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11|回复: 322
11#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6-21 2:31:00 发表
Steve Hoffman谈音质与频响

Hoffman在接受TAS采访的时候(http://www.stevehoffman.tv/dhinterviews/Hoffman_TAS.htm),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原话:So it's not that giant high-end extension that audiophiles love. What they love is the top end in proportion to the midband and the bass. If you don't have that, your music's not going to sound lifelike.)

实际上Hoffman表达了对目前不断要拓宽频响的这种现象的个人看法。


        虽然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是你的强项!但是你的英文精读或泛读的水准之低、之滥也实在令人乍舌!你所引用的这段原话,是你所意淫之“认为一个录音的音质,不是由极高频段来决定的”吗?欺负大家不懂英文吧!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2#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7-2 23:40:00 发表
        浏览过我所引用的资料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些资料讨论的只是“保真”这个话题,并不涉及“是否好听”。因此有一点明确:不保真并不意味着不好听。因此用“好听”来论证“保真”不见得有说服力。

        事实上以上资料有个潜台词:数码母带仅仅忠实于麦克风、调音台里出来的信号;同样地,CD、SACD等也仅仅忠实于制作它的那盘母带。因此,假如录音师调整不当,那录出来的母带声音也不佳;假如本着“求真”来混制一盘音效不佳的母带,那做出来的CD、SACD音效也将对应于母带那样。

        同时,由于LP的不保真特性,并且LP刻盘时还要现场临时对混音师送来的成品母带作进一步的调整以使得刻盘和将来消费者使用的时候能够不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LP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掩饰和改动了母带的一些特征,包括母带音效上的缺陷。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就算在LP爱好者的内部,关于“头版LP和现在一些发烧品牌专门再版的LP谁音效好”仍然有争议。众所周知当今LP刻盘设备的精确度和保真度要远比几十年前的设备强,但保真度高的LP并不见得比保真度低的LP受欢迎(这里谢绝“母带质量退化”、“人员素质下降”这类谁也无法去验证的辩解)。

        最后我们放宽一点,不单看LP,看模拟录音吧。LP的音效肯定不及它对应的模拟母带,这一点大家应该没异议吧。好,我们就看模拟磁带。假如认为消费者市场全面接受CD等是厂商因为商业利益或者当年消费者的LP播放设备不佳等造成的话,那录音这个环节跟销售没关了吧?但是,为何各大唱片公司在数码录音刚发明的时候,甚至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码录音机只能以16bit 48kHz的这个仅比CD格式稍高一点点的模式工作的时候,他们都毅然立刻取消所有的模拟录音而改用数码录音呢?并且从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数码录音设备要比模拟设备贵好多倍呢,并且操作、维护起来也更麻烦。假如讲商业利润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保持模拟式录音但以CD格式出版发行啊——省了更换设备的钱,同时也省了不用再花钱培训员工学习使用数码设备,并且还不用冒“消费者不接受数码录音”这个巨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按当时来讲数码录音又贵又麻烦风险又大,为何家家唱片公司都立刻采用?难道他们的脑子一起出问题了?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3#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楼上的,您现在才发现此人会是这等玩意儿?
        晚了点儿,但还及时;因此,我现在只引用(以防他篡改)不忙于批判(为了那些盲目叫好的人而已)!为什么?等闲暇时无聊权当消遣而已。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2:42:02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4#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请放心,我又怎么舍得真的打你呢?这么好的消遣摆在眼前,我只是苦于自己的时间有限而已。我们又没有见过面,所以我就更不可能真的动手打你了;别怕!
        如果你觉得我的发言中,存在要动手打你的意思。也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在这一点上,我想,也相信神经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认为我会真的动手打人的;别怕!
        如果你觉得我的发言中,真的有侮辱你的意思。那你是对的,我很乐意在你自以为很擅长的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地直接打击或间接侮辱你!这是因为以你的智商、情商或感商,或在你的有生之年,只要你仍坚持在此论坛大放厥词或混淆视听之能事,你就一定在我的侮辱范围之内受到极端的侮辱与控制乃至苟且偷生或生不如死;如果其他人也认为这会是一种侮辱的话?
        很多不知道前因后果的朋友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针对你?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你是错的,即便你很努力、很努力的试图改变;但是你所选择改变的路径也还是错的。其实我给过不下数次机会,让你回到正确的途径上;可惜,以你的智商、情商以及感商,你自己的选择与决定都让你自己陷入了困境。赌气、负气加一再而三的错误选择,使你毫无理智可言。看看你的发言,除了错漏百出,就只剩下了刚愎自用与狡辩、诡辩。而发展到现在?甚至连你所擅长的狡辩、诡辩都得依靠你对相关资料、论据的断章取义,以及那不知廉耻地自我加工、篡改,才敢端出来让我尽情侮辱你。最终也就是困兽犹斗捍卫着你那可悲的、仅存的一点尊严罢了!因此,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又在你身上应验了一遍。
        对于象你这类,妄想通过狡辩、诡辩为你自己错误过去翻案的;而不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者。沦为一个被深度侮辱或极度消遣的对象,其结局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12:55:11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Andrew Marshall谈模拟磁带的播放)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7-6 2:33:00 发表
“Cozart Fine说的CD更接近母带上的声音,如果说里头没有牵涉到商业利益的话,谁会相信?”这个竟然成为了“公众普遍认定的‘常识’”了,这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啊,牛!

