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lestonWorks这家公司大家都知道是猫王家乡田纳西州孟斐斯的喇叭厂,在1992年创立,创始人是William(Bill)Eggleston。当初会创办这家喇叭厂,主要是想利用自家家具厂做出外观如家具一般,可以被人接受的居家喇叭。第一对喇叭名为Heppelwhite,还拿到拉斯维加斯CES展出,但并不成功。不过,由于展出喇叭,认识了Peter McGrath(最早在迈阿密开音响店,后来成为著名录音师,也是目前Wilson Audio的国际行销经理),双方产生合作关系,获得Peter指点。
创立没几年,1997年公司就遇上财务问题,而从1992年就进入公司负责财务的Jim Thompson此时向银行纾困,BillEggleston乾脆就把公司交给Jim。Jim接手后,马上于1997年时推出第一代Andra,当年就获得美国Stereophile年度喇叭的殊荣。Jim接手后锐意整顿,让EgglestonWorks慢慢恢复光彩,目前他担任CEO,2013年高雄音响展时还来台湾跟大家见面。
Andra III的造型其实是很合理的,底下低音箱体有如一个稳固的底座,上面的高、中音箱体不需要太大,所以正面窄到足够容纳中音单体即可。那个低音箱体容纳二个12吋低音,属于Isobaric设计。
AndraIII的高音箱体侧板採用铝合金板左右锁面板,搭配同样用一块铝合金板锁住的面板,成功的「镇住」高中音箱体的振动,提高精确性。
Andra III的低音採用Isobaric设计,但背面仍开了一个小低音反射孔,按理说Isobaric属于密闭箱体设计,不知道这个低音反射孔有何玄机?喇叭线接端採用高级Cardas镀铑端子。
经营权转换之后,EgglestonWorks在2002年推出Andra II,事实上这个改良是来自他家研发旗舰Ivy与第二号喇叭Savoy的成果。您知道吗,美国著名的录音师Bob Ludwig在他的Gateway Mastering工作室中用的就是旗舰Ivy,可见EgglestonWorks喇叭的确很优。第三代Andra大概是在2009年推出,迄今也已经有五年了。我是在2014年11月才听到这对喇叭,有点太晚了。
老实说,我对EgglestonWorks喇叭印象不错,多年前在CES第一次听到它时,就惊讶于其貌不扬,但声音表现却很好。可惜,当年台湾有代理商短暂进口,后来因为没销路,就不再进口了。沉寂好几年之后,最近又有代理商进口EgglestonWorks喇叭,我希望这次要成功,因为这真的是很棒的喇叭,而且售价在今天来说相当合理。
EgglestonWorks的喇叭型号不少,从大型落地式喇叭到书架型样样不缺,如果您对他家型号并不熟悉,不知道哪型才是比较昂贵者,在此我教您一个简单的识别法,那就是看重量。喇叭越重者越高级,售价也越贵,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他家最顶级的Ivy Signature一支毛重750磅;再来是Savoy Signature,375磅;接著是本文主角Andra III,220磅;往下是Nine Signature,150磅;Rosa Signature,130磅;Fontaine Signature,70磅;Isabel Signature,60磅;Emma,55磅;Dianne Signature,50磅;最后是书架型Nico,20磅。为什麽EgglestonWorks喇叭都那麽重?因为箱体几乎都採用二层MDF製成,内部又有补强结构,所以重量超过一般喇叭甚多。
如果您细心,就会发现EgglestonWorks的喇叭命名并非号码,而是人名,而且还是女性名字。为何会这样呢?根据CEO Tim Thompson在接受「音响论坛」採访时所说,这些女性名字都是他生活中接触到的女性,如Diana是母亲的名字,Emma则是祖母,而本文主角Andra则是原创办人姑姑的名字。
Andra III的低音箱体裡面竟然用MDF板做成许多三角形凸面,用以取代一般的吸音棉。
Andra III的外观形状看起来跟第一代没什麽不同,您可以把箱体视为上下二截,上面比较瘦的是高、中音箱体,下面那个比较大的就是低音箱体,比较瘦的高中音箱体「坐在」大的低音箱体上,这样的设计其实完全符合高音、中音单体声学扩散要求,也让整个箱体更稳固。如果您仔细看,就会发现Andra III的漆工漂亮,那并非一般所谓的钢琴烤漆,而是採用近几年流行的汽车烤漆,这是跟上一代不同(上一代仍是钢烤)之处。还有,网罩支架也改为金属,以磁力吸附在箱体上,这也跟上一代不同。
