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32|回复: 322
21#

dr kuang 在 2007-3-25 20:49:06 发表的内容

也接触过一些“原装”母带,但用来和不同时期媒体在同一套器材中比较的机会不多;更多的经验是来自于同一录音在不同时期,以相同或者不同的唱片媒介,绝大部分对比的结果是同一模拟录音,在相同的唱片媒介前提下,信息量(尤其是在10~16KHz附近频段最为明显),越早制作的保存得越好,那怕两次制版年代只有几年的差别也很容易觉察出来。一些用新技术制作的再版唱片可能听感上会有变化,有些会觉得听感有改善,但在高质素器材(失真较低的系统)上就很容易发现这些往往是通过EQ改变平衡度造成的,并非是来自于信息量的改善。


我觉得“信息量”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或许能体验到您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但我也很难确保其他人是否对它的理解是一致——甚至我认为就算一群人聚在一起听,然后一起评论“信息量”,虽然他们都用“信息量”来形容自己的感觉,但相当有可能他们各人心里所认为的“信息量”都互相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觉得这个比较适合于自己判断的时候用,而不太适合在论坛上大家讨论——不然的话没有一个可以书写出来的同时没有歧义的标准,讨论起来就容易陷于混乱了。

dr kuang 在 2007-3-25 20:49:06 发表的内容
对于模拟录音,“版次越早越早好,头版最好”这样的结论虽然太绝对,忽略了不少个别例子,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也是模拟母带“用一次差一次,一年不如一年”的旁证。


这个涉及到LP的版次问题了。关于这个的争论比CD版次的争论更加激烈,各大英文论坛上已经有相当多的讨论。我觉得这个是无法弄出答案的问题:就算对每一张LP进行个案分析,只要我们手里没有第一手的开盘母带,我们都无法按照自己的听觉去下结论,无论是用“EQ论”还是“信息量论”(当然太离谱的情形例外,比如说小提琴的声音走调变成大提琴那样)。所以上述引用Michael Mailes的话里就特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只要有原始母带才能进行客观的比较——尽管有时候我们按照自己的感受,“感觉到”真的是不用母带就能做出很客观的评价,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时有,也处处有,对吧。

dr kuang 在 2007-3-25 20:49:06 发表的内容
你拿到的这条母带因为是私人使用,可能使用播放转录次数比较少,状态比EMI公司自己保存的更好也未可知,能找到是缘分,千万要珍惜。

不如来做一个试验,用一条母带复制两个副本,然后反复播放其中一条10次以上,然后听听这两个副本有无差别?因为所有能找到母带机的发烧友都可以进行这个测试,我觉得这样比空谈有说服力得多。


我的这盘带子绝对不可能比EMI自己的好,因为它上面的“hiss”比较明显(至少比CD版要明显很多),这意味着它不是low generation的拷贝了。

开盘带播10次之后的结果,跟带速、磁带型号、磁头状态密切相关,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2#

模拟式开盘机能实现多大的动态范围?

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指标,由于模拟式开盘磁带录音的动态范围取决于机器本身的信噪比,还有就是磁带的承受能力(称为Headroom),所以磁带机的使用手册里一般只标注信噪比(但有一些也会标注在使用什么磁带,在哪种设置下有多大的动态范围)。比如说经典的Ampex 300,它的使用手册里只标注信噪比大于60分贝,并且写明信号只测量50-15000Hz频段内的有效值。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无法从这些数据知道在实际应用中磁带机加上磁带,在总体上能达到多大的动态范围。开盘磁带录音的动态范围为:信噪比+Headroom。

这里Performance Recordings的James Boyk改造了Ampex 351,最后在具体录音里(采用1/2"宽度、双轨磁带, 15 ips带速)实测得数据为:

Dynamic Range: 78+ dB (Signal-to-Noise + Headroom)
Signal to Noise Ratio: 64 dB, from 0 VU (230 nW/m ANSI) down to CCIR/ARM-weighted noise. Tape played back on Ampex ATR.
Headroom: 14.6 dB above 0 VU was measured on true peak meter from master tape for album pr7.

James Boyk:唱片制作人、钢琴家、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讲师。

链接:http://www.cco.caltech.edu/~boyk/351.htm

也就是说,该磁带机在应用中可以达到78分贝(具体说应该是64+14.6 = 78.6分贝)的动态范围。有意思的是,原文接着说:

“Tones can be heard down into the noise. This extension, which ranges from 16 to 25 dB, is not included in the above figure. If it were, the rating would be between 94 and 103 dB. It is this figure that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dithered digital systems.”(该段文字意思是:虽然有的声音电平要比背噪低,但作者仍然听得见,所以把这些都算上的话,那这种意义下的“动态范围”能达到94到103分贝——但felixcat认为这样定义的话标准反而不确定了,因为这些信号有可能你听得见但他听不见,或者你听不见但他却听得见;但不管怎样,78分贝这是个可信的数据。)