其次“地球是圆的”,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所以能成为众所公认的常识):飞到太空中,大家都能亲眼目睹地球的确是圆的。我爱LP朋友,您的那个“常识”,您有什么证据来支持呢?一个人在唱片公司里工作,那么就断定他说的话肯定牵涉到商业利益所以有假,这个逻辑也太逗了吧。这就好比我爱LP朋友家里收藏了一些LP吧?那么按照同样的常识,为了所收藏的LP的意义(经济利益、文化价值等)有所增添这个“利益”,我爱LP朋友所说的话里面肯定有牵涉到这个利益,对不?还有呢,上面那个menn不是卖器材并且还是个什么地方的写手的么?那按照您的“常识”,那个menn所说的肯定有牵涉到商业利益等了,对不?还有楼上的富盛网友,不也是代理很多品牌的吗?那是否是按照“常识”,它所说的肯定牵涉到商业利益了?那么您自己是否相信他们的话?

再说,您怀疑Cozart Fine的话里有水分不是说不可以,假如您真的自己也把那些母带亲自聆听比较了一遍,发觉结论不一致,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Cozart Fine的话有问题并且在论坛上把具体情况公示出来,这样做才有公信力,才合法。现在您自己没亲自比较过,就凭那个您自封为“常识”的“理由”来在公共场合公开这个结论,那很自然由您这个言论所引致的事情的责任就在您身上了。

所以我在贴子一开头提了那个建议就是为了大家好,有利于营造一个理性的、平和的讨论气氛。实际上您换个角度想一想,您不是认为那个是“常识”吗?那按理说常识是“公众普遍认定的”,也就是说大家基本上人人都知道的。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您说出来有什么用呢?

哦对了,既然说到了法律,我觉得有些东西各位版主应该来清算一下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八点: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以往那些就先不说了,我觉得版主应该处理一下比如这类帖子



引用: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5 12:43:00 发表
如果你觉得我的发言中,真的有侮辱你的意思。那你是对的,我很乐意在你自以为很擅长的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地直接打击或间接侮辱你!这是因为以你的智商、情商或感商,或在你的有生之年,只要你仍坚持在此论坛大放厥词或混淆视听之能事,你就一定在我的侮辱范围之内受到极端的侮辱与控制乃至苟且偷生或生不如死;如果其他人也认为这会是一种侮辱的话?
      
