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个容易被忽视的精彩演录(07/29/06) [复制链接]

查看: 6715|回复: 29
11#

Schmitt给这部作品设计了一个极度澎湃、惊天动地的辉煌结尾,纵观全局,这部长度为26分钟的作品可谓是没有任何冷场之处,几乎每时每刻都能让人欣赏到优美动听的旋律,或者是让人心跳加速血液沸腾的大场面。

由于上述原因,这部作品在1906年12月首演的时候立刻就获得听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听完之后也赞不绝口,拉威尔评论说这部作品“震撼和深刻”,而斯特拉文斯基则把聆听得来的灵感运用到他的《春之祭》里。

Schmitt能把这样体裁的作品写得如此精彩如此洋溢人性、生命气息的作品,我觉得是因为它创作这部作品不是因为宗教而写宗教——假如我们看看他的作品目录便知道他的视野是宽阔的。比如说他另外那首著名的《莎乐美的悲剧》的芭蕾舞管弦乐套曲,描绘的是一种相当狂野、欲望横流的场景,有评论说Schmitt的《莎乐美》是“luxuriant eroticism”(奢侈的情欲)。

接着我们来看看上述推荐的Martinon/法国广播乐团的EMI版录音。大家都知道它在TAS榜上有名,所以此录音当然毫无疑问音效不是一般地好,而是相当好,一流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2#

前面提到过这个录音的版权归属EMI法国分部。细心的朋友会发现,EMI公司的唱片,管弦乐、歌剧类的作品只要是在法国录制的,上面多数会写着录音地点为:Paris, Salle Wagram。这里就不能不提巴黎市内著名的Salle Wagram歌剧院了。

实际上位于巴黎市中心的Salle Wagram,用途并非完全是歌剧演出。现在的Salle Wagram是一个多用途的接待、会议、演出场所,不对外开放,要参观或者使用必须提前预约。这个Salle Wagram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12年,它当年由一位名叫Dourlans的法军士兵(估计家里有些财产)兴建,当时规模仅仅是一个露天的舞厅;随后历年由不同的人在此基础上扩建改进,到1869年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和舞厅,这幅图片便是1869年时候的Salle Wagram:

[upload=jpg]Upload/200673012383330637.jpg[/upload]

而下图则是现在的Salle Wagram(由于它现在是多用途厅,这幅照片里显示的应该是大厅布置为宴会布局):
[upload=jpg]Upload/200673012431026903.jpg[/upload]

和在英国本土或者其他地方的录音相比,EMI在法国的录音有一种很容易让人辨认的特点,当然不同年代的录音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个特点大致说来便是音场比较广阔,纵深感强,乐器形体追求真实大小,但同时细节却不缺少。

Beecham在指挥过法国广播交响乐团之后,曾说过很喜欢该乐团的音色。考虑到Beecham在法国录音的时候都是在Salle Wagram进行的,我估计Beecham的赞誉,有一部分功劳是应该归到Salle Wagram上去的。因为假如把该乐团搬到埃菲尔铁塔下进行“庆祝世界杯结束音乐会“这类活动,那它演奏出来的音色就不可能像在Salle Wagram里面这样了。

(未完待续)
TOP
13#

关于这个录音,我也想说几句:这个录音是Pathe唱片公司的录音师Paul Vavasseur负责制作的。EMI 在法国的录音都是和法国的唱片公司PATHE合作制作。包括里昂交响乐团和保多的录音;明希和法国交响乐团的录音,如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还有马蒂农的伯辽兹管弦乐作品集,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集,圣桑的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集等,当然,也包括这个“诗篇”。
还有比彻姆在法国的录音,也都是由这位录音师录制的---“卡门”是由PARKER主持,但是二牌也是他。他的很多唱片我听过,音响效果不错,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过他。
这个录音在1987年首次CD化,当年的LP,A面是“诗篇”,B面则是那首“沙勒美的悲剧”。而CD版则增加了德彪西岛KHAMMA。
当年的CD是CDC74948 2,见下图:
正面:[upload=jpg]Upload/2006731220495620.jpg[/upload]
背面:[upload=jpg]Upload/20067312204078877.jpg[/upload]
TOP
14#

在70年代的EMI LP发行时,英国和美国两版一般都采用相同的封面设计,区别仅仅是英国的是EMI商标,而美国则是Angel商标。但EMI法国百代实力强大,它版权下的许多录音,采用的封面设计和英版的完全不同。

进入CD时代,EMI百代也曾“背着”英国总部发行了不少它版权名下的录音,当然了封面设计也沿用法版LP的设计(我觉得这个录音的英版LP封面设计要远远逊色于法版)。这个录音的正价版封面便是一个例子:

[upload=jpg]Upload/20067317304030925.jpg[/upload]

不过假如从欣赏角度来考虑的话,我觉得还是帖子一开头贴的中价版比较划算:虽然和正价版是两次不同的混音,但效果很不错;再者,容易找得到。

(未完待续)
TOP
15#

Schmitt这个作品是为乐队与管风琴、合唱团、女高音所作的,因此我们习惯性地也要关注一下关注一下女高音是谁,还有是何人演奏的管风琴。

女高音为Andrea Guiot,似乎这位法国女高音名气不太盛,在网络上找不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我现在知道的是她曾在卡拉斯录的EMI版《卡门》一剧内演唱米凯叶拉这一角色。从唱片中听来,我觉得她的声音甜美同时穿透力很强

而演奏管风琴的可是为大人物——Gaston Litaize,这位出生于1909年的作曲家与管风琴家。令人惊讶的是,他自诞生之始便是一位盲人,但他依靠坚强的毅力学习,不但克服了缺少视觉所带来的所有困难,并且还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深造,获得了1938年的罗马大奖第二名。1957年他以管风琴演奏家的身份在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巡回演出。他还和很多现代作曲家有紧密的联系,梅西安就是他的一位好朋友。下图为Litaize在演奏中:

[upload=jpg]Upload/20067317192026918.jpg[/upload]

在这个录音里,Litaize与乐队、合唱团配合得天衣无缝,管风琴的声音有威慑力但从不喧宾夺主,让人觉得Litaize似乎在以一位作曲家的身份,洞悉了整部作品的结构的基础上来演奏的。

(未完待续)
TOP
16#

小泽征尔1963年便开始作为芝加哥乐团的客席指挥,指挥了该乐团的历届Ravinia音乐节。1969年夏天,EMI决定为小泽征尔录制他的指挥家生涯里的第一批录音,曲目包括里姆斯基高沙科夫、鲍罗丁、巴托克、柯达伊的作品。有经验的朋友会发现:这批录制的作品里,“通俗”和“不太通俗”各占一半。按照EMI的计划,小泽征尔首先录制“通俗”的那些, 具体来讲便是里姆斯基高沙科夫的《天方夜谭》和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选段。

到目前为止,小泽征尔分别和不同的乐团、不同的唱片公司录了好几回《天方夜谭》了。小泽征尔把这首大家熟悉作品作为他指挥生涯里第一个录制的曲目。现在,这批60年代末的记录了这位指挥大师的录音已经不太为人所熟知了。事实上,这批录音一直都没有引起过乐评的太多注意。现在的评论里很难找得到,仿佛这些录音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

这批录音当年推出之后之所以没引起太多注意,是因为LP转制做砸了。这个录音美版Angel商标和英版EMI商标的LP都有出版,就算用最顶级的LP系统去播放它们,也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好录音和好演绎。虽然音效和演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不是没有关联的。

小泽征尔这批录音分两张LP发行(一张是将要介绍的里姆斯基高沙科夫和鲍罗丁;另一张是以后再介绍的巴托克和柯达伊),它们的糟糕程度不是一般的差:聆听的时候你会觉得扬声器蒙了一层棉花,乐队就像打摆子那样有气无力,细节没剩多少,作品高潮一来就明显的动态压缩——大家试想,1969年之前《天方夜谭》的名演录有多少?RCA莱纳、EMI比彻姆、Decca安塞梅、Mercury多拉提......再加上曲目对于乐迷是如此烂熟于心,还有小泽当时还是刚出道没几年,这么多不利因素加在一起,有谁还会把注意力放在这张听得如此不爽的LP身上呢?

这是LP的封面:

[upload=jpg]Upload/20068113442895808.jpg[/upload]

86年的正价版CD用的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封面。

(未完待续)
TOP
17#

接着介绍第二个录音。

作为一名想进入指挥行业的年轻指挥家,他最希望的是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条件必须要满足,才能使得他走的道路比较顺利?

