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586878889909192» / 10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D--622DVD试听报告 [复制链接]

查看: 256082|回复: 1001
881#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9-14 23:4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charlle 于 2007-9-14 22:35:00 发表
这个帖子已经完全变成的无聊的骂战了,其实各个人都有个人的取向,记得有位前辈曾经说过,修道者,当知所修之道。英国产品,德国产品都各有其特点,各有......



你省省吧. 人家是专业钢琴调音师, 你的各种对钢琴声音的YY就不必现丑了.

这就是很多发烧友的悲哀: 最终他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声音,而是闭门造车,靠想象力.
TOP
882#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9-14 18:44:00 发表
纯净水也可以加点糖的,可与普通水加点糖还是有区别吧!?
想得到“最好”,先踏踏实实去提炼纯净水吧。


是的,和欧博刘总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说过,“首先把失真做到尽可能小,然后稍稍加一点味道”。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境界,那就是纯然不加任何味道的器材,放出来的音乐绝对不是缺乏音乐味的。任何以没有染色来解释音乐表现力不佳的器材都是在假借没有染色之名来遮盖自己的缺陷。

当然我所说的不加任何味道,并不是不用补品元件校声,反而是更加小心翼翼的选择补品元件或者非补品元件校声,反复试验和试听,最后达到或者说是接近没有染色的境界。
TOP
883#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7-9-14 18:57:00 发表
sprs兄对于发烧元件的说法是在兜圈子哦!其实我也是和老兄交流交流而已,一般人玩玩,没必要想那么多,但做产品的人就非想不可,否则是做不出好产品来的。

想通了,发烧元件就唾手可得,而且我只用你所说的第一种发烧元件。

音响器材只是电器产品,千万别把它艺术化,更不要神化。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老浦东真是厉害,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有点佩服了,一句“sprs兄对于发烧元件的说法是在兜圈子哦”就把我说的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还是说一件真实的事情吧,以前自己摩机的时候遇到问题会打电话给欧博的开发部门资询一下。大概去年还是前年,欧博的开发部门去了一个年轻人,电路水平很高很高,真的很高,意气风发的,直接就做了开发部的头头。我和他对了几次话,结果都话不投机。他经常带着鄙夷的口气说:“什么是味道,你测个指标给我看看”,反正从来不相信什么校声和音乐味,一副看不起发烧友的样子。

呵呵,今年又去欧博,忽然发现不见那个意气风发的开发部头头了,一问才知开掉了,呵呵,欧博经理的原话:“他的设计再好,也就是个家用电器,就hifi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最后编辑sprs 最后编辑于 2007-09-15 03:46:42
TOP
884#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9-14 23:44:00 发表
《黑毒》的确是张不错的唱片,我大概八年前就买了。她虽然不错,但也是一张非常考系统的唱片,播放好它不容易,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中频透明度不足和低频缺少重量感,甚至高频过明亮等。很大程度上这是系统的问题,不是唱片的问题,这张唱片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背景干净,信息丰富,瞬态表现非常好,声音晶莹剔透,弹跳感、鲜活感、透明感、钢琴的质感、琴体的共鸣感等都非常不错,播放好了不至于“被批的不知所以”。当然,要和这些大师们心目中的真实高级钢琴声比,毫无疑问那肯定差距明显。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黑毒》这张碟从钢琴的质感、信息量和清晰度来说的确无可挑剔,但是从一个专业录音师的角度来看它并不完美,甚至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录音。首先黑毒的录音中麦克风距离钢琴太近,这样造成了钢琴体积太大,演奏者的很多小动作的声音也都给录上了。欠屁股,咳嗽,动椅子还有演奏者的呼吸声等等本不应该出现的元素。这样的麦克风摆位也缺乏录音室现场混响的声音。之所以说它还未完成,是因为即使录音中录上了一些不应该有的杂音,那么也应该在后期处理中给去掉,同时还要考虑电平的分配问题。而这张录音为了彰显hifi的现场细节感并没有这样的后期处理,结果是好像通过放大镜看美女的皮肤。

我比较喜欢的一张钢琴录音是毕卓斯坦的《消失的录音室》,这是在罗森伯录音室计划拆除前制作的。话不多说了,看图吧,这是一张经典的钢琴录音,就好象毕卓斯坦说的,这里似乎回荡着一群好精灵发出的回声






可惜我这张是台湾的盗版,没有买到正版的。
最后编辑sprs 最后编辑于 2007-09-15 03:43:31
TOP
885#

回复:LPD--622DVD试听报告

如果买的是台湾版,不能算是盗版吧,因为这张唱片本身就是台湾的"九月唱片"给毕卓斯坦签约出版的,后来还出了"消失的录音室 II"等.不过后来这家录音室后来没拆,这家台湾唱片公司后来却已经倒闭了.

