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所收藏的Shostakovich交响曲版本(4.5.7.10.8.13) [复制链接]

查看: 13994|回复: 81
51#

3、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
[upload=jpg]Upload/200610142212617537.jpg[/upload]
TOP
52#

再补充一个关于《第七交响曲》有价值的链接:
http://xmwb.news365.com.cn/tg/t20050609_534143.htm
TOP
53#

2、康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
[upload=jpg]Upload/20061014228219544.jpg[/upload]
TOP
54#

6、Ormandy指挥费城乐团版
[upload=jpg]Upload/200610151561023596.jpg[/upload]
最后编辑metalfan
TOP
55#

metalfan 在 2006-10-15 10:44:32 发表的内容
ANDRE 在 2006-10-14 11:41:27 发表的内容
SHOSTAKOVICH : The 15 Symphonies (Kondrashin)
AULOS AMC2043 (10 CD= 7CD)[upload=jpg]Upload/2006101411412531432.jpg[/upload]


请问ANDRE兄的康德拉辛版全集是韩国版的吗?

YES, and rematered by DSD, well acoustic!!
TOP
56#

哈,强啊,比我多不少。有空继续喝茶!
TOP
57#

wingz 在 2006-10-17 12:27:34 发表的内容
哈,强啊,比我多不少。有空继续喝茶!


好的,等我出差回来吧,呵呵。
TOP
58#

再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b小调。本乐章最著名的就是引子的前四音是全曲的核心材料——“签名动机”(DSCH)的异态表现。肖氏的签名动机源自他的姓名(Dmitri . Schostakovich)的音高字母“DSCH”,它对应的音名是D_降E_C_B,我认为第一乐章就是作者通过“签名动机”对自己的性格、生活状态的倾诉。
第二乐章:快板,降B小调,约4分多钟。本乐章音乐情绪急速、猛烈、尖锐,犹如灾难从天而降。专家们一致认为:本乐章是斯大林的音乐素描。
第三乐章:小快板,c小调。本乐章在音乐素材上是“签名动机”的换序,从音乐的发展上来看,从调性的转换,签名动机的有序等特点都可以看出:第十交响曲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曲家对黑暗势力的毫不畏惧及抗争的“交响宣言”。
第四乐章:行板、快板,E大调。在音乐进入全曲的高潮时,“签名动机”以乐队齐奏的方式登场,势不可挡,鲜明地宣告了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音乐就在这种对“签名动机”所代表的正义力量的肯定中结束。当然,音乐界一直以来对肖十的终乐章持批评意见:“平衡很糟糕”,哈恰图良也说终乐章是“乐观的悲剧”。
尽管评论界对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还有分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第十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交响曲形式而具有最深刻、最独特表现的作品。
我想以肖氏自己的话结束对肖十的评价:“这部作品中,我想表达人的思想和激情”。——他做到了。
TOP
5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0#

关于第八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43年,同年11月4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于莫斯科。这时正处于苏军连战连胜,乘胜前进时期。全曲分为五个乐章。
如果说第七是“英勇乐观”的,则第八是“低沉悲观”的。因此,《第八交响曲》从一上演就被指责为反革命的和反苏维埃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肖斯塔科维奇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写了一部乐观主义的作品,现在战争即将结束,却写了一首悲哀的交响乐。同时这也使苏联的文化官僚们十分生气,只不过肖氏的国际声誉,特别是《第七交响曲》的政治影响保护了肖斯塔科维奇。
实际上,《第八交响曲》从深层次来说是里程碑式的。是对战争及其后果的“思索”。肖斯塔科维奇后来也说:“我感到非常遗憾,多年来,《第八交响曲》始终没有公演。这部作品试图表现人民的感情和体验,反映战争可怕的悲剧。它是1943年那段时间艰辛时刻的反映,是同那时的态势完全相适应的。”
我觉得要更好的理解第八交响曲,是离不开对第七交响的认识,他们就是战争交响曲的姊妹篇。肖斯塔科维奇用相辅相成的两篇巨著,向人们展示了有关战争的“音乐画卷”和“音乐思考”。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第八交响曲》也以更深沉的音乐内涵,引起大家越来越强烈的反响。
最后编辑metalf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