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交作业!《饿马摇铃》试听报告! [复制链接]

1#
饿马昨天到我家。中奖时我就说民乐不好写啊!因为太不熟悉了!
呵呵!说来中国也是音乐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最早的青铜钟、石制编击乐器、陶埙和鼓都在公元前1400年就都有了。还有“笙”传说是公元前3000多年女娲根据凤凰的羽翼创造的。真是说来有愧,西洋音乐、绘画都熟悉明白,反而中国的古典音乐、绘画看不懂、不明白!所以,事前我找了些资料来辅助试听及报告。
最后编辑长亭外,古道边
分享 转发
TOP
2#

相信下文也很精彩!
TOP
3#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故又称“批把”,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upload=jpg]Upload/20056292124271612.jpg[/upload]

琵琶最早只作为演唱的伴奏乐器,后来演奏技巧逐渐丰富,才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现在,除用于民族管弦乐队外,还是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乐种的主要乐器,在南方的一些戏曲和苏州评弹、四川清音等说唱音乐中,也是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upload=gif]Upload/200562920514476256.gif[/upload]


弹琵琶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

***优质琵琶的发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最后编辑长亭外,古道边
TOP
4#

我也很早以前就爱上“琵琶”了,比如说这琵琶腿:
[upload=jpg]Upload/200562921181089922.jpg[/upload]
TOP
5#

长亭外,古道边 在 2005-6-29 22:01:41 发表的内容
我也很早以前就爱上“琵琶”了,比如说这琵琶腿:
[upload=jpg]Upload/200562921181089922.jpg[/upload]


看样子老兄还是“琵琶”高手呢!
TOP
6#

期待下文。
TOP
7#

一篇比一篇精彩
TOP
8#

真是才貌双全啊!
TOP
9#

雨林的琵琶这次选曲基本上是广东乐曲。不敢说全部,但绝大多是广东乐曲是没错的。

比如说《饿马摇铃》就是民国初期广东音乐家何柳堂传谱。为什么不写创作呢?因为何柳堂为代表的“何氏家族”,他们以《何氏家传秘谱》的手抄本形式,传出《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运用琵琶轮指技法发展旋律的创编作品。其最早问世年月已难确考。

[upload=jpg]Upload/200561623393034860.jpg[/upload]

拿到这碟,我以为被邮政公司压扁了!怎么那么薄。打开一看没事,原来是里面除了cd外一共只有4页纸。一页简介一页照片两页广告。这是我觉得的第一个缺点。民乐演奏和乐曲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即便不用像在《空》专辑里写那么多想象性描述文字,也要写一些各乐曲的由来、描述的场景等介绍性文字帮助欣赏为好。


比如:《饿马摇铃》是描写失主受饿的马跳跃摇摆头下的小铃的情形。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合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及顿音等多变音型,突出运用4、7音级,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饿马摇琴的形象。
这样一下就知道乐曲描述的是什么,一听就理解了。我民乐知识有限,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最后编辑长亭外,古道边
TOP
10#

缪晓铮的演奏音色饱满圆润、晶莹透彻。右手的“轮指”密而均匀、“弹”、“挑”干净利索,左手的“推”、“拉”流畅到位,“吟”、“揉”恰到好处。快速演奏时,左右手的配合极其协调,音符的流动似珠落玉盘般清晰可辨。
音乐表现上,她也显得相当成熟。每一首乐曲都能较好地把握住音乐的风格,演奏的层次分明,刚而不破,柔而不飘。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表演丝毫没有当代一些演奏家所表现出的那种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夸张,而是非常朴实自然地去尽力表现乐曲的内涵,体现出一种古典的自然美。

缪晓铮是一个美人。雨林却用上了这么难看的一张照片。罪过!

[upload=jpg]Upload/20056292146232117.jpg[/upload]

这几张还可以:
[upload=jpg]Upload/20056292147249781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6292147382101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61623424935978.jpg[/upload]

(未完待续,我听感还没写呢)
最后编辑长亭外,古道边
TOP
11#

期待下文。。。。。
TOP
12#

每次奏完一曲广民歌舞团指挥李复斌只与此MM握手。每次去看都是如是。解析只有两个。一就是此MM十分正点;二就是星星相识此MM曲艺了得。
TOP
13#

很高兴今天仍能买到此碟,原是购A2HD2《乐器篇2》中被“饿马摇铃”的音乐所吸引。到唱片店一问才知道这张是旧碟。唉,好好的一张民乐碟被雨林包装得如此不起眼,实在是浪费!如果雨林能让瑞鸣的高手写文案,从广东音乐的历史开始介绍,从每个曲目的内容,创作,演奏特点加以丰富,这张唱片就能成为介绍广东音乐的好碟,可惜了一个非常好的录音,浪费了一个向大家推广广东音乐的好机会。可惜!雨林的唱片制作要向瑞鸣学习,用心做好每张碟啊!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09-08-04 09:31:07
TOP
14#

原帖由 长亭外,古道边 于 2005-6-29 22:02:00 发表
比如:《饿马摇铃》是描写失主受饿的马跳跃摇摆头下的小铃的情形。原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后改弦乐合奏。乐曲以不稳定的节奏及顿音等多变音型,突出运用4、7音级,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饿马摇琴的形象。
这样一下就知道乐曲描述的是什么,一听就理解了。我民乐知识有限,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upload=jpg]Upload/200561623393034860.jp

纠正一下,“饿马摇铃”的名字由来可追考至古代的兵法,是一种威吓的战术。晚上空著军营,布置“悬羊擂鼓,饿马摇铃”虚张声势,以吓退敌人。
至于这个乐曲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名字,原因现在还有待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乐曲说的不是饿了的马在摇铃。
望文生义不是好习惯。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