很多不知道前因后果的朋友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针对你?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你是错的,即便你很努力、很努力的试图改变;但是你所选择改变的路径也还是错的。其实我给过不下数次机会,让你回到正确的途径上;可惜,以你的智商、情商以及感商,你自己的选择与决定都让你自己陷入了困境。赌气、负气加一再而三的错误选择,使你毫无理智可言。看看你的发言,除了错漏百出,就只剩下了刚愎自用与狡辩、诡辩。而发展到现在?甚至连你所擅长的狡辩、诡辩都得依靠你对相关资料、论据的断章取义,以及那不知廉耻地自我加工、篡改,才敢端出来让我尽情侮辱你。最终也就是困兽犹斗捍卫着你那可悲的、仅存的一点尊严罢了!因此,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又在你身上应验了一遍。
        
对于象你这类,妄想通过狡辩、诡辩为你自己错误过去翻案的;而不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者。沦为一个被深度侮辱或极度消遣的对象,其结局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按照你对所谓“利益”的说法,再结合你以前在音乐版对自己那堆破烂收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呃!你的收藏,不正是那些打着AAD或ADD的CD吗?)的吹捧。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Felixcat,如此劳师动众、长篇累牍地想证明数字“保真”于模拟,就是出于为砸在自己手上的那批破烂翻案,妄图以狡辩、诡辩(不惜通过一切手段断章取义与混淆视听之能事)证明相同版本(使用同一母代)的CD比那些头版LP更为“保真”吗?
        既然你自己也不干净了,那么为什么你还不允许别人来说你不干净呢?想找版主出面处理了吗?我个人认为版主似乎更有兴趣出来证明我所指出的就是事实!毕竟当年对你言论定案的也包括版主,我仅仅是记性好些、心肠好些;怕初烧的被你表演之“精彩绝伦”所蒙蔽,因此挺身而出罢了。

        好!既然今天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不一棍子把你打死,怎么对得起我这么早起床?别对其他人哭诉我真的要打你哦!我只是想撕开你身上那最后的一小块遮羞布罢了。
        也许不知就里者会感觉你还算单纯、阳光;毕竟你真的擅长于引经据典!但在事实与实际上,你的动机就真的如你自己标榜的那般单纯与阳光吗?答案恰好相反,你是我所见的最有心计与阴暗的人。
        若干年前的事了,此人还初上论坛。在一次对软件的讨论中大败祤杀;败在即便是再版n次的LP也远胜于同版本的头版CD面前。从此,那颗仇恨的种子就在此人心底生根发芽了。而时至今日,当以本次反攻来的最为猛烈与有所准备!你处心积虑的编造、经营,也只不过就是想为CD这一存储格式翻案而已;因为以你的三商,认为只有证明CD这一存储格式更为接近于母带,也就是你所谓更为“保真”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技术层面推论出相同版本的头版CD在任何方面都要优胜于LP。因为在格式上已经被你证明了。是吗?
        你还记得我对你的“侮辱”吗?请不要再用你那粗鄙的数码再来侮辱伟大的模拟了,如果这就是对你的侮辱,那我非常乐意持续下去;直到我死亡。
        姑且不论你所引用、借鉴的那些条条框框的水分与真实性。你在一开始就混淆了介质这一概念。对于模拟,LP仅仅是一个由振动响应电的传导介质,这样的介质在模拟的世界存在于任何一个交变的过程当中;对于数字,CD这一存储格式,就是一个存储介质,仅此而已,而数字再转换成我们能感知的模拟,其精度与保真程度也就决定于此存储介质的容量,以及模数转换产生这一容量时的采样能率及其精度。可以说的更直接了当一点——砸在你手头的那批所谓头版CD,正是因为CD这一存储介质的容量并不足以经数模转换后产生细节足够丰富的,可被聆听者所感知的振动或驱动电压幅度,因此并没有同一版本的LP来得保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错,同源的模拟工作母带,只要它所携带的是模拟录音、混编的最终成果,把它压制在LP这一传导介质上与经模数转换存储在CD这一存储介质上,它们最终所产生的效果都可以被制作者、贩卖者,甚至是消费者所接受。若不然其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被接受、承继了下来。若不然数字录音的标准也不会从当初的36kHz\12bit精度采样率,突飞猛进至44.1kHz/16bit再48kHz/16bit,循序渐进地进化至现在通用的96kHz\24bit,甚至是192kHz\32bit呢?如果你单纯地认为当时44.1kHz/14bit\16bit的模数转化,注意这里说的是模数转化!!!就足以让你的那些头版EMI/Decca制AAD\ADD唱片比LP更为保真的话。那你真是过于单纯了,单纯得我再不变本加厉地来侮辱你,你就一定会变成一彻头彻尾的傻子!——不幸的是,在制作你的那批破烂收藏的时候;负责将宝贵的模拟母带转换成数字的设备,其精度恰好就是44.1kHz/14bit或16bit的,难道唱片公司或唱片公司的某某某没告诉你吗?或者没有撰文广而告之吗?最为痛心疾首的会是一些唱片公司的高层猪头,甚至和你一样的单纯,居然相信这样的精度采样率也就足够了,最后将模拟母带付之一炬(不是真烧,是为节约保管成本把它们给处理掉了)。当精度与采样率发展至48kHz/22bit\24bit后,没有弄丢那些珍贵模拟母带的少数几家公司倒是狠狠地赚了一票,Philips那批24bit日本纸盒版,Sony/CBS那批SBM Columbia Jazz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为什么又会是Sony/Philips这一组合呢?

