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莫扎特:神童的诞生和毁灭(第9页 莫扎特大师班笔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5765|回复: 93
31#

变形兄写了一段很好的文字,就引用一些了。

听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会更加明白莫扎特的一生不是像贝多芬那么锋芒必露,他选择的是一种中庸的人生方式,音乐也是是然。



[upload=jpg]Upload/200610172233043317.jpg[/upload]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32#

谢谢M兄的精彩补充。
的确,他的作品之美不是娇艳之美,也不是遒劲之美,更不是矜持羞涩之美。我一直想简洁地描述他的作品的风貌,总感觉难于下手。
莫扎特似乎一直努力地用一种最典雅的方式来表现一种别人体察不到的自然。
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好像是他最后的协奏曲作品?似乎他的“晚年”的作品很多有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比方27钢协。
TOP
33#

以1791年作为唱片收集的焦点来认识莫扎特,这是个很好创意。后期的莫扎特音乐,在情绪上是迥异于其其它时间的作品的。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是个有趣的而且耐人寻味的话题。
三十五、六岁的莫扎特已经感觉到生命的暮气?还是身体的日渐虚弱,也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还是只是正常的一种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个变化带来了怎么样一个莫扎特?
鲁特琴兄的文章丢失了,很可惜。
TOP
34#

关于萨尔斯堡室内交响乐团的演奏。

这不是应景的空话,使我的真正感受。到深圳演奏的萨尔斯堡这个小乐团的演奏,不论是一个乐句,还是整体,结构都非常清晰,乐句之间衔接关系非常好,气息延绵不断。一些极弱音也清晰,作品整体性非常好,展示出一个错落有致、精巧而美妙的莫扎特音乐大厦。

我听过其他一些乐队演奏的莫扎特作品现场演绎,可能过于关注作品的抒情性,或者乐队对莫扎特作品缺乏足够的理解,可以演绎得很轻松,可以很抒情,结构感觉不甚明晰,作品气息很难保持延绵不断。萨尔斯堡人做得很好,我因此感觉到什么叫“品味纯正”

我觉得,这些小型作品,因为现场气势不够,因此结构一旦含糊或者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那么这个演奏往往导致作品的基本含义受到很大影响。
TOP
35#

好象我在168上也看到过这个观点,以为莫扎特的创作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因此保留着最自然的东西,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虽然没有形成观点。
显然,在莫扎特还活着的时候,人们也都这么看,所以才有莫扎特的解释。如何去理解莫扎特的原话?这依然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因为莫扎特的这番解释,就把它的创作方式,与贝多芬的创作方式相提并论。在2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写了这么巨大数量的作品,其手段必然只能是驾轻就熟的。
TOP
36#

huobs 在 2006-10-18 20:12:54 发表的内容
惊喜之余,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惋惜...


对于莫扎特,也有过这样的争议:他的父亲对他的过分的要求,是否直接伤害了他的健康?但是,如果不是其父亲推动作用,莫扎特可能将是一个长寿但是普通的大师,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言之不尽的神奇的谜团?
过去无法假设,天才的莫扎特注定要用天才的方式生活,也用绝顶天才的方式消失。
TOP
37#

你的头像很不错啊。
喜欢这种,可以帮你搞一个,不过不是今天啊。
TOP
38#

yer

还你了。
TOP
39#

莫扎特作品收单片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会有很多你不需要的重复,而且他的作品几乎都值得收,所以,全集还是可爱的。
再加上一些可爱的单片。
诱惑的好多图都没见过的。
TOP
40#

这段时间工作太忙,回家后已是疲惫不堪,未能有精力把那几张唱片的文字及时补完。

谢谢亚河兄的资料,诱惑兄的图,公牛、aimo、ash的支持。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