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我用来调音的十二张古典音乐CD
第二类别:试层次、细节、解析力、动态;
再重温一次四张片子:《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欧依斯特拉夫/欧柏林》《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第二-卡尔米雷弦乐组》《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波哥雷里奇》《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坚尼斯/杜拉第/明尼亚波利交响》
如果测试系统的层次、细节、解析力、动态,展开了讲还包括:层次、细节——生动感、音乐感、速度、节奏和韵律;解析力——声音的密度、量感、透明度、结像力和形体感;动态——强弱对比、速度和暂反。
选择测试的CD其实是多样的,个人偏爱弦乐及弦乐重奏、钢琴和钢协。
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这张片子,大卫和欧柏林两人的距离够不够,有没有前后感,弱音时小提琴会变小吗,强音时会变大吗?位置感明显吗?大卫拉弦时有左右及侧身的晃动能感觉到吗?弓和弦的动作,擦弦,拉弦跟打弦,拉一条弦还是两条,清楚吗?高音弦的厚度和低音琴的圆润感有没有?最后就是Philips的这张录音带着熏黄色质感,涩而不哑,亮而不叫,润而不软,柔而韧。(比如用来比较信号线,CD机、箱子的中高频)
布拉姆斯的弦乐六重奏,6把琴能听出来吗?定不定?他们的坐位比较紧,会不会拿埋一垢?转位与对位的位置感明显吗?小提琴、中提琴对比大提琴的形体如何,和现实中的对比一下。半音阶及小而细微也清晰完整吗,有美感吗?嘈杂,刺耳都不对。(太怀念当年天河城那套MBL推Genesis出来的弦乐六重奏。美!)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这张抛开演绎的版本选择,从录音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测试动态的首选,甚至对系统的要求比播白头佬、炎黄第一鼓更难,试试吧。
坚尼斯的拉赫曼尼诺夫,早期的录音似乎更考系统,很多现在的录音出来的将高低频弄得很夸张,在小系统或汽车里听着过瘾,但上到大场面,有层次吗,弱音时有动态有张力吗。能把拉赫曼尼诺夫那种浓厚的俄派风格和忧郁的气质一一呈现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