        好啦!现在你又开始从开盘机入手了。你是否又想从另外一个源头开始诿论你手头的那批垃圾要比同版本的LP好呀?我就等着,I'm watching you. 等你丑态百出之时,再一棒子下去痛打落水狗。(没要真打你,别怕啊!)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6 11:46:16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6#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格林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Frank Zappa谈数码录音制作)


        也用不着催!等此人猫在阴暗的角落以其卑劣、丑陋的心态,拼凑、剪裁、再加工好所谓论据、名人资料之后,自然就会阴魂不散地卷土重来、浮出水面的;又似乎是在等着我那毫不留情的棍子再一次地——往死里整他……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7-08 23:51:30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7#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EMI制作人Geoff Emerick谈录音经验)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0 23:20:00 发表
        我并不觉得“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跟“提供给人欣赏”有什么矛盾。相反,只有“生产出来让机器测试”合格了,才能够更有保障地“提供给人欣赏”。
        “引经据典”可是好东西啊,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可能看得更远?更何况,您现在听的LP里面的录音,有一些就是这个贴子“引经据典”里面的人所亲手录的。您欣赏了他们的劳动,但怎么却又反对或者轻视他们的话呢?这个看上去倒显得矛盾了。不过请勿误解,“引经据典”跟“多谈谈自身的感受”并不矛盾;相反,缺少“理论支持”的“自身的感受”却是有失客观没有公信力的。
        我手中的旧录音再版CD,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明显的母带print-through现象;同时,就算是有print-through的那些CD,音效的忠实度仍然比对应的没有print-through的LP要明显好。另外由于LP这种格式的背噪大,就算母带有print-through,也会被淹没了不少的。


        这可都是你自己说的,过后可别耍赖不承认哦!!!

        大家也可以看看我在前面对此人的点评,有没有说错他呢?

