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36|回复: 322
11#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个人认为,CD比LP更为“保真”在技术指标上是可以找到支持根据的,事实上我也这么认为,…………
CD是不是比LP更为”讨人喜欢“,那就不一定了。

LP是机械模拟,绘画是人的手工模拟,这大家都知道;机械模拟的准确度是要比人的手工模拟准确度、可重复性高得多…………。


但是模拟终归是模拟,拿人的手工模拟——绘画为例子,“保真”度方面,他完全可能不如一台非常普通的照相机拍下的照片“保真”。

但是在更为”讨人喜欢“方面,假如同一场景的一幅绘画大师的艺术画和一幅摄影大师的艺术照片相比,那就要看两者的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功力如何,同时还要看欣赏它们的人更喜欢些什么了。而“保真”度方面,我看就没有人怀疑照片的优势吧。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喜欢画的朋友千万不要认为那画会比那照片更保真。
………………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7-06 12:20:4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霏琳(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所拍照片的效果哪个更接近真实?我仍然认为高象素的数码相机所拍照片能反映的细节更多更接近真实。

普通135霏琳(胶片)相机底片是一英寸,而目前大多数一千万象素的数码相机的DCC不到一英寸,但是当他们使用相同素质的镜头时,把他们拍到的同一场景的照片同样放大到24英寸或者36英寸,再或者56英寸、100英寸,看看结果你就知道了。

普通135霏琳(胶片)相机底片放大到24英寸或者36英寸,已经必然出现色斑等模糊现象。那是因为显影显色材料不能无限细小的物理化学限制产生的结果。

相反,高象素的数码相机所拍照片放大到24英寸或者36英寸,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因此能反映出的细节更多,更接近真实。

至于照片的视觉效果,更多的因素取决于镜头的素质,这是搞摄影的普遍认同的常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我们这里一百多人(包括外地外省会员)的摄影协会里,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继续坚持霏琳(胶片)相机比数码相机更真实的观点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原帖由 JH91 于 2007-7-6 17:52:00 发表
尽管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我认为此帖讨论的还是吸引人的。


基本同意兄的看法,建议版主加精!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格林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Frank Zappa谈数码录音制作)

好帖要顶!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7-15 8:41:00 发表
DMP唱片公司录音师Tom Jung谈模拟与数码录音


所以从Jung的采访可以看出,他决定采用哪种录音方式,是由该录音方式的音质是否能让他满足为准。PCM数码录音跟模拟录音相比,前者更让Jung满意,所以当年就采用了数码录音;现在传统的16ibt、20bitPCM数码录音跟DSD相比,DSD效果更好,所以现在他就自然要采用DSD录音,发行SACD了。

(待续)


这就是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数码录音将会继续发展完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7-7-16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8 23:36:00 发表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
支持!!!再踩上一脚.


前天你去陈老板那里听805时,用的不是CD做信号源吗?出来的声音不是令你向805致敬吗?…………
说说你“致敬”的理由和逻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哈哈!!
玩LP的不愿意了解LP?


其实要把一个东西玩好,首先是要了解它吧,包括缺点和优点…………。
而且往往了解它的缺点比了解它的优点显得更为重要!!


扬长避短——很熟悉的成语。想过了吗?不了解它的缺点怎么“避短”?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喜欢LP又不愿意了解LP的缺点,甚至听不得讨论LP的缺点、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玩不好LP的。可是这些朋友并不认识到是自己没有“玩好”的问题,而是埋怨自己没有钱买更高档的机器,…………
哈哈!;P 好象天下的遗憾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维基“专业声音重播工程”成员谈量化噪音)

原帖由 JH91 于 2007-7-6 17:52:00 发表
尽管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我认为此帖讨论的还是吸引人的。



是的,好帖再顶!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