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场记(LP和正价版CD的说明书里都附有)记载,那天早晨正式录音开始之前,小泽征尔让乐团排练了曲子的一个段落, 顺便让录音工程师Peter Andry调整麦克风和平衡,小泽征尔在开始之前对Andry说:“Richness, that's what we want.”(意即小泽希望录音的音效取向是丰满的)
录音当天现场:
[upload=jpg]Upload/2006822572850324.jpg[/upload]
假如我们聆听LP版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怀疑:不会吧,这样的声音能算是Richness吗?根据场记,在录音之后第二天,小泽征尔和制作人员一起进行了录音重放和批准工序的,按照LP出来的效果,小泽当时绝对是不会批准发行的。实际上实情是:第二天他们进行的是磁带母带重放和调整,小泽征尔批准的是母带上的声音;由于他们要赶着尽快把剩下的巴托克和柯达伊作品录完,以便小泽在下周之内能弄完在美国这边的事情,赶往萨尔斯堡进行他第一次歌剧指挥,所以小泽没有时间去监督后来的LP刻盘和制成品质量这些琐事。
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LP转制效果大打折扣,究竟是因为人为原因,或者是LP格式性能的物理局限,抑或是其他另外因素,现在咱们无从考究了。
但是有幸的是现在我们仍有机会领略这个录音的实际威力,CD时代EMI曾两度发行这个录音,第一次是86年的正价版,第二次是93年发行在当时的廉价Encore系列(可见Encore并非仅仅是EMI现在的廉价系列,早在10多年前Encore系列就已经存在了),根据性价比和购买容易程度我推荐廉价版:
[upload=jpg]Upload/200682362917838.jpg[/upload]
这个录音我推荐廉价版是因为它采用的是86年正价版的那次混音,我聆听之后发现音质相当好,有保证,不逊色于正价版,再加上售价低廉,容易找得到——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