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卡拉扬70年代版柴六) [复制链接]

查看: 127959|回复: 577
151#

回复:版次PK(迪图瓦三角帽、卡拉扬天鹅湖)

在比较克莱博的勃拉姆斯第四之前,我想先简单总结一下。

就环球而言,大多数pdo或者更早时候的唱片,声音特点一般为,中高频比较突出,因此整体感觉略硬,低频清晰,pmdc和后来的m&l、edc同价位的声音基本接近,没有太多区别,较pdo而言,基本的特点是声音相对柔和,音乐的整体感更好一些,更流畅。低频的清晰度略有所损失,高频则有这样一些普遍特点,不那么亮了,这种“亮”有时候是刺耳,有时候是更好的质感,pmdc往往要略柔和一些,略软一些。因此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pdo 的声音比较扎实,其实这种感觉来源于中高频的清晰度,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些朋友所认为的“模拟味”?相比之下,pmdc更接近于真实的现场声音。
对于不同混音的唱片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低价位唱片唱片可能会比较突出中高频,低频的分量略少,就是说声音的线条感更突出一些。正价唱片声音也感觉整体略显优美丰盈一些些。

就emi而言,高价老片往往有比较优美的声音,但是因为听得不够充分,因此仅就art的(主要指立体声)中价再版为中心说一点看法。世纪伟大录音的那些唱片更原来的中价系列相比,个人认为整体优于原版中价,基本特点是,原中价中低频相比含混,但是中高频声音质感更好,而新版(主要指世纪伟大录音)中低频动态更好更清晰,这对乐队作品来说更为理想,对协奏曲来说,独奏声音往往略有损失。

大体印象,严谨再版的新唱片,包括伟大录音,迪卡传奇等,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大禾花相反我比较的不多,而philips50周年,基本印象是,中低频更加丰满,而中高频或许也相对“丰满”一些于是不那么突出,往往感觉相对偏柔和。
TOP
152#

回复:版次PK(一点总结意见)

再说单声道。

首先说明一下,我自己以为声音素质对传播和理解一个演绎的影响是巨大的,失真较高的唱片在我看来,仅仅是唱片而已,我不认为他能体现多少演绎的信息,因此高失真的单声道唱片我很谨慎接受。
在为数不多的单声道录音的比较中,我感觉版次的影响比较明显,这种影响就是越到后面,各方面素质都有所下降,尤其是50年代前的录音。
很多单声道录音,在我看来,即使是价格不低的制作,也是不堪入耳了。
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不可饶过去的制作。
那索斯的再版,我有保留态度。
TOP
153#

回复: 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8-5-5 18:01:00 发表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8-5-4 23:07:00 发表


文字呢?不许偷懒。


不是偷懒,想等几个一起,一批推出。
TOP
154#

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关于安塞美的三角帽,再补充一点。
我感觉这个录音麦克风很多,很多声音都非常清晰,这直接影响其定位问题。
声音都那么突出,对音乐的表现来说,我觉得不是一个理想选择。
如果一个现场演奏,三角铁像定音鼓那么响亮,你会觉得合适吗?
TOP
155#

回复: 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5-6 12:40:00 发表
近来发现历史录音也有转录非常好的,乐器的鲜活度保留得很令人吃惊


好漂亮的盒子。
这说明母带还是保有很多信息的,这时候压缩技术、声音观念等就很关键了。
TOP
156#

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谈一谈涤卡传奇系列和古典之声系列。
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感觉跟emi的老中价与新版伟大录音之间的关系是很类似的。
或者这就是目前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审美选择上的共性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
古典之声声音比较文静,而传奇系列声音比较开放,中低频动态更大更清晰,高频略有损失。
TOP
157#

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开始这个“版次pk“的时候,我手上的东西很少,但是在此之前陆续比较过一些,比较的结果与流传的感觉不大一样。也许因为如此,在好奇心和玩耍心态的驱使下,我陆续将这个事情进行了比较久,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积累的个案也有好几十条。和以前一样,我并不想证明谁好谁坏,只描述我听到的和我所作的,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判断。

其实,也不想去化因太多时间,因为 我对版次的要求很低,甚至版本的要求也不高,我甚至还有过这样的看法:听一个版本是听作曲家,听多个版本则是听演奏家。音乐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艺术,艺术家和作曲家都不可忽视,但是哪一个更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上海音乐学院的留德音乐博士王勇在深圳讲课时,我跟他聊过,他说到一点很有意思,说德国那些经常听音乐会(每周3、4次)讲究的不是谁来演奏,而是在呼演奏的是什么。国内音乐市场对于名明星演奏家的崇拜和追逐,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

演奏如此,版次就更不用说了。

尽管我觉得我来做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我还觉得奇怪,我怎么跟这个问题干上了,但是确确实实是我在作。这不等于我对音乐的态度,只能是我对待事情的态度,就是不妄言,求实证。更注重音乐的本身,但是听越多,就觉得难于启齿。就做一点外围的事情,于是,pk开始。

还好,在我们与古典音乐的交往的过程中,介质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所作的或许还不完全是玩物丧志,至少我自己心里头多了一种认识,不仅仅是对录音,甚至是对音乐,多了一种认识。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最后编辑于 2008-05-07 09:18:23
TOP
158#

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老版唱片。前面的比较,仅限于声音。这里补一点其他价值的个人看法。

老唱片有没有收藏价值?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唱片包含有一定的文化信息,是西方唱片工业的一个直接见证,甚至可以有更多的解读,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代媒体对传统唱片工业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富有社会学意义的信息。这种信息,就保存在各个时期的唱片实体上。还有,从不同时代的唱片,不仅直接看到录音技术的变迁,也可以看到声音美学的变迁,或者说是看到的是两者综合的结果。还有,从不同时期的封面设计上还能看到不同时期设计风格的变迁。不论是商业的,还是文化的信息,都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唱片中得到解读。
作为一种艺术介质,制作精美的唱片同时也是一种堪称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既有艺术的实用价值,也有一定的工艺价值,这是一种增值的附加值。不同人可以有不同需求。对唱片的工艺价值有所体察的人,至少说明他对生活细节的讲究,不等于他对音乐的忽视。唉,一留神说了一点“大道理“。
老唱片很多设计都有一定的时代性,新唱片一样,也附着有我们所混时代的信息。
但是,以为老唱片就是“好”的代名词,那么肯定是一个误区,从老唱片入门听音乐,也是个误区。
有多宽的心态,就能有多大享受。
老唱片值多少钱?这里面名堂就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唱片一般不会成为文物,它的价值肯定是很有限的。



唱片世界和大千世界一样,千差万别。
总之我什么“烂”版本我都听,什么“烂”版次都听。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最后编辑于 2008-05-07 09:15:55
TOP
159#

回复: 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原帖由 ZXW2216 于 2008-5-7 11:11:00 发表
要是想收布鲁赫的话就只好来新德版了.通过对比我发现,即便是在新德版里的这个单声的录音,小提琴的音色也比老海的那个著名版本还过瘾呢!


但是我在jvc的xrcd版里,海费茨的小提琴声音相当好听。美版的要差一些。不论是音色、质感还是细节都有改善。
TOP
160#

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没有啊,这个“冷饭“炒得很香,还加了鸡蛋。
我只是想告诉你,如果有机会收jvc那个版本,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的,贵一点,但是既然这个版本是你的首选,也值得了。起初我买这张200多元的唱片,只是为了收一个cd格式的标本,但是我却发现其可爱之处,甚至跟你一样,把它作为首选版本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