请各位注意,上面所说的仅仅是那一台磁带机的具体情况,以上结果并不代表其它机器。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3#

松香味 在 2007-3-27 14:09:21 发表的内容
(该段文字意思是:虽然有的声音电平要比背噪低,但作者仍然听得见,……)这不奇怪,很正常。背噪是个“广谱”噪声,对小于这个噪声15dB以下的声音,才能够掩蔽掉。所以能够听到比背噪低的声音就很正常了。


多谢松香兄的指教!
TOP
24#

各位网友,这里我想补充一下我开这个帖子的原因。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在开头已经说了;这里我补充一个想法。

我觉得现在我们发烧,大家的交流一般都是局限于彼此认识的烧友之间,或者是当地的烧友群体——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我觉得还有点欠缺:范围还是难免狭窄。我们的眼光要宽广一些,要多接触一些人和观点。

其实大家想一想啊,现在烧友们所向往、所梦寐以求的好多唱片录音,都是由历史上那几位著名的工程师、制作人亲自炮制的,当然假如能让他们亲自来谈谈自己的感想那是最好的;但问题是他们之中很多人现在已不在人世,所以我觉得他们留下的文字资料,相当有参考价值,很有指导意义。你假如能接受他们的录音,那就意味着你承认了他们对录音的理念和感觉。

因此,各位不妨就当被引用中的那些工程师、制作人是一些前辈发烧友,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和怎么想的,这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千万不要认为我没有自己的话说,才要去引用别人的资料。我有很多自己的话要说的,其中一些已经写在以前的帖子里面,还有一些会陆续在这个帖子里“felixcat评注”里表达出来。这个帖子里被引用的资料和我个人的看法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引用它,不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我的心意)。假如您发现被引用的资料里和我的观点一致的比例比较高,那只是因为这些观点比较客观,无可辩驳,或者已经得到业界公认而已,从而大家的看法显得比较一致。

另外或许有的网友会问:为何我整天就说这些“理论”的东西,而不是实际讨论一些具体的器材或者所谓的“实在”一些的东西呢?——道理很简单:我要是在这里评论器材或者说心得之类的,那无疑是隔山打牛。这就好比假如我在这里说:“某某器材很好啊,听感就像怎样怎样”等等,那么我这番话对您有什么用处和意义呢?难道您就立刻去买一台来听么?当然对于都在同一城市、在现实生活中相识的朋友,情况完全不一样,他们可以在现实中聚会面对面交流,帖子只是起了辅助作用;但对于我的情况来讲,这行不通。所以我发的贴子的内容,是想尽量做到能对大家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说,能使您记住一些东西并且在实际中能用得上。

有的网友或许会问:引用的资料里都是支持数码技术的,但现在网上有这么多支持模拟的文章,为何我不去引用?——这里请了解我挑选资料的首要原则:它是要有道理的、客观的、符合逻辑的。这就好比网上有一大堆文章说“地球是平的”或者“法O大法好”之类的,我一篇都不会去引用的,因为他们没道理、不客观、没逻辑。

我会时不时更新这个帖子。我平常会留意相关的信息,有新的就会及时发到这里面去。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5#

数码技术被录音界采用是因为成本低和操作简单吗?

这里很感谢Decca提供的资料。

Gino Mancini,英国的一位录音、录像设备收藏者,拥有世上为数不多的一套Decca自行设计制造的数码录音设备(因为这类型设备是Decca造来供本公司录音使用的,那当然数量十分有限),这套设备是当年Decca专门用来录制古典音乐作品的。这是这套设备的一部分照片(注意上面的Decca商标):
[upload=jpg]Upload/200733013263566595.jpg[/upload]


Mancini说:“Decca started using their digital system in the late 1970's, and I was lucky enough to witness it still in use in November 1997.”
(他的意思是说,这套设备Decca在70年代末的时候已经制造出来投入使用了,并且Mancini有幸亲眼目睹在1997年11月的时候Decca仍在使用这套设备。)

当然这套设备不是从始至终都没改动过,A/D转换部分在76/77年的一开始的时候它的量化精度是16bit,后来迟些时候升级到18bit,到后来1991年的时候才用20bit的格式。

好,我们回到主题上来:数码技术被录音界采用是因为成本低和操作简单吗?答案对于Decca来讲是:非也。

原文:“in those days a very respectable professional analogue stereo tape recorder could be bought new for very much less than £2,000. However with this new Decca digital system, just the IVC 826 1-Inch helical-scan video transport cost rather more than £2,000.”(在那个年代,一台全新的顶尖专业模拟式开盘磁带录音机的售价远远不到2000英镑,但是Decca的整套数码录音机,光是磁带驱动器那一部分就要比2000英镑贵。)