原帖由 menn 于 2007-7-6 9:53:00 发表
        按照你对所谓“利益”的说法,再结合你以前在音乐版对自己那堆破烂收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呃!你的收藏,不正是那些打着AAD或ADD的CD吗?)的吹捧。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你,Felixcat,如此劳师动众、长篇累牍地想证明数字“保真”于模拟,就是出于为砸在自己手上的那批破烂翻案,妄图以狡辩、诡辩(不惜通过一切手段断章取义与混淆视听之能事)证明相同版本(使用同一母代)的CD比那些头版LP更为“保真”吗?
        既然你自己也不干净了,那么为什么你还不允许别人来说你不干净呢?想找版主出面处理了吗?我个人认为版主似乎更有兴趣出来证明我所指出的就是事实!毕竟当年对你言论定案的也包括版主,我仅仅是记性好些、心肠好些;怕初烧的被你表演之“精彩绝伦”所蒙蔽,因此挺身而出罢了。
        好!既然今天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不一棍子把你打死,怎么对得起我这么早起床?别对其他人哭诉我真的要打你哦!我只是想撕开你身上那最后的一小块遮羞布罢了。
        也许不知就里者会感觉你还算单纯、阳光;毕竟你真的擅长于引经据典!但在事实与实际上,你的动机就真的如你自己标榜的那般单纯与阳光吗?答案恰好相反,你是我所见的最有心计与阴暗的人。
        若干年前的事了,此人还初上论坛。在一次对软件的讨论中大败祤杀;败在即便是再版n次的LP也远胜于同版本的头版CD面前。从此,那颗仇恨的种子就在此人心底生根发芽了。而时至今日,当以本次反攻来的最为猛烈与有所准备!你处心积虑的编造、经营,也只不过就是想为CD这一存储格式翻案而已;因为以你的三商,认为只有证明CD这一存储格式更为接近于母带,也就是你所谓更为“保真”的问题,才有可能在技术层面推论出相同版本的头版CD在任何方面都要优胜于LP。因为在格式上已经被你证明了。是吗?
        你还记得我对你的“侮辱”吗?请不要再用你那粗鄙的数码再来侮辱伟大的模拟了,如果这就是对你的侮辱,那我非常乐意持续下去;直到我死亡。
        姑且不论你所引用、借鉴的那些条条框框的水分与真实性。你在一开始就混淆了介质这一概念。对于模拟,LP仅仅是一个由振动响应电的传导介质,这样的介质在模拟的世界存在于任何一个交变的过程当中;对于数字,CD这一存储格式,就是一个存储介质,仅此而已,而数字再转换成我们能感知的模拟,其精度与保真程度也就决定于此存储介质的容量,以及模数转换产生这一容量时的采样能率及其精度。可以说的更直接了当一点——砸在你手头的那批所谓头版CD,正是因为CD这一存储介质的容量并不足以经数模转换后产生细节足够丰富的,可被聆听者所感知的振动或驱动电压幅度,因此并没有同一版本的LP来得保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错,同源的模拟工作母带,只要它所携带的是模拟录音、混编的最终成果,把它压制在LP这一传导介质上与经模数转换存储在CD这一存储介质上,它们最终所产生的效果都可以被制作者、贩卖者,甚至是消费者所接受。若不然其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被接受、承继了下来。若不然数字录音的标准也不会从当初的36kHz\12bit精度采样率,突飞猛进至44.1kHz/16bit再48kHz/16bit,循序渐进地进化至现在通用的96kHz\24bit,甚至是192kHz\32bit呢?如果你单纯地认为当时44.1kHz/14bit\16bit的模数转化,注意这里说的是模数转化!!!就足以让你的那些头版EMI/Decca制AAD\ADD唱片比LP更为保真的话。那你真是过于单纯了,单纯得我再不变本加厉地来侮辱你,你就一定会变成一彻头彻尾的傻子!——不幸的是,在制作你的那批破烂收藏的时候;负责将宝贵的模拟母带转换成数字的设备,其精度恰好就是44.1kHz/14bit或16bit的,难道唱片公司或唱片公司的某某某没告诉你吗?或者没有撰文广而告之吗?最为痛心疾首的会是一些唱片公司的高层猪头,甚至和你一样的单纯,居然相信这样的精度采样率也就足够了,最后将模拟母带付之一炬(不是真烧,是为节约保管成本把它们给处理掉了)。当精度与采样率发展至48kHz/22bit\24bit后,没有弄丢那些珍贵模拟母带的少数几家公司倒是狠狠地赚了一票,Philips那批24bit日本纸盒版,Sony/CBS那批SBM Columbia Jazz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为什么又会是Sony/Philips这一组合呢?
        好啦!现在你又开始从开盘机入手了。你是否又想从另外一个源头开始诿论你手头的那批垃圾要比同版本的LP好呀?我就等着,I'm watching you. 等你丑态百出之时,再一棒子下去痛打落水狗。(没要真打你,别怕啊!)


        对于你这样的书呆子,最原始、最直接也最愚蠢的办法,就是请你列出一份表单来。找同一份的LP(都用不着真正的头版了,只要再版的可以就好),放在同一系统内(你可别说你在你自己的系统里已经这样干过了。想让人家相信你,那就请罗列你自己系统的器材清单出来)一比就清楚高低上下了。哪里用得着象你这般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着愣充专家(还居然舔着脸说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也不怕站这么高若摔下来了,是会死得很难看的);当然也欢迎你来参加!不过,我赌你不敢来,因为你怕我真的会揍你,替供书教学着你的父母亲。其实,我犯得着吗?即便是日后,你为了自己的虚荣,与为了满足、取悦自己的某些阴暗心理最终积劳成疾变成了医院神经科的常客。我还是犯不着!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8-11 00:01:31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8#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1 4:00:00 发表
        补充一点个人的对Lesurf教授的那章节讨论内容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讨论不是“没事找事干”,而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他告诉了我们玩LP最理想能达到什么程度。现代唱针针尖大小的尺度已经可以进入微观世界了,因此用那个尺度去彻底发掘问题所在,路子正确。

