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曼联的将来祈祷吧! [复制链接]

查看: 2932|回复: 11
11#

支持楼主,支持MU,并转贴:资本让足球目瞪口呆

伊索寓言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各类动物评述他们的主人。马说:主人很好,不打我,给我好的草料吃。驴说:主人确实不错,让我按时休息,吃好睡好……但苍蝇说:你们都瞎眼了吗?那家伙刚才还差点要了我的命。
  对于同一事实,每个利益方往往会因为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看法。这种情形在商场上自然也不例外。当老特拉福德的拥趸们谴责格雷泽尔不怀好意并会对曼联未来造成损害时,商场上那些对曼联毫无感情的生意人,或许会对格雷泽尔的大手笔啧啧称奇。
  客观地说,曼联球迷的表现带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色彩,甚至包括了英国人对于“美国暴发户”不屑的种种综合因素,这种抵抗甚至还不能上升至道德层面,毕竟足球存在于一种现实的商业社会之中,格雷泽尔只要没有违反相关法律,其全面控制曼联就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需要理性思考的是,格雷泽尔此番收购曼联后,随之而来的商业运作是否会对曼联造成重大打击?
1
杠杆收购分散风险
  格雷泽尔引来最大非议之处,就是他大幅举债收购,而被指为曼联带来巨额债务,日后其必然会利用曼联进行过度的商业运作。
  自己只用部分甚至极少资金,而利用信贷融资举债收购的方式,用金融术语来表达,就是“杠杆收购(LBO)”。这也是美国人发明出来的玩意。一般情况下,买方企业只投入少量现金并通过财务杠杆加大负债,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并购资金,而实现对目标企业“以小博大”的收购,经过重组增值后再予以出售或自行经营。买方具体投入的资金比例,根据目标企业的前景以及买方企业的资信等有所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5至1:20之间。
  事实上,杠杆收购在华尔街已是习以为常的手法,即使在金融资本市场不发达的中国,杠杆收购的资本运作方式也开始被使用。
  今年二月,著名IT企业京东方用杠杆收购手段,仅用60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和9000万美元的国内银行借款,就以3.8亿美元的交易价收购了韩国现代的TFT-LCD业务及有关资产。其后,京东方又以类似方式,再度运作预计耗资几十亿美元的北京亦庄TFT-LCD生产基地的收购。
  而此前引人注目的是联想收购IBMPC。尽管从账面上而言,联想自己能支付全部现金,但联想仍然动用了私人基金投资3.5亿美金,并出让12%股份给私人基金为代价。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降低收购时资金的流出,缓解收购对自身造成的资金压力,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显然,“小鱼吃大鱼”是杠杆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即使自有资金足够,也可利用杠杆收购,达到分散收购风险的目的。
  因此,尽管目前并不清楚格雷泽尔有多少资产,但可以断定,即使他拥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来收购曼联,从商业角度考虑,这也不定是一种明智选择。当然,也有人会提出疑问,借贷利息肯定高于存款利息,为何要为此支出更多的财务成本?这种考虑是将商业过度简单化,资金永远处于流动之中,有着不同的时间成本。举个例子,定期存款在到期前的一天取出,哪怕只有一天,利息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一名美国资本市场中发家的富豪,格雷泽尔的算盘打得自然不会比我们差。很显然,他只不过采用了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来进行商业收购,只不过这一次资本运作的目标是全球大名鼎鼎的曼联俱乐部。
2
债务不是根本问题
  在一般的杠杆收购操作中,收购者会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实施收购(格雷泽尔成立的收购公司名为“RedFootball”),该公司的资本由收购自有资金与举债资金构成。实现收购后,通过合并等方式将债务转移到目标公司。因此,外界担心的是收购后曼联会背上巨额的债务,尽管有消息称,格雷泽尔的儿子乔声称不会将债务转移到曼联,但这种有违杠杆收购初衷的做法,日后实行的真实性较小。
  但曼联背上巨额债务,也并不能据此而对它的商业前景产生怀疑。2001年,美国银湖基金(SilverLake)巨资收购Seagate储存上市公司,将该公司完全私有化(退市),并进行一系列重组后重新上市,价值为原来的五倍。今年3月28日,美国的凯玛特公司收购了西尔斯百货,合并后的公司成为美国第三大零售公司。而仅在二年前,凯玛特还因为经营不善导致20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被迫进入破产保护。正是投资基金利用杠杆收购,使得这个著名企业在两年后起死回生。因此,考虑曼联未来并不能根据负债多少来确定。
  更为重要的是,杠杆收购之后,格雷泽尔实际还存在通过种种金融手法,例如股权融资的方法,将曼联的债务压力逐步减缓。
