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乐中的超声波)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这个实验只说明的是在正常的音乐信号下,人耳对20khz以上的信号是否有辨别能力。如果要做到绝对严谨,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两个其他的实验:
将20khz以下的信号去除,保留20khz以上。测试同样的人,在消声室内看是否能够区分静音和去除20khz以下的信号部分,以及单独的20khz以上白噪音信号。 |
我觉得他们这个试验的目的是在于,考察在聆听正常的音乐条件下,人耳是否对超高频宽具有分辨能力。因为大家买音响是为了听音乐的。这个实验有具体的应用背景。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人耳很有可能可以听到高于21kHz的声音。比如我自己就测试过自己,在合理的功率的情况下,我的耳朵可以听到至少23kHz的单频率声波。
其实不要说20多k的信号了,只要超音波的功率足够大,足够让人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或者耳膜产生损伤了,那这时候当然也可以算人体“感觉到”——但我觉得这样的数据没有应用的价值。
另外有一点不明白,您说的“单独的20khz以上白噪音信号”是什么意思呢?白噪音的定义是一种功率谱密度为常数的随即信号,即此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所以您的意思是否是说白噪音信号里20kHz以上的那部分?
因此,所以我觉得,假如您建议: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如果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那么进行下面这个实验:
将原始信号20khz以上的信号加强+90db。测试同样的人,看是否能够区别这个信号和原始信号以及加上20khz以上+90db白噪音的信号。 |
按照我上面所说的,因为我们实验目的是面向正常的音乐聆听的前提的,因此您提议的这个实验是可以做,但我不认为对于我们前面这个前提的情况有太大的意义。
最后,对于: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我的观点,20khz以上的信号是有用的,因为他会改变20khz以下,尤其是高频信号的波形,而这些波形是音色的关键。乐器大多是有多重谐波的。 |
我觉得这个命题等价于“人耳能否区分音乐信号里是否滤掉了20kHz以上信号”——也就是说上面我引用的NHK实验想去验证的,您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