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97|回复: 322
5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阿贝路录音室设备设计师Dan Lavry谈数码技术)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5 14:36:00 发表
对,但这只是目前设备的原因,但这并不能表明192比96差,差的只是设备。事实上,120db的snr在众多应用场合完全够用,而高采样带来的性能提升是不能忽略的。

磁带代替留声机不是一夜之间吧?数字代替模拟不是一夜之间吧?192代替96难道需要一夜之间吗?凡事都有个过程。

您的想法对我来说有点好笑,如果192噪声大就不用它了吗?那么以后就一直固守44.1,48或者96了吗?那些大公司就不需要开发新的芯片和设备了吗?


这是这个话题里我对您的最后一次回复。

我再一次建议:请您不要随便引申我的原意。请问我什么时候讨论过、或者暗示过192代替96这个意思呢?不单我没表达这样的观点,引用的原资料里也仅仅是讨论“有没有必要用”,也没有说过谁替代谁!

还有,我什么时候说过或者暗示过“192噪声大就不用它”吗?就像上面我所说的,这是“有没有必要去用”的问题。干脆这样跟你说得了:在我自己看来,就算是192kHz能做到100%准确,我也觉得没必要用在录音上,OK?你反对就拉倒得了。至于您说“就一直固守44.1,48或者96了吗?”——那请思考一下:现在超音速飞机、火箭、航天飞机等都发展得这么先进了,甚至将来还会更先进,为什么老百姓们现在出远门还坐亚音速、在大气层里飞的飞机呢?为什么各大客机厂现在最新设计的民用客机都是亚音速呢?——我觉得以上我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下面不再花时间在这上面。

另外请各位网友注意,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贴子的正文在前面几页里比较分散。我的正文的每一个小标题都是用蓝色加粗的字体标出的,大家只要留意这个并且加上我的头像,就能迅速地找到每一页里我的正文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阿贝路录音室设备设计师Dan Lavry谈数码技术)

Steve Hoffman建议用CD来检验LP系统是否调校准确

经常看到有这样的说法:有的网友在描述某一款CD或者SACD之类的制作很好,会说“和黑胶很接近”或者“很有黑胶味”。

另外,我自己深信(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啦,不强求他人一致):只要把CD这种格式做好,做得跟理论值越来越接近,那重播出来的声音肯定要比在它之前诞生的民用媒介里要好。这里我不是说后来新的格式不好、不值得发展;相反现在的SACD、DVDA,制作恰当的话绝对比CD好很多;只是考虑到软件的可获取程度、器材的发展、普及程度,我觉得CD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发展、利用,所以请不要拍砖。何况有一些80年代的演录,将来会发行SACD或者DVDA版本的可能性实在是不大。

不好意思说了这么久还没有进入正题。下面是这段文字想说的主要东西:我一直想当面问一下那些有机会接触母带的著名的工程师,到底CD和LP哪个真实——这是有感于有的人说“比理论数据、指标等当然LP有好些地方吃亏,但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起来和实际听起来却并非如此”。

于是我就找了前面提到过的Steve Hoffman,听过他负责混音制作的DCC品牌LP和CD的朋友,对于Hoffman的专业水平是应该心中有数的。这是我跟他的对话:

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116869

那个帖子或许会进行下去,因此或许Hoffman或者别的网友会继续说一些观点。不过到目前为止,Hoffman给我的答复是:

除了一款之外,DCC的LP和CD都是从同一盘混好音的磁带上直接转录的(因为我前面提问给出的前提是两者在母带的时候不能有区别),Hoffman说这是一个检查你的LP系统声音是否准确的好方法。并且他忠告大家(Warning的那一段):假如你发现LP的重播效果跟CD有太大出入,那就说明你的黑胶系统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了,除非你喜欢带音染不准确的声音。

聪明的读者应该知道Hoffman这番话的意思了。因此,对于一些CD版本制作优良的演录,假如我们要评论它的LP版本也制作得好的话,应该说“跟CD很接近”或者“很有CD味”;假若有好的SACD或者DVDA版,甚至应该说“跟SACD/DVDA很接近”或者“很有SACD/DVDA味”。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教你如何调LP)

Steve Hoffman透露JVC的XRCD故意人为提升某些频段


Steve Hoffman在这里: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Lesson1.htm

