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俄大钢琴家贝尔曼逝世 [复制链接]

查看: 4094|回复: 19
1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2#

请教卢塞恩的英文是什么?
TOP
13#

我1999年在北京见过他。蔚为壮观的俄罗斯技巧大师,往往掩盖了他的音乐性。他可以和里赫特,吉列尔斯,阿什肯纳齐并列,只是名气不如他们大。自他之后,俄罗斯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物了。
TOP
14#

最近常听俄罗斯钢琴家基辛的弹得不少曲目,也是位难得的顶尖级的年轻钢琴家,运用技巧纯熟,弹高难度钢琴曲目对键盘的控制得心应手,对音乐的理解是新一代钢琴家的典范.
TOP
15#

leslie 在 2005-2-28 11:59:02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22811582897416.jpg[/upload]
俄大钢琴家贝尔曼逝世


这也标志着,从此不会再有最好的老柴一的演奏了。

女士们,先生们,传说中的:贝尔曼+卡拉扬+柏林爱乐!

如果这世界上有30个版本,那么这个组合排第一,如果这个世界上有1000个版本,那么他拍在第二的前面。
TOP
16#

他是不是就是那个在北京一连坐坏2张钢琴椅的大家伙?
TOP
17#

艾斯特福德音乐节期待老帕  

















    每隔一年在英国南北威尔士轮流举行为期一周的国际艾斯特福德音乐节发言人称:今年他们期待歌剧界的传奇——帕瓦罗蒂的出席。

    女高音莱斯利·格瑞特和男低音歌唱家威拉德·怀特都已欣然接受今年的邀请,虽然老帕已经打算在今年隐退江湖,但组织者仍然希望他能来为本届胜出的世界最佳合唱团颁发“帕瓦罗蒂奖”。

    一年一度的艾斯特福德音乐节通常在7月上旬举行,一直以来它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而“帕瓦罗蒂奖”是去年才设立的一个新奖项,为了纪念帕瓦罗蒂在世界音乐史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费尔南多·帕瓦罗蒂——他们父子两个都曾是一个意大利合唱团的成员,并于1955年赢得了该音乐节的世界合唱团比赛的大奖,而帕瓦罗蒂的艺术生涯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起步的。今年正好时隔50年,因此主办者热切地期望他能回到他事业开始的地方。

    然而今年老帕正忙着在全球做着他的巡回告别演出。30年前,当帕瓦罗蒂已是个深受欢迎的青年男高音时,他曾批评一些有名的同行在声音已经不行的时候还继续登台,使得他们的辉煌成就黯然失色。他还曾坚定地说:“等我感到自己不再处于最佳状态时,我将立即隐退。”现在,这位世界歌坛的风云人物自己也到了不得不考虑后路的年龄。对此老帕微笑着说:“当然,冷静思考的话我仍是那个看法。一个大歌唱家如果不能保证提供无懈可击的表演的话,那就根本不应该做公开演出。所幸的是我比那些过去的同行要幸运得多,即使将来停止歌唱,我还可以通过高品质的录像带、唱片继续留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因此,我并不害怕职业生涯的结束。”

    “人们翘首以待,希望大师能抽空出席”,艾斯特福德音乐节的发言人说,“但是得等到6月份,也就是音乐节举办的前一个月,才能得到关于大师行程的最后确认。”著名的艾斯特福德音乐节一向是众星拱月,参与者更是数以千计。能被它邀请,本身就是一种荣耀,正如此次刚接到邀请函的女高音歌唱家莱斯利·格瑞特所说:“我认为这个音乐节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节之一,这是我第三次有幸在艾斯特福德的开幕式上演唱,我将在那里逗留几天,这真让人兴奋!”

    艾斯特福德音乐节是二战后由哈罗德·图德倡议举行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使世界各国融洽地走到一起来。自那以后,已经有来自124个国家的音乐家先后参与其中,音乐节于去年还有幸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杨栩


音乐剧《音乐之声》第一次回老家

  















    ◆唐若甫

    熟悉《音乐之声》剧情的朋友都知道:《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维也纳。然而可能多数人没有想到,这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红遍全球的音乐剧作品,居然就没有在维也纳上演过。所幸,今年正值历史人物玛丽亚·冯·特拉普(剧中女主角玛丽亚的原型)诞辰100周年之际,《音乐之声》终于来到了维也纳,作了音乐之都的首演。

    1965年由朱利亚·安德鲁饰演玛丽亚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很早就被视为奥地利的代表歌曲之一,但奥地利电视台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首次播放该片。经各方努力,原汁原味的音乐剧《音乐之声》终于于2月末在维也纳的民俗歌剧院上演。剧院总监理查·贝格表示音乐剧之所以为奥地利人忽视有着政治和心理上的原因。“奥地利人不喜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历来如此。电影中男主角,冯·特拉普上校就是因为对纳粹的抵触,才于1938年离开奥地利的。”

