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星从天降——记德国大指挥家O·克伦贝勒 [复制链接]

查看: 12887|回复: 67
51#

回复 50# 桂猪 的帖子

谢谢老兄指正,克莱伯那个是我记错了,当时老克离开了柏林国家歌剧院,他在柏林的工作由克劳斯接手。但1901-1912年间的资料老兄列举的和我的了解确实不同。马勒1897年在皇家歌剧院接棒,干到1907年然后去了大都会,他的继任者是魏因加特纳,做到1911年,因为管理问题和团员发生矛盾去职。这期间显然没有瓦尔特什么事。至于1936-1938,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给瓦尔特的确实是一份客座指挥合同。因为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在克劳斯1934年辞职之后一直到战后都没有设立常任指挥,1935-36年间魏因加特纳曾短暂接任艺术指导,之后接手的是克劳斯的助手Erwin Kerber,他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排练指挥。他的工作得到了瓦尔特和克纳这两位客席的大力支援。但瓦尔特确实不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8 02:18:15
TOP
52#

1907年马勒去职的是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院长,当然如有其他职务自然一并都辞掉了,他的继任者的确是魏因加特纳(院长一职是否一并继任,握有资料的朋友可以证实一下)。这两位执掌歌剧院时,瓦尔特一直是第一指挥,是1901年马勒以每年6000弗洛林,两年后更多的承诺聘来,当时,瓦尔特已签下柏林国家歌剧院,接到马勒的邀请,中止了合同奔赴维也纳。
1936年秋,瓦尔特的确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聘为艺术总监,干到1938年3月。
TOP
53#

同敬仰 Erich.Kleiber
TOP
54#

老爸和儿子一样有个性
TOP
55#

回复 52# 桂猪 的帖子

又广泛查了一下资料,我和兄台所掌握的信息实际上并不矛盾。克劳斯去职后一直到战争结束,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一直没有设立常任指挥,只有一位艺术指导负责日常排练,而艺术总监可以从客座指挥中选出。当时维也纳的艺术总监一共两位——瓦尔特和克纳佩茨布什,虽然他们的身份都是客座。
TOP
56#

呵呵,考据派!致敬!
超级歌剧迷
TOP
57#

回复 55# 海森堡的幽灵 的帖子

海森堡兄能不能把资料上“艺术指导”和“艺术总监”两个称谓的原文拼一下,谢谢了,我看的英文资料上写的是"artistic director"。
TOP
58#

艺术指导其实就是MUSICAL DIRECTOR,德语说法是“Direktoren”其中之所以把director译为“指导”,采用的是日语说法,以便和artistic director中的director区分。在Wiener Staatsoper的制度中,后者类似于顾问,而前者是乐团的常设职务。当然,Wiener Staatsoper和wiener philharmoniker的乐手虽然是同一批人,但制度还有不同,比如魏因加特纳在歌剧院长的位置上只坐了三年(1907-1911),但在WPO常任指挥Subscription Conductors(德语Abonnementdirigenten)上作了21年,而马勒只在1898-1901年间担任WPO的常任,沙尔克甚至从未在WPO任职。因为Wiener Staatsoper有很多固定的日常演出任务,所以WPO的常任指挥其实只能得到很有限的带团时间,颇有点虚职的味道。到1933年克劳斯卸任之后,WPO搞改制再也没有设立过常任指挥一职,乐团的实际领导权统一到了歌剧院的系统中。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9 03:29:13
TOP
59#

瓦尔特到维也纳时是1936年,因为他不是歌剧院的在编人员,职务挂是在WPO的,只能当客座。
维也纳皇家歌剧院在旧奥地利帝国相当于事业单位。一战之后帝国散伙了,歌剧院自负盈亏改制为国企。乐团这个时期搞了很多过渡性措施,情况很类似咱们国家改革初期的双轨制,两套平行管理系统的存在导致制度变得很复杂,有很多编制上的问题我也搞不明白。
最后编辑海森堡的幽灵 最后编辑于 2009-12-19 03:36:03
TOP
60#

是的,有些名头和制度有些复杂,我有时候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一头雾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