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1555|回复: 219
31#

csdam 在 2006-7-16 17:08:02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五声阶中任何相邻两音间都没有半音的关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请祥解.........
跟12平均律可以比较?
TOP
32#

甚或???是音乐冲破了政治与个人感情的藩篱——形成了共通的语言?然后,是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解释了文化底蕴的差异?
TOP
33#

丁启烈 在 2006-7-20 9:25:33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19 15:04:04 发表的内容
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即用"纪之以三"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既首律黄钟,其次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两律之间均为全音关系.两律之间均有一个半音,称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两吕之间也为全音关系.六律与六吕合起来成为律吕.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十二律吕具全.


曾侯乙墓中十二律具全的另一乐器是"编磬",其它乐器如,篪,笙,排萧,瑟,筝........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从这个乐队来看,编钟编磬虽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乐曲,但联系到同墓出土的其他乐器的使用情况,这个乐队可能象子产所说的那样,是以演奏五声音阶的乐曲为主.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念,估计跟汉文字、汉语的发音、语法形式有关,形成了音乐语言的特性,如果提到世界文明古国的古音乐的五声音阶特征,也许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特性寻求其共通点.......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TOP
34#

http://bbs.hifi168.com/bbs/Upload/200671913493813802.jpg
这个琴有了定论吗?收了吧?!窃以为:如果有余钱,如前报价还是可以把玩一下的........
TOP
35#

丁启烈 在 2006-7-20 14:33:58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20 10:55:10 发表的内容
[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韵”者"均"也.均是什么?均是一种"标准乐器",其功能类似现带的定音器,可称之为"乐准",当众乐器俱按"均"调好了,便发出了极其和谐之美的妙音,这种极美的和谐共振,就产生了一种悠然不尽的"和谐延续",而这也是传统的韵文文学 (诗词曲赋即韵文文学的主体) 中特殊重要的"韵"........



呵呵,谢谢这个准确的知识点!
TOP
36#

csdam 在 2006-7-20 15:01:40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韵”者"均"也.均是什么?均是一种"标准乐器",其功能类似现带的定音器,可称之为"乐准",当众乐器俱按"均"调好了,便发出了极其和谐之美的妙音..............................

西樂的“韵”就是钢琴A#音準頻率440Hz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是否存在一个“无音之乐”的概念呢?不仅仅是节奏问题下。甚或是不均调式下存有的空间?
TOP
37#

呵呵,弱肉强食就是真理啦,如事者,何苦提醒我们这迂腐守旧的........蛮帮?
TOP
38#

松香味 在 2006-7-19 13:18:56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18 11:26:56 发表的内容
甚或???是音乐冲破了政治与个人感情的藩篱——形成了共通的语言?然后,是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解释了文化底蕴的差异?


个人认为大概如此,后一句反过来说:“文化底蕴的差异解释了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比较合理吧?

以为然!可是.......

李商隐有一首传世的《无题》诗,如下:
相见难时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无路
青鸟甄勤为探看

读书时乃至再次读书时都曾经感叹:当时,作为不大不少的3、4品朝臣,不致于用情致此吧。直到最近,与友人再提起这首诗才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隐喻的手法中去理解,竟然有顿开茅塞之感。这也许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肇端吧,但是,我还是坚持:言语之前是音乐。这可能也是一句话两方面的理解吧?犹如鸡和鸡蛋的问题?
TOP
39#

KENTRYFO 在 2006-7-20 10:55:10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20 9:25:33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19 15:04:04 发表的内容
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即用"纪之以三"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既首律黄钟,其次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两律之间均为全音关系.两律之间均有一个半音,称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两吕之间也为全音关系.六律与六吕合起来成为律吕.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十二律吕具全.


曾侯乙墓中十二律具全的另一乐器是"编磬",其它乐器如,篪,笙,排萧,瑟,筝........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从这个乐队来看,编钟编磬虽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乐曲,但联系到同墓出土的其他乐器的使用情况,这个乐队可能象子产所说的那样,是以演奏五声音阶的乐曲为主.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念,估计跟汉文字、汉语的发音、语法形式有关,形成了音乐语言的特性,如果提到世界文明古国的古音乐的五声音阶特征,也许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特性寻求其共通点.......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我们现在可以认可了吗?我以为站在“现”汉家土壤上仍是可以认可的。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的话,自然界存在的声音的频率是非常平均地存在的,从“人”的自然接受性来讲可能存在生物特性,其美会建基于此。甚至我以为,不平均也许更符合这种特性!“五音”表人意,七音、六律表物象?——通过考察西方古典声乐的动情、感人部分的特点进行探究是否具有共通之处,是否可行?〉..........如果同样的配器曲式旋律进行中文翻唱需要注意什么?
TOP
40#

直到这个星期六,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坛节目,其中那所谓现代儒家蒋庆的言论,才知道:目前已经有了复儒的气候,蒋庆?——从讲坛内容来说,我不认可其“儒”,但是,这个气候?竟然与自己在玩音响过程中得到的认识不谋而合!!正是"由于各种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尤其是其中所接连传承的社会主流精神的把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