提到:几乎所有JVC制作的XRCD,都特地把母带上的12kHz到16kHz这个频段提升加强,因此和母带相比显得不自然了。并且Steve还说到: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日本工程师混音时常用的。

我认为,为何大家听日本重新制作的唱片时会觉得声音和别的版本明显不同,原因就在此了。当然Steve不是禁止这样做,他也说到了,或许有的人就是喜欢这类音效。但是我个人认为:混音的时候尽量保持跟正常播放的母带那样的声音,那是最好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说XRCD)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6-14 11:07:00 发表
一个工作母带(母盘)制作完成,用他同时做成CD唱片和LP唱片,那么,谁最接近这个工作母带(母盘)谁就最好!这是我的判断准则。

......


说得好!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说XRCD)

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Hoffman在接受TAS采访的时候(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原话:So it's not that giant high-end extension that audiophiles love. What they love is the top e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idband and the bass. If you don't have that, your music's not going to sound lifelike.)

实际上Hoffman表达了对目前不断要拓宽频响的这种现象的个人看法。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6-20 21:00:00 发表
从felixcat兄的帖里学到不少知识,观点不同正常现象,自己过虑吸收吧!


多谢松香兄的鼓励!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在这个帖子里各位网友可能会觉得Steve Hoffman是坚实的数码制式支持者(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他相当热情地赞扬数码格式的优点)。但实际上,Steve Hoffman本人是一位LP爱好者。 他在这个访谈里(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说:Yes. I'm an LP lover, always have been. (我是一位LP爱好者,永远都是。)

所以大家能看到:客观上的好坏跟个人的喜好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1 17:21:00 发表
虽然楼主有很多证据说明LP的技术落后,因而声音不会比CD好,但是我自己的听感得出相反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我就是喜欢不好的声音?我看不至于其他所有LP lover都是喜欢不好的声音的。我喜欢LP重播的声音多于CD的声音,相信是我聆听的LP在制作方面非常优秀的缘故。


浏览过我所引用的资料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些资料讨论的只是“保真”这个话题,并不涉及“是否好听”。因此有一点明确:不保真并不意味着不好听。因此用“好听”来论证“保真”不见得有说服力。

事实上以上资料有个潜台词:数码母带仅仅忠实于麦克风、调音台里出来的信号;同样地,CD、SACD等也仅仅忠实于制作它的那盘母带。因此,假如录音师调整不当,那录出来的母带声音也不佳;假如本着“求真”来混制一盘音效不佳的母带,那做出来的CD、SACD音效也将对应于母带那样。

同时,由于LP的不保真特性,并且LP刻盘时还要现场临时对混音师送来的成品母带作进一步的调整以使得刻盘和将来消费者使用的时候能够不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LP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掩饰和改动了母带的一些特征,包括母带音效上的缺陷。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就算在LP爱好者的内部,关于“头版LP和现在一些发烧品牌专门再版的LP谁音效好”仍然有争议。众所周知当今LP刻盘设备的精确度和保真度要远比几十年前的设备强,但保真度高的LP并不见得比保真度低的LP受欢迎(这里谢绝“母带质量退化”、“人员素质下降”这类谁也无法去验证的辩解)。

最后我们放宽一点,不单看LP,看模拟录音吧。LP的音效肯定不及它对应的模拟母带,这一点大家应该没异议吧。好,我们就看模拟磁带。假如认为消费者市场全面接受CD等是厂商因为商业利益或者当年消费者的LP播放设备不佳等造成的话,那录音这个环节跟销售没关了吧?但是,为何各大唱片公司在数码录音刚发明的时候,甚至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码录音机只能以16bit 48kHz的这个仅比CD格式稍高一点点的模式工作的时候,他们都毅然立刻取消所有的模拟录音而改用数码录音呢?并且从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数码录音设备要比模拟设备贵好多倍呢,并且操作、维护起来也更麻烦。假如讲商业利润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保持模拟式录音但以CD格式出版发行啊——省了更换设备的钱,同时也省了不用再花钱培训员工学习使用数码设备,并且还不用冒“消费者不接受数码录音”这个巨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按当时来讲数码录音又贵又麻烦风险又大,为何家家唱片公司都立刻采用?难道他们的脑子一起出问题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5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07-7-2 23:19:00 发表
录音的好坏与器材当然有莫大关系.但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因素,DECCA威尔金森\RCA雷顿乃至近年RR公司的强生教授,不论采用模拟或数码制式进行录音的都有成功的例子.但这么多年来成功的录音师还是寥寥可数.因此并不见得采用先进的录音器材就一定能制作出好的录音.
正如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郭靖可以将之发扬光大,鲁有脚就只有一脚了.



