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b小调。本乐章最著名的就是引子的前四音是全曲的核心材料——“签名动机”(DSCH)的异态表现。肖氏的签名动机源自他的姓名(Dmitri . Schostakovich)的音高字母“DSCH”,它对应的音名是D_降E_C_B,我认为第一乐章就是作者通过“签名动机”对自己的性格、生活状态的倾诉。
第二乐章:快板,降B小调,约4分多钟。本乐章音乐情绪急速、猛烈、尖锐,犹如灾难从天而降。专家们一致认为:本乐章是斯大林的音乐素描。
第三乐章:小快板,c小调。本乐章在音乐素材上是“签名动机”的换序,从音乐的发展上来看,从调性的转换,签名动机的有序等特点都可以看出:第十交响曲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曲家对黑暗势力的毫不畏惧及抗争的“交响宣言”。
第四乐章:行板、快板,E大调。在音乐进入全曲的高潮时,“签名动机”以乐队齐奏的方式登场,势不可挡,鲜明地宣告了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音乐就在这种对“签名动机”所代表的正义力量的肯定中结束。当然,音乐界一直以来对肖十的终乐章持批评意见:“平衡很糟糕”,哈恰图良也说终乐章是“乐观的悲剧”。
尽管评论界对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还有分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第十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交响曲形式而具有最深刻、最独特表现的作品。
我想以肖氏自己的话结束对肖十的评价:“这部作品中,我想表达人的思想和激情”。——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