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49|回复: 322
21#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2. 在EMI,假如你想当制作人或者录音师,需要熬到40岁以上才可以。Emerick解释说这是EMI公司里的老规矩。


许多老规矩自有老规矩的道理。老规矩的道理在中国、外国都一样,就看你如何看待这些老规矩,执行不执行这些老规矩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cwk 于 2007-8-7 22:46: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7 12:40:00 发表
4. EMI的母带采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磁带,并且用于录音的磁带都不重复使用。Emerick提到,他有次打开一盘30年没动过的带子,发现带子的状态没有任何退化迹象。



30年没有打开?
这盘母带可以说已经报废了,知道什么是磁复制吗?
你听听六十年代模拟录音的cd复刻版,看看能否听到某些弱奏的背噪中,是否夹杂着相邻的强音段落?
只是因为磁带长时间没有卷动,相邻圈数的磁带互相磁复制的结果,如果碰巧强、弱信号处于相邻圈数的话,特别容易发现。


cwk 兄说的关于磁复制现象的确是存在的,特别是在质量差、播放时间长的磁带上反映明显。为什么?可以从两个主要的方面去理解:
1、
所谓磁带质量差,主要表现在磁粉粘结不牢容易脱落,和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这两个方面上,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还会造成频率响应不良等问题。

   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粒就会带上了磁场极性,磁场极性化的特点之一是:尖端集磁现象;由于磁粉粒度不均且比较粗,磁带表面将出现许多的“尖端突起”形成许多个尖端集磁点的现象;而与带基粘结的一面受带基限制则是基本平滑的,也就没有尖端集磁点形成的现象。尖端集磁点上的磁场强度比较大,当磁带倦绕在一起时,磁粉一面尖端集磁点上的磁场可对与它相邻的磁带产生较强的磁复制作用,而与它相邻的磁带(带基一面)由于没有尖端集磁点现象,则不能反过来对磁粉一面产生“较强”的磁复制作用。所以我们听到的磁复制信号大多数是前面的强信号磁复制到后面的磁带上去了,后面的强信号基本上是不能磁复制到前面的磁带上来的。优良的磁带磁粉粘结非常牢固不易脱落,磁粉粒度非常均匀且比较细,磁粉表面非常平滑,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复制现象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并大大削弱。
2、  播放时间长的磁带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是因为磁带长。同样大小的磁带合要倦绕上更长的磁带,磁带必然就要更薄才行。我们知道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度是以距磁体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距离磁体越近,磁场强度就会迅速增加。时间长的磁带由于带基更薄了,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更近了,即使尖端集磁现象不变的情况下,磁复制现象也会更明显了。这就是为什么磁复制现象在质量差、时间长的磁带上反映明显的主要原因。

优良的磁带一方面:磁粉粘结非常牢固不易脱落,磁粉粒度非常均匀且比较细,磁粉表面非常平滑,当磁粉被磁化后,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复制现象因此而得到有效控制并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优良的磁带带基都比较厚,客观上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也就比较大,被磁体上能够感应到的磁场强度非常小,因此磁复制现象就非常弱。

由于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优良的磁带(磁粉表面非常平滑,磁粉磁化均匀,尖端集磁现象非常微弱;磁带带基都比较厚,磁体与被磁体的距离比较大,被磁体上能够感应到的磁场强度已经相对非常小)基本上可以达到感觉不到磁复制现象存在的水平。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8-09 20:45:2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3#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讨论模拟和数字技术问题的帖子怎么扯到其他的问题上去了??;P ;P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4#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menn 于 2007-8-12 3:40:00 发表

I'm watching you. 只要你浮出水面,我还是会毫不手软地一棍子打死你,就像先生那样痛打落水狗一般。
        再者,哪里见到过真理会像诡辩低头的?

        我还要再说几遍你才会明白呢?只要你依然坚持错误、传播错误,你就当这是我帮顶好啦!



兄弟能不能改变一下方式,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谈谈LP的好处呢?甚至可以另开帖子。我想当时流行LP的时候会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吧,我现在是LP和CD都玩,只要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谈他们的优点或者缺点我都会认真学习了解,我想许多人也会非常关心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8-12 12:35:0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5#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电子元件热噪声基本上具有广谱随机噪声的特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8-13 22:24:00 发表
有些东西,是跟本仿不来的。比如电路可以,芯片就不行。结构可以,材料就不行。
必须有人重复美国30年前做的东西。实验,基础研究。。。


说的非常好!引用结论和推导结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对结论的理解、以及对结论灵活应用与发挥的能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tallicaboy 于 2007-8-13 22:24:00 发表
有些东西,是跟本仿不来的。比如电路可以,芯片就不行。结构可以,材料就不行。
必须有人重复美国30年前做的东西。实验,基础研究。。。


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
要做到真正理解、灵活应用与正常发挥,“必须有人重复美国30年前做的东西。实验,基础研究。。。 ”等。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原帖由 聆至静 于 2007-7-17 9:02: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7-7-16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8 23:36:00 发表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


支持!!!再踩上一脚


瞎鼓噪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