这点说得很好。人的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有几点补充:

1. 录音师能否成名,不单只跟个人技术有关,还跟时代有关。大家回忆一下现在历史上有名的录音师,几乎都是在立体声录音刚出现那段时期一炮走红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大唱片公司就是那几个品牌,同时那几个大品牌下主要的录音师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位了,并且立体声录音当时大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就算你不想去知道他们,你接触唱片的时候眼前也要经常闪过这几个名字,久而久之当然就熟了。因此合适的人碰上合适的时候,就成了。这好比买股票,早入市的人碰上牛市,必定赚翻了。

2.  接触唱片的历程的关系。 所有新手入门,都必定要从各个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假如那几位录音师的名字已经遍布各个渠道,那新入门的人也就必定接受了他们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母语:任何一个人,他最熟练的语言必定是他的母语。

3. 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录音人才。这点毫无疑问,只要大家平时有留意新出版的新录音就知道了。

4. 在古典录音领域里,同等能力的前提下,现在的录音师在消费者圈子里更难出名。首先现在爱好古典音乐的群体在总的消费者群体里比例不大甚至减少;其次,以前的旧录音数量太多了,消费者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消化,因此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仍然在旧录音上。新录音得不到更好的重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6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trekkie 于 2007-7-3 0:42:00 发表
而是就算母带的质量很好,至少储存在模拟母带中要比以数字方式储存要麻烦的多,不是吗?数码复制容易是吧;数码加工容易是吧(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卡拉扬和很多其他的指挥家演奏家愿意对自己的录音进行后期的加工修复,用预演的录音修改正式的录音,而且不是一处两处,是每场录音中修复几十处);再说,如果我是唱片公司,卖的东西是数码CD,但是我录音用的却是模拟技术,如何向消费者交代?我也只能权衡取舍后,全盘选择数码,更换设备,重新打造市场。


您说的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数码设备和计算机来讲或许是对的。但是在接近30年前的70年代末,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电脑和处理设备。那个时候的数码录音仍然是储存在开盘磁带上的(开盘磁带不单能记录模拟信号,它也可以记录数码信号),比如说78年3M公司的数码录音机,记录媒介便是45ips的开盘磁带,因为那时候没有任何一块硬盘有足够的容量。

那个时候如何处理数码录音信号呢?我们不妨看个典型例子:7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数码录音用的都是Soundstream公司的设备,配合自家产的录音设备Soundstream提供了对应的音频剪辑设备:它是一台DEC产的PDP-11/60计算机,这里“计算机”是不包括显示器等外围设备的。为了让用户稍微容易一些操作,Soundstream为这台计算机配置了一个Tektronix产的示波器;当然Soundstream同时也提供一个配套的“软件”,名叫DAP,它的功能有剪切和一些基本的音效。PDP-11没有特设的输入输出端口,一般向它输入指令用的是穿孔纸带,或许Soundstream会为它配备一个按钮控制的操作台,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当然例如EMI、Decca等公司有自行开发的设备,但操作原理都是大同小异。这里您可以想象一下操作一台只有示波器界面的计算机的感觉。

第二,卖的东西是数码CD但用的却是模拟技术录音,怎么不能向消费者交代呢?消费者关心的是每个环节都有最高的保真度,假如模拟母带能有更好的保真度,这哪用害怕消费者有疑问呢?难道消费者的水平粗浅到尚处于“凑字眼”的程度,“DIGITAL”这个词出现次数越多心里才越舒服?退一步来讲,万一真碰上比较“俗”的消费者,只认“Digital”,那么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只有LP的时候,录音+出版是相当于AAA的;好,现在有CD了,就算我还用模拟录音,那录音+出版也相当于AAD了,那也算是进了一步对吧。这个对于之前完全只有AAA可选择的消费者来说是完全可以交待的了。

实际上每张CD的唱片说明书里例行公事解释AAD、ADD、DDD的那一页都写着数码录音和数码回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况,采用数码录音之后各大唱片公司有十多年都是LP和CD同时发行;你看数码技术录的,卖的却是模拟的,也照样向消费者交待了十多年呢,对吧。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