    贝格还表示在2005年上演《音乐之声》意义非凡。除了玛丽亚的诞辰纪念,也是二战欧洲战区胜利60周年纪念和战后奥地利摆脱盟军管制的《国家条约》签订50周年。音乐剧用德语演唱,由加拿大导演雷纳德·杜塞执导。演出中,一幅巨大的纳粹十字记号出现在舞台上,纳粹走狗在舞台上行进,但是展现出的却是愚蠢和恐慌,正如特拉普上校形容的是“一群猪”。但观众却被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所感化。

    玛丽亚的扮演者是流行歌手桑德拉·皮雷斯。7个孩子则从600名儿童中精挑细选出来。演出后,维也纳报纸《标准报》对音乐剧评价道:“老派,纯洁,是维也纳真正的历史一刻。”

[upload=jpg]Upload/200531410411326892.jpg[/upload]
TOP
18#

[upload=jpg]Upload/200531410392754532.jpg[/upload]
鲍勃·马利六十诞辰庆典

  















    对于亚的斯亚贝巴这个飘扬着黄绿红三色旗的首都城市来说,今年的2月6日是特别的。著名的雷鬼英雄鲍勃·马利如果在世,应是60大寿。全世界的黑人以及来自牙买加、英国甚至日本的拉斯塔法教徒纷纷赶到这里,来共同庆祝他的生日。

    牙买加人一直视鲍勃·马利为他们的民族骄傲。即使在今天,马利曾经用音乐所表达的担忧仍然存在——贫穷、艾滋病、武装冲突仍困扰着非洲第三世界国家,但是他的音乐总是给这片土地带来希望,他顶着一头蓬乱小辫的形象依旧是黑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标志。

    “一切都会好起来……女人,不要哭泣,我说我的姐妹,不要掉眼泪!”直到今天,人们都记得这首鲍勃·马利与“哭泣者”乐队合作的歌曲。1961年,鲍勃·马利开始他的演艺生涯,3年后,“哭泣的哭泣者”乐队成立。他的首张单曲唱片《我仍在哭泣》和《孤独是一种痛》连续几个月打入牙买加的排行榜,并对欧洲乐坛产生影响。1972年,马利推出了专辑《点燃》和《燃烧》,使他和他的乐队声誉更隆。1975年的世界巡演,更让他的音乐遍及全球。

    他的雷鬼音乐有一种神奇的特质,听众仿佛可以从歌声中听到来自他故乡小鸟的歌唱、看到夕阳里姑娘们动人的舞蹈,自然而灵动。

    可是正当音乐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不幸却降临了。1980年9月,马利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突然晕倒。他体内的癌细胞此时已扩散,接下来的住院治疗没能使病情好转。1981年5月11日,鲍勃·马利在迈阿密的医院里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牙买加、雷鬼乐和全世界的歌迷。年仅36岁的他留下的最后的文字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完成了工作,飞回了故乡。”

    今年是第一次在牙买加以外的地方举行他的生日纪念。活动包括有关非洲音乐的艺术及摄影展,还有由鲍勃·马利的妻子进行的传记朗读会。在长达一个月的纪念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场免费演唱会,许多著名的黑人音乐艺术家将会与马利家庭成员一起进行一整天的雷鬼音乐表演。

    周莹之
TOP
19#

斯卡拉歌剧院工人罢工  

















    意大利享誉全球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工人最近频频罢工,导致诸多演出流产。其中包括欧洲现代舞编舞大师格达尼和威尔顿的现代舞作品《欧罗巴》,亨德米特的歌剧《苏姗娜》,意大利作曲家乔利和葡萄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合作的关于唐璜的歌剧等。

    工人罢工是源于歌剧院的矛盾日益激化。2月底,有传闻剧院总监卡罗·方塔纳因与音乐总监里卡多·穆蒂不合而被董事会闪电解职。剧院工会则指责穆蒂越俎代庖,试图削弱总监地位。意大利参议院已经传问了部分关键人物,藉以深究歌剧院的不谐和音,包括总监的辞退。

    参议院索里亚尼表示:“斯卡拉歌剧院不仅是意大利的宝藏,更是全世界的瑰宝。有迹象表明她正在受一个团伙以个人经济利益为驱使的管理者所左右。这有损歌剧院的伟大传统。”

    方塔纳于1990年入主斯卡拉歌剧院,帮助剧院渡过难关,包括2002年起耗资5000万欧元的整体修缮。修缮期间歌剧院迁至郊区的阿齐波蒂剧院两年后,又于去年12月回到大本营,同时揭开目前的演出季。

    文哈
TOP
20#

假新闻,贝尔曼复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