        理论指导实践。这让我联想起十八十九世纪的时候,很多机械师热衷于创造“永动机”并声称制造成功了。当时制造永动机的,有的人的确是对于机械的爱好,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看到这个能带来名与利。那时候科学的普及程度有限,所以有的人就到处去骗名声、骗钱(就类似于这个贴子里嘴臭熏神州的那位)。后来Sadi Carnot、Émile Clapeyron跟Hermann von Helmholtz系统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些闹剧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嗯!这两段话若改改,就能很形象地描述你,以及你处心积虑收集的那些资料的本质。

        补充一点个人的对Lesurf教授的那章节讨论内容的看法。我觉得他的讨论不是“没事找事干”,而是很有揭示意义的。因为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人根本不配去玩LP,譬如他自己就是一个。现代唱针针尖大小的尺度进入微观世界了吗?还用你自己那个粗鄙的数码去糟蹋伟大的模拟,这路子绝对是扭曲的。

        实践产生理论。这让我联想起现在,有很多象你一样的人,热衷于反科学并声称造反成功了。此时反科学的,有的人的确是对于科学的痛恨,但也有的人是因为看到这个能带来名与利。此时此刻科学的普及程度并不算高,所以有的人就到处去骗名声、骗钱(就类似于在国内论坛里嘴臭熏神州的那位——不用左顾右盼了,指的就是你)。后来我Menn Kwoo逐一地提出了驳斥,这闹剧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19#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11 3:27:00 发表
纯粹的模拟?纯粹的数码?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模拟和数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对于微观世界来讲,模拟与数码却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我们所存在的空间里物质是以粒子的形式聚合与存在的。

可能有人会说“不要在这里上物理课,这跟我们发烧音响没有联系”——这里且慢,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模拟方式里的LP与唱针,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现在的唱针针尖越做越精密,与唱片接触面积越来越小,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的确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尺度的“粒子效应”。

Jim Lesurf是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教授,他所领导的毫米波研究小组在圈内小有名气。

Jim Lesurf曾经撰写了一本书《信息与度量》(Information and Measurement),他把其中一些章节放到了网上,其中有一章名为“数码黑胶”(http://www.st-andrews.ac.uk/~jcgl/Scots_Guide/iandm/part12/page2.html),有一些很有趣的分析与计算。

在那一章节里,前提假设是“最理想情况”,也就是说假设唱针针尖无穷小,可以反映出音轨坑纹里的所有情况;并且假设唱片的材料无限地好,好到它的分子排列能够像水晶的碳原子那样(也就是说,假设该LP是用纯水晶石制作)。

尽管碳原子很小,但它还是有厚度、有体积的。因此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该LP的纹壁,情况将是一个一个碳原子小球堆积而上,形成一层一层阶梯那样。Lesurf计算了标准的0dB电平的1kHz正弦波使唱针摆动的距离,结果显示该信号的电平是通过32,000格来达到;对比CD的取样率(0dB对应于65,535),因此假如把LP的最大电平设为0dB的话,那最理想情况下LP表达一个电平的大小不是连续的,而是只能表达为32,000种情况中的一种,因此取样精度相当于15bit(2^15约等于32000)。

同理,也可以计算出最理想情况下LP可以达到的理论极限动态范围:Lesurf计算出假如材料像水晶那么好的话,极限是110分贝;对于黑胶唱片用的Vinyl( 乙烯基材料),由于它的分子比碳原子大,并且排列不均匀等等因素,极限的动态范围大概只有70分贝左右。

不过尽管如此,在实际使用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上面的理想状态的。比如说,Vinyl不是绝对坚硬的,金刚石唱针尖一压上去,会有一大堆分子的排列状态被压得变形;另外唱针尖不可能无限小,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压到了几百个分子,所以实际使用的唱针的震动情况,是拿一大堆分子的“平均共同效果”,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感受不到上述“理想情况”里的效果的。

