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83|回复: 322
3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2 10:55:00 发表
felixcat老兄似乎忽视了一点,这里大部分去比较lp和cd的烧友,都是去用数字录音出现之前的lp和后来在翻版成数字格式的cd去比较的。所以从source开始就和此文主要观点有了出入。此文讲的是作为介质来讲,认为lp不及cd......


我记得在我原贴里已经说过,引用资料目的并非是让大家去讨论LP和CD谁更好。

另外,您关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观点,我有一点补充。数字电路的优点在于,某些功能假如要通过电路来实现的话,数字电路可以精确实现,而模拟电路在理论上就已经不可能实现出来,比如说,您不妨试一试看能否设计出一个模拟电路来实现GMRES算法?当然我并不否认有一些功能,模拟电路反而比数字电路更容易实现,但这些优点在音频领域里使不上劲。

从我引用的倒数第二个资料来看,那位资深的模拟电路工程师已经告诉大家,在当今的技术水平,对于音响这个领域,都采用顶级的原料的话,数字模式绝对占优。我有一个个人的预测,在今后数百年之内,甚至是人类历史的永远,音频领域里面的数字电路(或者以后有比数字方式更加新颖的制式)都要比模拟电路有更好的表现。我之所以有这个预测,是因为我大致知道当今模拟电路研究领域里的前端是在干什么——说出来可能让模拟派fans哭笑不得:提升ADC和DAC的性能。当然,这是我的预测,有可能不准,所以各位不妨让时间证明一切:等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来看看我的这个预言准不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2 11:07:00 发表
http://cam.qubit.org/
目前在此领域做得很好的剑桥大学量子计算小组,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既然你把量子计算视为模拟方式,那我现在知道您的观点了。我们的分歧在于,如何定义“模拟电路”——我们讨论的是音频电路,因此当然音响的“模拟电路”指的是:时间域上连续信号的电路。在这个贴子讨论的模拟和数字方式,指的都是音频领域里的电路,这一点我们要达成共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2 11:57:00 发表
这点可以达成共识。。目前的模拟电路当然没有数字电路好。这我承认,并且非常认同。但是我不认为“模拟”这种方式是不好的,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让它变得足够好。


OK,那现在明白了。您上述所有回复里的“模拟”,指的是包含了诸如“量子计算”这类(其实这也是我上面所说的“比数字方式更加新颖的制式”)idea的范畴。那现在声明一下,我贴子里所指的数字模式,具体是指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涉及取样(sampling)等的数字电路的范畴;而“模拟”则指的是时间域上连续信号的传统电路。——您按照这个定义来看回我之前的帖子,或许可以消除一些误会。

我真的不知道为何我的帖子会让你产生“认为‘模拟’是落后的,是永远不能清晰表达信号”这样的感觉,我自己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模拟”和“数字”仅仅是两个名称而已,放在这个贴子的语境里有具体的指代范畴,希望您不要延伸太多,谢谢。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卡拉扬支持数码录音

这个或许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卡拉扬认为数码录音绝对是优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其他录音方式。卡拉扬的这个观点可以找到很多出处来证实,这是一个: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430/is_n5_v17/ai_16368607

另外这个资料里面也提供了另外一个事实:吉他手Robbie Robertson在录制专辑《Storyville》的时候,同时以模拟和数码两种模式进行,最后A-B比较的时候,跟录音师Steve Nye都一致认为数码更真实。并且注意到,录音师Steve Nye在这之前都是模拟录音的支持者。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人能否感觉出音乐里超过21kHz频率的信息?

有一些烧友声称自己可以分辨出;并且卖超高音单元的厂商等在广告里也教导大家录音里面的超声波信息可以让你听到更好的效果。

不管怎么说,还是让科学实验来说明一切吧。

日本广播公司实验室的研究员Toshiyuki Nishiguchi等人进行了实验,对36名实验者进行了测试,结果证实没有任何一位实验者能够区分出滤掉了21kHz以上信号和含有21kHz以上信号的同样音乐之间的差别。这是报告的原文:http://www.nhk.or.jp/strl/publica/labnote/lab486.html

当然他们也承认,不排除地球上可能存在其他人,可以听出差别。所以建议坚信自己有音乐里超声波听力的朋友,不妨跟上述研究机构联系,亲临NHK实验室去推翻他们的结论。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乐中的超声波)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这个实验只说明的是在正常的音乐信号下,人耳对20khz以上的信号是否有辨别能力。如果要做到绝对严谨,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两个其他的实验:

将20khz以下的信号去除,保留20khz以上。测试同样的人,在消声室内看是否能够区分静音和去除20khz以下的信号部分,以及单独的20khz以上白噪音信号。


我觉得他们这个试验的目的是在于,考察在聆听正常的音乐条件下,人耳是否对超高频宽具有分辨能力。因为大家买音响是为了听音乐的。这个实验有具体的应用背景。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人耳很有可能可以听到高于21kHz的声音。比如我自己就测试过自己,在合理的功率的情况下,我的耳朵可以听到至少23kHz的单频率声波。

其实不要说20多k的信号了,只要超音波的功率足够大,足够让人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或者耳膜产生损伤了,那这时候当然也可以算人体“感觉到”——但我觉得这样的数据没有应用的价值。

另外有一点不明白,您说的“单独的20khz以上白噪音信号”是什么意思呢?白噪音的定义是一种功率谱密度为常数的随即信号,即此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所以您的意思是否是说白噪音信号里20kHz以上的那部分?

