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深圳音乐厅效果初感
关于声学而言,历来学术上重视环境声学,而不是建筑声学,我们这个学院就是如此(当年的建筑声学也是独步中国,并有专门的声学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筑声学的落魄在各种声学会议和学会协会的人员构成中,也可以略见端倪。我从学术角度分析,建筑声学在学术上也不很复杂,影响因素相对少。相比环境声学现场的复杂性而言是小巫见大巫。目前我国建筑声学的重镇又增加了一个——华南理工大学。他们的主导教授本是清华教授(当年清华建筑系考分第一,先执教清华,后到杭州现在广州,前年评上院士)。希望华南理工能借此东风,对我国的建筑声学推进一步啊。
当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设计时,很多因素都考虑了,却不考虑声学。后来发现问题,因为如果国家主席到现场宣布盛会开幕,在体育场的多处地方根本听不清楚,造成混乱会如何呢?体育场修建负责人发现这是个政治问题,马上请我院的声学教授进行改良。后来他对我说,即使这种改良也不能改变这个体育场的声学糟糕的本质问题。对任何演艺场所而言,首要的就是声学和视觉传达,其次才是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近来多个新建场馆失败的是多数。为什么上海音乐厅,在延安绿地的改造过程中没有拆掉重建,而是整体建筑平移了100米。不仅是历史建筑保护,而且这个音乐厅的声学品质还不错,尽管它小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