  实际上,巨额债务是杠杆收购带来的,而杠杆收购行为在先。我们必须回到收购本身的商业判断中,才能对曼联未来的前景有一定的了解。格雷泽尔肯定能意识到,日后的曼联无疑将是一个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的企业,而判断这家企业健康与否的关键在于两个指标:一是资本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比较,另一个是企业现金流要接济得上。
  所以一般而言,杠杆收购要成功,目标企业需具备以下一些条件:比如企业盈利状况一向良好,实施收购后不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有足够的资产出售以应对部分资金需求等。
  从曼联的情况看,这是一家世界上最富有的足球俱乐部,其盈利状况一向良好。格雷泽尔看中的正是曼联的赚钱能力,他预期中的曼联能给自己带来可观的商业回报。很多国内球迷对格雷泽尔收购曼联的第一反应是“资本玩家是否会掏空曼联”?这是可怜的中国证券市场长期愚弄中国投资者造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实际上,像英国这样完善的资本市场,“掏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3
没有无尽赚钱方式
  毫无疑问,格雷泽尔收购曼联肯定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商业重整,大幅提升其盈利能力;一种是将曼联在一定时机重新卖出,赚个差价。
  实际上,以上两种盈利途径,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就是要让曼联能够赚钱。在一个理性的资本市场上,在足球这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产业上,如果本身没有极强的盈利能力,而寄望于在倒卖间赚差价,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点,跟国内的资本市场有着根本的不同。
  而提高盈利能力,则必然会触及球迷们的利益。比如普遍猜测的提高球票甚至出售老特拉福德球场冠名权等。格雷泽尔此前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甚至没有顾及曼联球迷的感受,大概在一个商人看来,这完全是天经地义而不需隐瞒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看来,球迷们的游行抗议是无效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感情成份。以提高球票价格为例,在正常的商业社会中,任何商业活动都受制于市场需求本身。如果曼联的球票价格确实有违市场,那么球迷们就会“用脚投票”,不到球场看球,这对曼联而言显然会适得其反,格雷泽尔不会不知晓这个基本的商业原理。而假如适度地提高球票,球场却依然能达到较高上座率,为什么不提高球票呢?从另一个侧面而言,如果能提高球票价格而俱乐部不做,那么这样的俱乐部管理层至少对投资者而言是不负责的,在一个残酷的资本市场中,俱乐部管理者甚至应该为此下课。
  最近六年,切尔西的球票价格一直高于曼联,为什么切尔西球迷仍要到球场看球?而出售老特拉福德球场冠名权也是相同的道理。球迷的抗议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感情成份。假如格雷泽尔入主曼联后,大力开发全球市场,大力展开相关产品的商业运作,是否会遭到同样强烈的抗议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抛开感情因素,真正理性的担忧是格雷泽尔是否会涸泽而渔,对曼联资源进行透支式的商业开发?比如说大规模地售出球员,以减轻短期债务压力?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但很显然,英超俱乐部的收入跟它的成绩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以曼联为例,它的转播收益分成与成绩息息相关。上赛季,曼联止步于冠军杯八强外,联赛排名仅为第三,于是其转播分成比前一年度共减少了1400万英镑。而且没有好成绩,没有知名球星,曼联进行相关商业的拓展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格雷泽尔进行商业开发是必然的,但还不能下结论这种商业运作就会给曼联的未来带来重大打击。
4
不可避免的伤心
  格雷泽尔是否会伤害曼联,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这或者跟其商业智慧挂钩,并非旁人能够判定。但格雷泽尔肯定伤了英国球迷,特别是曼联的心。
  一个英国人引以为豪的俱乐部,竟然被一个美国“暴发户”变为私有,这肯定会令许多英国人感到耻辱。毕竟,对于英国人而言,曼联不仅是一支球队,还是英国的一个品牌。但在商场上,感情总是要服从于商业规则。更让英国人骄傲的劳斯莱斯,不是照样被他们的死对头德国人收购了吗?而德国人的骄傲戴姆勒-奔驰不也跟美国的克莱斯勒走到了一起?
  曼联既然是上市公司,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资本市场的规则,而不可能纯粹成为球迷的情感依托,尤其是在一个规则公平而透明的市场中,自然会有第三只手来调节。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恰恰是一个规则完全混乱市场中的商业行为。比如在中超中沈阳金德封杀球员造成球队成绩急速下降,这就是中国足球市场不受市场制约情况下的扭曲行为。
TOP
12#

来了也没用,巧妇难为无米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