因此,所以我觉得,假如您建议: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如果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那么进行下面这个实验:

将原始信号20khz以上的信号加强+90db。测试同样的人,看是否能够区别这个信号和原始信号以及加上20khz以上+90db白噪音的信号。


按照我上面所说的,因为我们实验目的是面向正常的音乐聆听的前提的,因此您提议的这个实验是可以做,但我不认为对于我们前面这个前提的情况有太大的意义。

最后,对于: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3 17:57:00 发表
我的观点,20khz以上的信号是有用的,因为他会改变20khz以下,尤其是高频信号的波形,而这些波形是音色的关键。乐器大多是有多重谐波的。


我觉得这个命题等价于“人耳能否区分音乐信号里是否滤掉了20kHz以上信号”——也就是说上面我引用的NHK实验想去验证的,您说对不对?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7#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乐中的超声波)

另外补充一点,我觉得采用高取样率的最直接优点是使得anti-aliasing滤波器更容易设计(而“包含更宽频宽”则是相当次要的一方面了,对音乐的音质不见得有影响)。因为现实中的滤波器是做不到“一刀切”那样的理想状况的,因此采用高取样率可以留给滤波器更宽松的衰减段。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乐中的超声波)

音乐是艺术,音响是科学

Arthur Salvatore是一位音响评论家,其主办的评论网站:http://www.high-endaudio.com/,以对问题看法的新颖、态度耿直而著称。因为他的评论有时会捅出业内的一些黑幕,所以音像界内活跃的评论家Michael Fremer有一次还威胁要状告Arthur Salvatore以诽谤罪名。因为Salvatore当初敢这样写肯定是掌握证据的,所以Fremer的告状最后不了了之。顺便说句题外话,Fremer也算是音响评论界里的公众人物,但是从Salvatore公布出来的Fremer发给他的email里,我竟意料不到这位Mr. Fremer能说出这么些脏话和骂人的话,难听程度绝对不比我签名档里不良ID名单上的人差。可见越是心虚的一方,其发言里骂人就越厉害越难听,这是人的心理防御的典型表现。

回归主题,Arthur Salvatore有一篇短文,其题目就是上面蓝色字所示。原文出处:http://www.high-endaudio.com/philos.html#Ign

Salvatore反对把音响设计称为是艺术,并提醒读者要警惕如下三种人:1. 思想上宗教性地认为他设计的器材是“艺术之作”的工程师;2. 直接或者间接的表达“音响里每个方面都肯定是主观的”这种观点的音响评论写手;3. 用自己的“艺术观”为幌子来用假信息推销器材的商家。

这里我声明:我不一定完全赞同所引用资料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可以说的:对Salvatore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为了指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音响设计者和评论写手,出于自身的利益,用“艺术”一词来回避和掩盖器材的缺陷。“艺术”这个挡箭牌,让很多不法、不道德的商家、写手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另外对于普通的烧友,说音响和艺术有关,有的时候的确是善意地或者是抒发一下自己对这个爱好的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但也可以看到有的时候,他们是出于某些虚荣心,亦或者是这样那样的种种无法合理科学解释的“信仰”所至。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响?艺术?)

John McClure谈Bruno Walter的CBS录音


Classic Records的官方网站上曾经有过好几篇采访各唱片公司的传奇性录音师的文章;但可惜现在Classic Records的主页改版了,那些文章已经撤下来了。幸运的是以前我把采访CBS的John McClure的那篇拷贝下来贴在168的某个旧贴子里,现在不妨重温一下。旧贴链接: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33546

有几点有用的信息:

1. 因为Classic Records要重新混音再版CBS的某几款Bruno Walter经典录音, 由于想要保持最开始原始的混音效果,所以Classic Records的工程师需要知道最开始John McClure混出来的效果是什么样的,于是他就对John McClure说他们是用头版的LP作为参考的。结果John McClure对他说,假如想要更好地了解当年原汁原味的混音效果是什么样的,最好是去听CBS发行的CD,而不是去听LP。(McClure的原话: “I think you can get a better idea of what original sound was like by listening to the CD's rather than to original LP's.” ) 并且Classical Records的那位工程师也同意,并且还补充道很多人都认为CD的转录比以往的LP要远远好得多。(原话:Oh absolutely, and I think uniformly people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CD transfers are just far superior to what was originally done and it probably was just a function of the equipment.)

2. 当CBS发行那些老录音的CD的时候,McClure亲自重新混音。所以相当一部分CBS的CD,大家听到的是原班人马的录音师McClure,采用最原始的三轨母带来重新混音的,混音质量是有保证的。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40#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音响?艺术?)

补充一下:上述引用的资料里,采访McClure的时候,那个年代数码格式的媒介只有CD可获取,所以McClure在采访的时候说的是用CD。假如是现在的话,我们已经拥有比CD更优秀更客观的媒介了(DVDA、SACD)。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