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376|回复: 257
71#

wkf_1 在 2006-6-4 23:27:29 发表的内容
请问前辈,大卫有没有拉过巴小无


加拿大Doremi唱片公司发行的大卫系列第八集有一首:
BACH:
Sonata for solo violin in G minor (No.1) BWV 1001 Recorded 1947
TOP
72#

[upload=jpg]Upload/2006656284442581.jpg[/upload]

7.美岛丽的版本

日裔神童提琴家美岛丽今年一转眼已经三十多岁了。昔日的神童,今天是在美日影响力惊人的提琴名家。这位有著一身自信和对音乐热情的音乐家,总是有她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也有著她自己对人生的定见。才十五岁大,她就决定离开恩师(小提琴教母--狄蕾),自己探索音乐之路,这种勇气和自信,是当代音乐家中极为少见的,而她却能凭著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出生于一九七二年的美岛丽,六岁就能演奏帕格尼尼的无伴奏随想曲、十岁开始与狄蕾学琴,同年就被祖宾梅塔评为未来的海飞兹,而这一年的除夕她就与纽约爱乐举行了生平的首次演出。而大师斯特恩更称她是自己四十年来仅见的奇才。四年后她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小提琴连续断弦两次,只好以三条弦硬撑拉完一首协奏曲,中间没有一个错音,让伯恩斯坦在乐曲结束后,当众向她屈膝致敬。美岛丽的巴赫极多青春气息,轻灵飘逸,令人激赏。
TOP
73#

[upload=jpg]Upload/20066514511433481.jpg[/upload]

2.富尼埃的版本

最高贵华美的版本!我们会为富尼埃那优雅,从容并富有诗意的艺术魅力所深深折服。作为法国大提琴界的杰出代表,富尼埃的琴声有着上流社会的贵族气息.他的速度并不突出,但这并非是技术的不完善,相反他在弓法的运用上特别是他的右手,可以说是难逢对手.他的风格永远都是人文的,谦逊而不张扬,他不会似YO YO-MA般浪漫,也不会象老罗激情过头而变得粗犷.在那份幽雅与和谐的琴弦中,大师为我们传递着对人生最质朴的生活哲学.
TOP
74#

[upload=jpg]Upload/2006651862670398.jpg[/upload]

6.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

他四十年前在莫斯科录过此曲第二号,1960年在Vanguard录有第二、五号组曲,但对于灌录此曲全套录音一直相当谨慎,果然慢工出细活!此版录音一出便以高度自信获得企鹅指南三星带花殊荣。与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一样,罗斯特罗波维奇「巧合地」同样有指挥经验。如果我们说:「卡萨尔斯的大提琴会说故事,那么罗斯托波维契的大提琴则会唱歌。」在罗斯托波维契心中,他认为这六套组曲各有其意境,第一号「微光」罗氏速度飞快的拉奏受到两极化的评价,积极快速的诠释其实以当时的乐谱对速度没有明确的规定的角度来看,他的快速拉奏并无可议之处,只是大家可能早已「习惯」卡萨尔斯的温吞。第二号「悲伤与张力」,罗氏的诠释悲而不伤、有张力却不紧致,音色饱满动听。重音沉且饱满,流畅的节奏中不失乐曲本身的味道。第三号「光辉灿烂」、第四号「庄严与晦暗」、第五号「黑暗」、第六号「阳光」都各自有自己的性格,罗斯托波维契清楚地「典型化」这六首作品在他心中的本质,如此个性化的演出难怪企鹅愿意戴一朵花给他(代表诠释上有独到观点)!
TOP
75#

[upload=jpg]Upload/20066561453611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5615697906.jpg[/upload]

4.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和策察洛娃的版本

1987年录音,一个冷战时期造就的杰出的版本。再次证明:前苏联盛产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由莫斯科档案馆收藏并出品发行。
TOP
76#

[upload=jpg]Upload/200665627126116.jpg[/upload]

6.斯特恩的版本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的巴赫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
TOP
77#

SHINELB兄超强帖,赞一个!
TOP
78#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04922587.jpg[/upload]

8.詹德隆的版本

法国大提琴学派为巴赫这套组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富尼埃、托特利耶、詹德隆、纳瓦拉并称“四骑士”,皆录有质量至高的全曲版本,詹德隆要不是早逝,成就当不止于此。他的演奏风格唯美,深具法国式的轻灵、典雅与柔和,很有沙龙味。演奏技巧也颇高,较重细节,不过在思想的深度有所欠缺。
TOP
79#

两位先驱

如果说,巴赫在威玛时期以管风琴诉说对上帝崇敬,那幺他在柯登时期无疑透过众多器乐曲诉说众多心情故事,除了当一位宫廷家外,柯登的巴赫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内心私密性,将许多旷世的创新语汇种在这些作品中。虽然后世音乐家曾经忽视他的作品(十九世纪),尤其是这阙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更是被当成一般的练习曲,几乎被遗忘。

不过有两位大提琴演奏家在这首作品的努力,无疑是让这阙作品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人物,一位是德国大提琴家Hugo Becker(1864-1941),另一位则是鼎鼎大名的卡萨尔斯。Becker是位知名的大提琴教育家,虽然生于浪漫时期却表现古典主义的精神,他曾经重新编订巴赫这套作品,从有疑问的音符、指法、甚至表情速度(原谱未注明)都加以重新规范,让这套作品经过被遗忘的浪漫时期还能保有某种风貌。因为在巴赫那个时期,这些舞曲的速度是一种共通的语言,根本不用标明大家都知道速度、表情该如何,因此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上并未记下速度记号。这件在巴洛克时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到了几百年后的现代,可就会产生诠释上极大的困惑,连考据学家都头大的问题因而出现。

另一位推广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最力的人,就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他13岁无意间在书店减到一份破旧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乐谱,就发觉此曲潜力努力钻研,一直练习了12年后才公开演出这套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这套作品,并疯狂地爱上它,到了63岁时卡萨尔斯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琢磨这套作品达半个世纪之久。(赖伟峰)
TOP
80#

[upload=jpg]Upload/2006651883763681.jpg[/upload]

7.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

1960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Vanguard录有第二、五号组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