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玩茶壶的大哥请进来指点一下! [复制链接]

查看: 16788|回复: 132
71#



[upload=jpg]Upload/20067312403076688.jpg[/upload][/quote]

哈,跟俺老储的晶泉提梁一样的料,一样石雪的雕刻,一样山水构图,有缘。看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俺是98年买的,老兄您呢?
TOP
72#



杨伟倩手工壶

听说市面价可卖600
TOP
73#

哈,跟俺老储的晶泉提梁一样的料,一样石雪的雕刻,一样山水构图,有缘。看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俺是98年买的,老兄您呢?[/quote]
改天再上图。
TOP
74#

[upload=jpg]Upload/20067422303146247.jpg[/upload]

俺的底皂青瓢
TOP
75#


(转)


《紫砂造型鉴赏》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A、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井栏壶(顾景洲)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B、方器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
  方钟壶(潘持平)
  以方钟为型,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造形端庄特别,挺秀大方,盖钮与壶身造型相同,上下相应,一虚一实凭添韵味,三弯嘴与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C、自然形体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D、筋纹形体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因此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筋纹器形体是从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筋纹器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数这类壶艺均要求口、盖、嘴、的、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壶艺和壶体与壶盖结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机械。每一等份、每一壶口半圆线、弧线等都要计算得十分精确。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半菊壶等。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着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造型;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紫砂器的各种形体是在方器、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就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创作经验的累积。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砂器基础上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实乃当今紫砂艺术收藏家所乐见。
TOP
76#

[upload=jpg]Upload/20067422261866255.jpg[/upload]

贴把俺收的壶
最后编辑庆庆
TOP
77#

庆庆 在 2006-7-4 22:31:25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7422303146247.jpg[/upload]

俺的底皂青瓢


好神韵!
好眼光!
TOP
78#


闻香兄过谦啦!牛饮这词适合与我。
普洱,确实深不可测,对于我来说,根本门外,因为我们这多饮绿茶,偶有人喝铁观音,我是常年享用毛尖和碧萝春。^_^


W兄好口福啊. 毛尖我好象还没真正品尝过. 碧罗春也是今年朋友送了我一小罐才真正品尝了一回.
不过喝绿茶, 也可使用玻璃杯, 这样可以欣赏茶叶纤细美丽的体态.
最后编辑闻香
TOP
79#

(转)

《关于紫砂泥料及烧制的基础知识》

内容来自《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 潘先铭主编
这部书对宜兴紫砂陶器的介绍不多,以下是一些共通性的东西,毕竟,紫砂也属于“中国陶瓷”,希望能对大家深入认识紫砂有所帮助。
————————————————————————————————————————
关于制陶粘土与羼和料
粘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SiO2Al2O3),此外,还有铁和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因为这八种元素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它元素只占2.87%,所以,这八种元素又称造岩元素。这八种元素也是烧制陶瓷经常涉及的原素,所以烧制陶瓷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经人工高温将粘土还原为“岩石”。这八种元素中,铝、硅成分是陶瓷的骨架材料,其余钾、钠、镁、钙、碱土金属氧化物属于易熔和助熔材料。铁钛氧化物在烧制白陶和白瓷时起呈色作用,含量愈多,则呈色愈深。我国著名的宜兴紫砂器就是用一种名为“紫金土”的粘土烧成,其氧化铁含量在10%左右。

粘土在湿润含水状态下一般即具有可塑性,在高温焙烧中又有固定成型的烧结性。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粘土中的易焙物质开始熔化成液填充到未熔颗粒之间的孔隙之中,使陶坯体积收缩、密度提高。在气孔率达到最低值、密度也达到最大时,称为烧结状态,这时陶器本身也变得致密坚实。烧结温度因粘土化学成分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00度以上。因烧成温度不够而没有烧结的陶器,其吸水率一般高于烧结陶器的10%左右。

为了改善粘土原料的工艺性能,我国古代先民还有意识地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壳、贝壳屑等,通常把这类加入物称为羼和料。这些羼和料在陶坯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中,起着降低陶坯变形与破裂的作用。砂子(石英颗粒)也较一般粘土更耐高温,因此,砂质陶器又常用作炊具。

关于烧成气氛
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一般是稳定的,但在陶窑内点火燃烧后,在窑炉内部形成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空气部分,一般称为气氛。窑炉燃烧实际是一个高强氧化过程,进入窑炉空气中的氧,因氧化木柴中的碳而消耗,碳经强烈氧化后就成了灰烬。若通风不畅、供氧不足,窑炉中就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CO)产生;若供氧充足,木柴燃烧时就会有剩余游离氧存在。现代陶瓷工艺学通常把游离氧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窑炉气氛称为“还原气氛”;游离氧含量为1-1.5%时称为“中性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以上称为“氧化气氛”,而达到8-10%时则称之为“强氧化气氛”。
在不同的气氛中,陶坯中所含的铁有不同的呈色:在氧化气氛中呈铁锈黄或红色,因陶土中氧化铁(Fe2O3)含量多少而有深浅不同的呈色;在还原气氛中则呈灰黑色,如同锻铁时锤下碎屑(一氧化铁)的颜色。在还原气氛中,陶土中的氧化铁以一价铁形态(FeO)存在,一价铁有较强的助熔作用。

对紫砂泥品质的鉴别相当复杂,紫泥确实是得天独厚的制陶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并具有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 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有行家说,紫砂紫砂,重的就是“砂”。砂好,做出的壶质地,胎骨必坚,色泽必定匀润,壶身一定悦耳。上好的矿砂百十斤仅能提炼出六七斤原料;优质矿产于宜兴地下100—200米深的地壳中,沙粒匀称,色泽一致,粘性强。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
评论:
一直觉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元素都是相同的。比如说,紫砂泥料的提炼工艺实际上和墨、茶、琴的制作工艺就很类似。
先说墨。简单说,墨的制作工艺中有一步就是要将调好的墨泥放在墨墩上,用大锤翻打。墨是“轻胶十万捶”,翻打次数越多,墨的品质就越高。晾墨时,墨块要放置在透气性很好的木架上,晾墨房要求透光性好,对温度、湿度要求也很高,晾晒长达几个月,以春季最佳。
传统的制茶工艺程序也是极其繁琐的,但是繁琐的步骤保证了成品的品质。现代机器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制茶工艺,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牺牲了成品的质量。
再说古琴的制作,琴身木材方面也要完全让其自然晾干,心急不得。
凡此种种,都与紫砂泥料的提炼相通。现代紫砂制作,为提高产量,也大规模采用机器,从采矿、提炼直到最后的烧制,像以前的龙窑现在有的也被电炉代替,这种工业文明的介入,使得今天的紫砂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它的原味。

好的泥料烧成后就像熬好的米粥,虽然也能看出颗粒,但却给人温润细腻的感觉。不好的料子烧成后,就像只煮了5分钟的稀饭,水还是水,米还是米,颗粒感强,给人生涩粗糙的感觉。

昨天贴上来的《中国陶瓷》里的内容不知各位壶友是否看过,里面谈到了真正的紫砂原料应当包含的成分,以前我贴上来的王奋良的单环,壶身可明显看出石英的亮点,而双线竹鼓与丰润这两把吴志强的作品我贴过两张微距,从图片上也可以看出铁质熔点的存在。
《中国陶瓷》中说的气氛,与窑变以及成品的呈色都有密切的关系。
                                                      ————数蛇的猫
*上述评论只是我的个人认识,可能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暂且放在这里,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数蛇的猫补记)
TOP
80#

未显示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