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1558|回复: 219
41#

这个课程很有价值.......期待继续......
TOP
42#

支持筹备《音响学》课程!以上两段尚未理解,晚点再斟。
TOP
43#

csdam 在 2006-7-20 发表的内容

小弟不才!豈敢在众大虾面前筹备什麽《音响学》课程!只是興之所至!噴噴口水花而己!!


大哥,没有谁反对您去筹备课程的,何必先把门给删了?要不我走后门进来?
csdam 在 2006-7-20 发表的内容
心理特性为音高、响度、音色、音长,以及四种基本的听觉感受:节奏感、音量感、和谐感、音质感。


个人感觉,这里的两个“四种”还是不能涵盖人的心理需求或生物特性需求.........但,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又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去表达物理现象对人的作用.......
也许这就是对人本身、对人文现象研究不够深刻造成的。.........

也许我的思维已经混乱了,容我再消化整理.......
TOP
44#

csdam 在 2006-7-20 17:30:22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当然,对于音乐的物理特性与心理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首先需探讨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感谢上天赐予一个客观、冷静的网友......期待您的口水花!
TOP
45#

“歌唱时,加入一些散声,以增加歌声的节奏和效果;同时表现出乡土色彩和地方音乐的特色。” ——这就是音乐“和”声、和弦的原始状态?那,“和弦连接规则”形成的背景和原则是......?当今这些规则又可能走向何方呢?
TOP
46#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确实甚为重要的课题,也与我一直穷追不舍的问题之一。因此,谈音响不能不谈音乐、谈音乐不能不谈社会发展形态、谈社会形态不能不谈历史、谈历史不能不谈民族、谈民族不能不谈其起源和环境不能不谈自然现象.......谈异族不能不对比本族文化观念......谈艺术不能不以从自然现象出发及从心理现象出发......
TOP
47#

csdam 在 2006-7-24 14:15:50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音乐“和”声、和弦的原始状态。。。。。。。。。。

音阶中任取一音为基音(或称为根音),在其上方加一个三度音及一个五度音,即成为一个和弦(Chord)。如此由三个相距三度的音所结合之和弦,称为三和弦,系西洋和声学之基础和弦。三和弦之上方再加上基音之七度音,则结合成七和弦;如再加上基音之九度音,则成为九和弦。三和苃搢顝M音程,七和弦则稍不协和,九和弦更不协和。和弦基音上方之音依次称为三音、五音、七音、九音等。凡和弦以根音为最低音者,称为原位和弦,具最强有力之协和性;凡以三音为最低音者,称为第一转位和弦,具中强之协和性;凡以五音为最低音者,称为第二转位和弦,协和性最弱。

音阶上各级音均可作为基音,于其上方加上三音与五音,构成三和弦,则每个和弦视其根音在音阶上的级数而命名。因此从主音至导音上的和弦,依次称为一级、二级,以至七级和弦。其中一、四、五级和弦称为正三和弦,协和性较强;其它各和弦称为「副三和弦」,协和性较弱,但可适当配合于正三和弦之间,产生协和度之对比兴变化等效果。此外,不协和弦可用以配合协和弦,产生更尖锐的对比,以及不协和音程特有的动性,但以适机使用而产生美感效果为原则。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好!接下来应该是音乐“噪声”和“无声之乐”的问题了.......不协和的动性也许就是噪声的开端?
TOP
48#

松香味 在 2006-7-24 13:33:3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24 11:41:43 发表的内容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确实甚为重要的课题,也与我一直穷追不舍的问题之一。因此,谈音响不能不谈音乐、谈音乐不能不谈社会发展形态、谈社会形态不能不谈历史、谈历史不能不谈民族、谈民族不能不谈其起源和环境不能不谈自然现象.......谈异族不能不对比本族文化观念......谈艺术不能不以从自然现象出发及从心理现象出发......



讨论的非常好,看来标题要增加新内容了。怎么“增加”?有什么建议?“文化艺术与民族、历史、环境”如何?


由对音响理论、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引发的关于音响与音乐的文化讨论?
TOP
49#

也许对音响器材提出了要求?
TOP
50#

csdam 在 2006-7-24 17:29:03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24 17:15:56 发表的内容
李斯特频频转调的不安——有不转中求转的规范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李斯特(Franz Liszt,公元一八一一~一八八六年),匈牙利籍钢琴家兼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九岁就公开演奏,成为倍受注目的音乐神童。曾从彻尔尼学习钢琴,从萨里耶利学习作曲,并经常登台演奏,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一八四二年,受聘为威玛宫廷乐团指挥,直到一八六二年。这时期是他作曲生涯的最盛阶段,作品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及他所创立的交响诗。一八六二年以后,李斯特多在罗马居住,并致力于神学的研究与宗教音乐的创作;晚年分别在罗马、威玛及布达佩斯三地度过。一八八六年七月,因病死于拜鲁特。

李斯特在音乐上最大贡献,即「交响诗」的创立。「交响诗」为一种具有不同特性及速度的多种段落、主题,以开展、转变、调和的手法写成的不分乐章的管弦乐曲,主要构思来自富有诗意之文学作品。如由绘画,李斯特完成「匈奴之战」;由莎士比亚诗集,作成「哈姆雷特」。此种曲式对后来的作曲家,如圣赏、史梅塔纳等有极大的影响。他们纷纷以此种形式,写成完美的艺术作品;尤其半音和声技巧,更影响华格纳一八五四年以后的作品风格。此外,李斯特尚有表现华丽技巧与内涵的钢琴曲,及和声、结构都相当新颖的合唱曲与声乐作品。


当时的社会环境令他在爱情路上坎坷失意,所以他的作品风格起了变化…………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仁兄给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课程.......我给你斟茶!——您请喝......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