链传入耳蜗,称气导。鼓膜面积比卵窗膜约大20倍,听骨链的杠杆结构使在鼓膜端振幅大、力小的振动变成在卵窗膜端振幅小、力大的振动,有如一个变压器,起到阻抗匹配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声音从空气媒质至淋巴液媒质的传播效率。声波也可通过头骨的振动直接传至内耳,称骨传声,不过传播效率较低。
    听觉的机理包括从声波的机械振动至电、化学、神经脉冲、中枢信息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当听骨链推动卵窗膜产生振动时,声波便开始在耳蜗内的淋巴液媒质中传播,先经前庭阶,后经鼓阶。在传播途径中的时差造成了二阶各段每一瞬间的压力差,使基底膜上下波动,从耳蜗基部开始,顺序移向蜗顶,称行波。基底膜的运动使排列在它上面的螺旋器也相应地运动。
    由于惯性等作用,螺旋器内不同结构运动的方向差和速度差产生一种力,使感受细胞上的纤毛弯曲,改变了经常存在于蜗管和毛细胞之间的生物电流回路中的阻抗,从而调制了通过的电流。电流的变化导致感受细胞与听神经末梢间的突触释放化学递质,使神经末梢兴奋,发出神经脉冲。接受不同特性的各种声音后听神经发出的脉冲在时间和空间上各有不同的构型,它们携带有关声音的信息,顺序传至各级听觉中枢,经过处理和分析,最后产生反映声音各种复杂特性的听觉。
    沿基底膜移动的行波有一振幅最大点(共振点),其位置因频率而变,高频靠近基部,低频靠近蜗顶。不同频率的声音因而可使基底膜不同部位受到员强的刺激,这便是耳蜗频率分析的部位机理。听神经发放的脉冲与声波周期有一定的同步关系,听神经上许多纤维发出的脉冲排放因而可以与声音的频率一致,这便是耳蜗频率分析的时间机理。声音的强度主要由被兴奋神经纤维的数目及每一纤维兴奋后发放脉冲的多少来反映。从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则是判断声源方位的主要依据。
    电活动是听觉神经过程的基础。耳蜗的振电压来源于螺旋器,它是上述回路电流调制的结果,是从声音的机械运动转换为神经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准确地复制声音刺激的声学波形,与传声器的声-电转换作用相仿,从耳蜗可记到听神经的动作电位,从各级听觉中枢可记到由声音引起的多种电变化,统称诱发电位,用微电极技术可记录听觉系统各部位单个神经细胞的电活动。电活动规律是听觉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发声器官在喉头,由声带、软骨韧带结构的支架、控制声带位置和张力的肌肉群等组成。肌肉的活动由神经支配。从气管经喉头、咽部至嘴和鼻孔的管道称为声道。
    当气流从气管呼出时,呈一定张力的声带便可振动而发声,称嗓音。嗓音是多谐的,其基频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长短和张力,声音的强度则取决于气流的大小和速度。说话时基频范围约为100到300赫兹。男声较低,女声和童声较高。
    人类的语音包含极其大量的信息。发声的各种动作受大脑语言中枢的控制,通过学习后可以熟练地掌握。讲话者可以不断地通过听觉对发出的语音、唇舌等的触觉、声道肌肉群的本体感觉等接受反馈信息,这是语言流畅的重要条件。在学习通话时听觉的反馈尤其重要。绝大多数哑病是因为耳聋,患者的发声器官往往是正常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9#

回复: 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11-22 16:40:00 发表
声场(声象)的远近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声场(声象)的宽度和立体空间上的高低定位,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与扩散、反射、吸收,有关系吗?
欢迎讨论。


没有人感兴趣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0#

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

想吃现成饭?哈哈!现成饭不用自己动脑动手,吃起来轻松,可往往消化不良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