最后Lesruf有一个很简练的总结:任何一个看上去是“模拟”的系统,它们的运作方式都拥有类似数码信号处理系统那样的性质。(even a system which appears essentially ‘analog’ will still have underlying properties similar to a dig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LP唱片(或者模拟磁带),上面所记载的信号本质上是数码的(因为原子、分子是按一个一个来算的,有大小,有厚度);在用唱针(磁头)读取的时候,物质的机械运动相当于把这些数码信号进行了一些复杂的处理(材料分子排列的变形、分子的热运动等等),我们听到的是这种“处理”后的结果;而数码唱片,这种“复杂的处理”是通过电路来处理的。模拟媒质的“复杂处理”,很可能写不出确切的公式、流程;而数码媒质的“复杂处理”则是受控制,是已知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数码方式,它都有很高的保真技术指标:形象上来说,比较木头直不直,那必然是天然生长的不受人为控制的树干,肯定不够用电刨或者激光切割的木方来得直。

(待续)


        水晶?碳原子?“好到它的分子排列能够像水晶的碳原子那样(也就是说,假设该LP是用纯水晶石制作)”
        难道水晶里真的存在碳原子?又在犯迷糊胡说八道了吧你!
        不是你英文太差看错了,就是那所谓“圈内小有名气”的教授在胡说八道!不过,我宁愿相信这会是你的杰作——断章取义与混淆视听,唉!见怪不怪的啦!你就是这个样子与秉性的。真替你父母,以及他们为了你付出的血汗而难过——因为又打水漂了。
        如果那个教授是在通过分析金刚石针尖的碳原子分布数量,去类比(similar to,怎么又会见到“类比”或所谓模拟这样的词啊?)数字式的处理方式,那还说得过去;可根本就跟你理解的并洋洋得意转贴至此,以便佐证自己愚蠢之至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LP唱片(或者模拟磁带),上面所记载的信号本质上是数码的(因为原子、分子是按一个一个来算的,有大小,有厚度);在用唱针(磁头)读取的时候,物质的机械运动相当于把这些数码信号进行了一些复杂的处理(材料分子排列的变形、分子的热运动等等),我们听到的是这种“处理”后的结果”,风马牛不相及!!!
        象你这样子的水平,还有脸继续讨论下去?还犯得着“比较木头直不直”吗?也可以的,我们就来比较一下“直”,只不过此直为盎直的直!形象上来说,比较你到底盎不盎直,那必然是天然生长的不受阴暗心灵控制的头脑,肯定不够用数字或毫米波切割的头脑来得盎直。(盎,此字读ang,去声,就是ang去声gou平声的那个ang)
最后编辑menn 最后编辑于 2007-08-11 12:16:34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20#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avid Mellor谈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

The sound quality. The sound of analog is the sound of the history of recording, to which most of us aspire. With digital, it is common to try to emulate the sound of analog. With analog, it's there automatically.
An analog recording, in my experience, is massively easier to mix.

        这真的象你翻译过来的吗?
        你居然能篡改成以下这样:模拟录音的优点:(1) 声音质量(原文用词:sound quality), Mellor解释说,模拟的声音是录音历史的代表,用数码录音的话,通常要通过一些调整来模仿模拟录音的特征;但是假如直接用模拟录的话,就现成摆在那了。(2)模拟录音更容易混音;(3)由于磁带需要一定时间来通过快进和倒带达到你想要的那个时间点,所以你有更多时间在录音之前冷静思考要如何演奏;(4)倒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5)磁带容易保存。

        it is common to try to emulate the sound of analog这一句,完全不是你所翻译并移用过来的所谓——“通常要通过一些调整来模仿模拟录音的特征”!!!
        而应该是With digital对于数字(录音)而言,通常须要经过尝试来达至模拟(录音)的声音表现。

        至于此人对数字(录音)的优点阐述,很正确(你也翻译的不赖);但仔细思考其前因后果之下,这难道会是仅仅建立在44.1kHz/16bit这一可悲的数字(录音)格式之上的吗?而你,为何不做考量就匆忙引用,若不是存心误导;就是仍想为你手头的那批垃圾翻案!!!;P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