那么,到底整套数码录音器材要多少钱呢?请看原文:“Decca's 'works' cost for one of these recording systems was 'about £13,000' (in 1970's money)”(按照70年代的物价水平,Decca的这套系统成本价大概为13000英镑。)

所以:模拟开盘机不到2000英镑,数码录音机光成本就13000英镑,大家心里现在就有数了。这里另外给一个物价膨胀的参数:70年代的2000英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8000英镑(或者3.5万美元);因此70年代的13000英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17000英镑(或者23万美元)。


那么,操作简单还是困难呢?比如说如何确定某一段录音的开始点呢?模拟式磁带可以在每个take的后面加入一个50Hz的信号音,所以倒带的时候只要听到了这个信号音就知道要找的点到了;但是数码磁带就不同了,倒带的时候无法读取时间点。所以Decca在数码磁带上面用一个模拟信号轨专门来放置断点的信号音。具体描述请看:http://www.mancini99.freeserve.co.uk/Michael_Mailes.html里Decca工程师Michael Mailes的描述。

felixcat评注: 7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性能先进的微机,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备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那个时候C语言产生才没几年。因此当时要进行数码信号的编辑,不是像现在那样装个软件双击运行,然后用鼠标点几下拉几下就OK这么爽的。所以我还听说80年代早期的时候,有的唱片公司虽然有数码录音设备,但是他们没有技术力量来进行数码编辑或者嫌数码编辑费时,所以只好把数码磁带播放出来转录到模拟磁带上,在模拟磁带上编辑,再把编辑好的模拟磁带A/D转录成CD出售。当然,大唱片公司还是采用数码编辑的,像Decca、EMI等这些各自有自行设计制造的整套完备的数码录音编辑系统的唱片公司,数码编辑是他们的强项。

因此从Decca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数码录音被唱片公司接受并迅速取代了模拟式录音,完全不是因为成本和操作的因素;性能(也就是“音质”)——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待续)
TOP
2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5月30号是CD诞生日

根据这里的记载 http://halife.com/daily/triviawed.html

首张CD于1981年5月30号推出市场.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原帖由 三星带花 于 2007-6-1 14:06:00 发表
大侠能否关注一下我关于电源的帖子?很久以前拜读过您关于CD、LP的帖子,对我很有说服力。


很感谢您的支持!我一直留意着您的帖子,但可惜我对相关知识不太熟悉,不敢乱说。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模拟电路工程师谈LP与CD

Arny Krueger, 据他自我介绍,是一位有30多年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经验的电子工程师,一共有22项专利(这是不错的成绩,我有朋友在TI工作,知道申请一项电路涉及领域里面的专利,从开始准备到正式批准要经历的考验)。他在文章里说自己相当崇拜模拟电路,但他觉得:数码在很多领域里表现比模拟方式出色,包括CD。并且在最后一段,他总结道:CD出来的声音更加准确。

原文里有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很有概括性,可信。

P.S. 本贴并非再次讨论CD与LP的优劣,这里仅仅展示他人的意见。

原文出处http://groups.google.com/group/rec.audio.opinion/browse_thread/thread/2c72b031ecfd8b0d/49f82f85cdc94548?q=I+have+30+years+experience+designing&lnk=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Steve Hoffman谈模拟与数码制式

Steve Hoffman,录音/混音工程师,尤其擅长混音。他曾在MCA唱片担任了9年的工程师,之后在DCC、Audio Fidelity、 Analogue Productions、 Rural Rhythm、S&P等唱片公司担任录音和混音工程师。关于Steve Hoffman,维基百科上有一份比较详细的个人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_Hoffman

Steve Hoffman同时具备发烧级CD与LP制作的经验,他在这里(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76174)指出:模拟制式并不比数码制式好声。(他原文里用的是反问句:模拟比数码好声吗?假如是的话,那为何我用CDR录下LP,听上去效果如此之好呢?)

另外,Steve在下面的回帖里提到:他比较过模拟母带与模拟母带的数码拷贝,两者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低电平的时候的还原效果;但Steve随后说,他有一些个人的技巧,可以大大地克服这一点。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3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6-1 17:09:00 发表
楼主到现在为止一直找的是工程师们说cd比lp好。。反过来的资料有没有呢?找出来也给大家看看呀?
难道老外都是一面之辞?我不太相信。


观点是反过来的资料是很多很多的,但问题是这些资料除了表明了观点之外,全部都是没法说出理由的,有的甚至和基本的科学知识违背。正如我前面声明过我挑选资料的原则:说不出理由的、光凭作者主观感觉的资料,我是不会引用的。甚至我也不会把这类资料列出来作为反面教材——因为考虑到一部分网友没有太多时间上网,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另外大家都有目共睹,从所挑选出来资料的统计情况来看:既能和人的感觉吻合,又符合科学知识的言论里,其观点呈现出绝对性的“一边倒”趋势。因此这表明了,“数码优于模拟”是经过了时间和实践考验的事实了。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