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拉赫马尼诺夫与舒曼 [复制链接]

查看: 14366|回复: 72
11#

拉赫马尼诺夫与舒曼确实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舒曼好像是遗传,到晚年已经很严重了
TOP
12#

但他们两个的作品都很好听
可能是因为有残缺,所以那些优秀的地方就会特别出彩,让人叫爽不迭.
TOP
13#

Rachmaninoff作品蕴含着诸多天赋,在他死后的十年里,他作为作曲家的声誉主要是通过他的崇拜者的努力而增长的。诸如,奥曼迪(EugeneOrmandy),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Stokowski),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DimitriMitropoulos,阿格里希(MarthaArgerich),Jean-YvesThibaudet,简森(MarissJansons),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拉雷多(RuthLaredo),阿什肯纳齐(VladimirAshkenazy)和普列文(AndrePrevin),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其他人。在他那个时代之前的人们和他们心灵深处的交流是真诚地,美好地而且有力地. 而有些人只是为了跟上时代而出卖他们的灵魂。(抱歉说了重了点)

如果你还从未听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那么,当你去听的时候你的耳朵和灵魂将会非常有福份。事实上,我非常羡慕那些初次聆听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音乐的人们所感受到的激情与天赋。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14#

布鲁克纳在当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被误解了。海顿和门德尔松现在被遗忘了吗?
TOP
15#

另外,我不太同意完全用作品的结构来评价一部作品。

我自己认为作品最重要的艺术感染力并非来自于结构,没有哪部作品是完全因为结构而打动我的。那首怪诞的波莱罗就是很好的证明。打动我的完全是作品中饱含的感情,结构只是加强了这种感情而已。我想这是浪漫主义能万世流传的主要原因。

楼主说的拉赫玛尼诺夫和舒曼,恰恰都是以抒发自我感情为主的作曲家,作品的幻想性和自传性很强。通常,艺术中的自传作品是最能打动人的。
TOP
16#

两人都是一流的作曲家,但都不是超一流的作曲家。
TOP
17#

楼主对两位作曲大师的评价昨天已经在音乐随想被严密批判过了。那里的批判更加精彩。
这可能也只代表了楼主现一阶段的认识,随着年岁及长和聆听的深入,会渐渐真正体会一位作曲家的,音乐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但真要听出道道,还是要假以时日的。
TOP
18#

板凳
TOP
19#

VRMLSite 在 2007-3-21 21:24:09 发表的内容
“神经质”就意味着败笔,舒曼作品中大量着存在着这样的败笔。而且跟拉赫马尼诺夫类似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觉得是因人而异,因为你不是神经病,所以所谓正常人就体会不到“神经病”所能体会的地方吧。。。
TOP
20#

我认为,拉赫曼尼洛夫的音乐旋律出于肺腑,让人油然而生欣赏之情。拉赫曼尼洛夫的作品始终高踞演奏曲目上,未有下跌的记录,与斯克里亚宾恰成鲜明对比。因为后者早期的钢琴作品虽博享声名,其《圣诗》和《狂喜之诗》也偶或有人演奏,但是若论真正在曲目上立足,却始终差了一段距离。

欣赏RACHAMINOFF的音乐就是去理解作曲家自己的灵魂。当他作曲的时候,他完全的把他自己的情感、精神倾注在作品之中。在第一交响曲1897在莫斯科的首演失败之后,他变得极为的压抑,以至于要到催眠师NikolaiDahl博士那儿接受治疗。Dahl博士像在重复圣歌一样重复的对这个被遗弃的作曲家说,"你会开始写你的协奏曲的,你会用你的天赋继续创作的,这个协奏曲将会有卓越的质量厰。”这些治疗的结果就是作曲家从严重的压抑巨痛中苏醒,然后创作了这部最直接最美丽的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然后,在第二个乐章中,音乐虽然给人一种温柔,而又热情洋溢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并没有完全克服他的忧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