我个人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在事业开始的阶段:1. 要得到前辈指挥家的赏识;2. 现场演出受到听众的好评;3. 有唱片公司愿意为其录音;4. 录制的唱片要受到好评。

大家熟悉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是指挥界“苦行僧”式的大师。他50年代末去欧洲求学的时候,曾以兼职推销日产的电动车作来维生,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在某次推销的路途上他看到一幅某国际指挥比赛的海报,他报名参加了。在比赛过程中他给评委之一的Munch留下了深刻印象,Munch遂推荐他参加了波士顿乐团在Tanglewood举办的暑期学习班,在那里他获得了Koussevitzky奖加上一笔奖学金,他用这个机会申请了去柏林跟随卡拉扬学习,由此他进入了乐迷们的视线中。

于是上面提到过的四个方面里面,第1和第2点满足了。据我所了解,第一个跟小泽征尔签约的唱片公司是EMI(具体应该是EMI的美国分部Angel品牌)。尽管小泽征尔1961年开始便和不少一流的乐团合作开音乐会,但他1969年才开始第一批正式的商业录音。

(未完待续)
TOP
18#

播放此录音的确需要比较匹配的器材,因为这里面全程都有管风琴参与,在高潮乐段管风琴的声音完全可以和管弦乐队抗衡,可见当时管风琴的输出能量有多大。能准确还原这个录音的功放和扬声器不是太多——一套系统并非把这个录音播得能量澎湃就算是准确的,因为很明显有失真也照样可以能量充沛。这里并无绝对的判断原则,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假如有现场听过管风琴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大致判断系统播放的声音是否有“夸张”的感觉。

由于找不到确切的资料,所以我不知道这个录音里面的管风琴声部,是跟乐队现场一起录制的,或者还是乐队合唱团等先录完,然后管风琴师听着录音单独弹奏录制的。但不管怎样,我相信混音工程师是应该调配成两者不会谁掩盖了谁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价版CD封背说明里,还注明了此录音是按照EMI当时销售的“四声道LP”这种格式来录制的,因此这个录音的麦克风摆放应该和传统录音有些许不同。

(未完待续)
TOP
19#

这种状况对于当时年轻的小泽征尔来讲是颇为不利的——这种事情换成是任何人,谁心里都不会好受。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过去,就会发现能够坐上最高的那几把交椅的指挥,都是伴随着唱片发行顺利这个因素的,因此唱片越早受欢迎,也预示着事业能越快地进入一流的级别。特别老的那些大师们就不说了,因为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唱片还没有出现或者尚未成气候。咱们比较熟悉的比如说托斯卡尼尼、卡拉扬等等,都是借了唱片的力量的;再看近一点,早逝但盛名的坎泰利(Cantelli),刚出道时的唱片就处于赞扬的海洋里,就算过了50多年在唱片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也仍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而同样也是盛名却晚年身体抱恙的阿巴多,早年刚出道时和同样也是刚出道不久的阿格里奇合作的DG录音、还有为Decca录的几段录音,都是广受好评并荣登多个榜单,到现在前者多次再版CD,而后者被归入著名的“古典之声”系列CD,与莱纳、卡拉扬、索尔提等大师平起平坐。“反面”的例子也有:Celibidache,水平很高,但是就是不肯跟商业录音联手,失去了让更多人认识他的很多机会。

这样看下来的确小泽当时并不是特别顺利。但是让我敬佩的是,小泽征尔一直都是凭着实力顽强地前进,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一切。这里说些题外话:我敬佩小泽征尔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他不高调,就算他自己有实力,我也没听说过他没在媒体前夸奖自己,给我的感觉特别实在;另外便是他虽然是日本人,但是他对中国友好。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0#

felixcat 在 2006-8-1 12:24:18 发表的内容
播放此录音的确需要比较匹配的器材,因为这里面全程都有管风琴参与,在高潮乐段管风琴的声音完全可以和管弦乐队抗衡,可见当时管风琴的输出能量有多大。能准确还原这个录音的功放和扬声器不是太多——一套系统并非把这个录音播得能量澎湃就算是准确的,因为很明显有失真也照样可以能量充沛。这里并无绝对的判断原则,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假如有现场听过管风琴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大致判断系统播放的声音是否有“夸张”的感觉。

由于找不到确切的资料,所以我不知道这个录音里面的管风琴声部,是跟乐队现场一起录制的,或者还是乐队合唱团等先录完,然后管风琴师听着录音单独弹奏录制的。但不管怎样,我相信混音工程师是应该调配成两者不会谁掩盖了谁的。

值得注意的是正价版CD封背说明里,还注明了此录音是按照EMI当时销售的“四声道LP”这种格式来录制的,因此这个录音的麦克风摆放应该和传统录音有些许不同。

(未完待续)



“四声道LP”估計跟 Decca Phase 4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猜Organ  & Orchestra部份是分開錄的,然後事後混音的....
  

確實管風琴對音響器材是一大考驗,,尤其是跟管弦樂部一起合奏的
樂段, 估計聲音會黏糊`樂器分離度不佳`動態縮小(其實是失真)
  的佔決大一部份.

估計要把管風琴的低頻播的好,而有從地上滾滾而來的震撼包圍感.
大概只有優質大系統才有辦法作到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