这张唱片台湾人的文宣做得不错,有个很好的噱头,但唱片本身我觉得演奏和录音都谈不上有多好.毕卓斯坦以前在ECM的几张弹得我也觉得不怎么样.真正好的,能打动人的即兴钢琴录音还是凯斯.杰瑞特的<科隆演奏会>,那才是真正的经典.

<黑毒>是香港的一家小录音公司ITS找了酒吧钢琴手弹弹的.录,混效果刻意追求夸张刺激,是钢琴录音中的口水歌,听了过过瘾还差不多.用它谈钢琴音乐本身的保真表现和艺术性,那还是算了吧.
TOP
886#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sprs 于 2007-9-15 2:26: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9-14 18:44:00 发表
纯净水也可以加点糖的,可与普通水加点糖还是有区别吧!?
想得到“最好”,先踏踏实实去提炼纯净水吧。


是的,和欧博刘总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说过,“首先把失真做到尽可能小,然后稍稍加一点味道”。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境界,那就是纯然不加任何味道的器材,放出来的音乐绝对不是缺乏音乐味的。任何以没有染色来解释音乐表现力不佳的器材都是在假借没有染色之名来遮盖自己的缺陷。

当然我所说的不加任何味道,并不是不用补品元件校声,反而是更加小心翼翼的选择补品元件或者非补品元件校声,反复试验和试听,最后达到或者说是接近没有染色的境界



说的对极了!能有此体会兄弟已是高手中的高手了。希望有时间多交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87#

回复:LPD--622DVD试听报告

老浦东真是厉害,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有点佩服了,一句“sprs兄对于发烧元件的说法是在兜圈子哦”就把我说的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还是说一件真实的事情吧,以前自己摩机的时候遇到问题会打电话给欧博的开发部门资询一下。大概去年还是前年,欧博的开发部门去了一个年轻人,电路水平很高很高,真的很高,意气风发的,直接就做了开发部的头头。我和他对了几次话,结果都话不投机。他经常带着鄙夷的口气说:“什么是味道,你测个指标给我看看”,反正从来不相信什么校声和音乐味,一副看不起发烧友的样子。

呵呵,今年又去欧博,忽然发现不见那个意气风发的开发部头头了,一问才知开掉了,呵呵,欧博经理的原话:“他的设计再好,也就是个家用电器,就hifi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


欧博的产品,外观工业设计一直做得不错,有特色.其他的一直没给人多深的印象.
TOP
888#

回复:LPD--622DVD试听报告

每个中外音响,线材厂家的老板,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说自己的产品设计是追求中性,真实,,平衡,完整的表达.没有人会承认自己要靠刻意制造一些染色和失真来达到想要的效果.而实际呢,还不是一家一个面貌,一个型号一个声音?

还是那句话:想得到不一定办得到,说得到不一定做得到.谈谈大原则,大理论是最轻松的事情.
TOP
889#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07-9-15 7:48:00 发表
每个中外音响,线材厂家的老板,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说自己的产品设计是追求中性,真实,,平衡,完整的表达.没有人会承认自己要靠刻意制造一些染色和失真来达到想要的效果.而实际呢,还不是一家一个面貌,一个型号一个声音?
......


这就是怪现象.说起来,都是中性的,要和他去将指标,他就说韵味了.所以我呼吁过朝电分监听那里看看.
TOP
890#

回复: LPD--622DVD试听报告

原帖由 sprs 于 2007-9-15 3:2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9-14 23:44:00 发表
《黑毒》的确是张不错的唱片,我大概八年前就买了。她虽然不错,但也是一张非常考系统的唱片,播放好它不容易,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中频透明度不足和低频缺少......



钢琴的好录音,好版本并不少,至于《黑毒》,我只是想说明她有那些优点,播放好了并非一无是处,不至于“被批的不知所以”。平时听得相对较多的还是古典钢协类作品,甚至经典钢琴练习曲等,《黑毒》这类爵士钢琴也是偶尔听听,不要小看那些经典钢琴练习曲哦,那是展现钢琴质感和演奏技巧的经典音符。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