在高中音箱体方面,上一代的左右二侧採用花岗石板把箱体紧紧钳住,第三代则以铝板取代花岗石板。高音单体採用的竟然是Dynaudio那著名的Esotar T330D丝质软凸盆振膜单体,据我所知,Dynaudio早已不对外销售单体,而EgglestonWorks竟然还拿得到,不知跟Dynaudio有什麽特殊交情。中音单体则使用了二个Morel 6吋碳纤维/Rohacell三明治振膜单体(上一代使用的是PP振膜),这个碳纤维振膜单体跟Morel 旗舰喇叭Fat Lady所使用的中音单体是一样的。而在低音单体方面,只要看到振膜中央防尘罩有气孔的模样,就知道那也是Dynaudio的12吋单体,EgglestonWorks真利害,连低音单体也拿得到Dynaudio单体。
Andra III的高中音箱体的正面有一块铝合金板覆盖,高音单体就直接锁在铝合金板上,可是那二个中音单体并没有锁在铝合金板上,而是直接锁入MDF箱体,跟低音单体一样。为何这二个中音单体不也锁在铝合金板上呢?因为怕高音单体受到中音单体振动的影响。从这个小地方就可以窥知EgglestonWorks其实是相当注重细节的。
如果您只看外观,一定会以为Andra III跟其他厂家的喇叭一样,用了一个12吋低音单体,事实上Andra III的低音採用的是Isobaric方式,这是美国音响工程师Harry F. Olson(1901-1982)所设计的。Olson曾在RCA工作将近40年,负责许多与音响有关的研发,包括RCA著名的麦克风等。而他所设计的Isobaric箱体主要是针对低音,这个字的来源是Isobar(等压),更早可追溯到希腊文Isobares,是「等重」的意思。
Isobaric低音的做法是在箱体裡面安置一个或多个(通常是一个)跟外面一样尺寸的低音单体,藉著内外二层低音箱体的等压效应,让裡面那个低音单体「帮助」外面那个低音单体动作。有些人以为Isobaric採用二个低音单体,是为了增加低频段的量感,其实这跟增加低音量感无关。Isobaric低音的好处在于:一、用二个单体可以降低低音的最低共振频率,使得低频可以延伸得更低。二、可以用比较小的低音箱体。三、可以降低低音单体的失真。四、提升低音单体的灵敏度(因为二个低音併联,对于扩大机而言等于是变成二倍输出功率)。至于Isobarc有没有坏处?当然有!由于必须使用二个一样的低音单体,成本自然增加。此外,因为低音箱体必须内外二层,才能安装内部那个低音单体,如此一来箱体的製造难度提高,成本自然也增加了。您知道吗,Andra III的低音箱体裡面竟然用MDF板做成许多三角形凸面,用以取代一般的吸音棉,显然设计师要的是背波的「扩散」,而非吸收。也因为低音箱体製造的複杂,使得一支Andra III的毛重就达220磅之多。
看到这裡,您可以瞭解Andra III所使用的单体是第一流的,箱体外观虽然模样不够「俊俏」,但扎实程度也是第一流的。而低音更用上了高成本高难度的Isobaric做法。还有精彩处吗?有啊!Andra III的双喇叭线接端用的是Cardas镀铑端子,这样还不够诚意吗?在喇叭线接端上方有一个小小的低音反射孔,按理说Isoaric的箱体多是密闭的,Andra III多了这个小小的低音反射孔,不知道有何玄机?
聆听的场地在内湖婕韵音响,Andra III摆设的位置大概就是在最好的位置上。
其实,上述的做法虽然成本不低,但也是许多喇叭厂可以做到的,Andra III还有一项独特之处是他厂少有的,那就是分频设计。Andra III的中音单体是没有分频滤波网路的,只有高音与低音用了简单的一阶(6dB)滤波。更进一步说,那二个6吋中音单体是全音域发声。若从中音单体的规格来看,往上可以到3,500Hz,往下可以到60Hz左右。而低音单体的分频点设在200Hz(第一代120Hz),高音单体的分频点设在2,800Hz(第一代3,000Hz),这意谓著中音单体与高音、低音单体接壤处都有相当多的重叠区。既然有重叠区,到底EgglestonWorks是怎麽样来决定高音与低音的分频网路呢?高音与中音的接壤处以耳朵来调整,低音与中音的接壤处则以近音场方式来做仪器测量。从这样的做法来看,EgglestonWorks的喇叭还是具有相当浓厚的「主观调整」。为何会用这种主观调声?让喇叭听起来更有真实的音乐味道。
聆听Andra III的场地在内湖婕韵音响,搭配的数位讯源还是我在那裡听过多次的Metronome Kalista Ultimate SE CD转盘与Nausicaa数类转换器,扩大机则是Tidal,前级是Prisma,后级是ImpulseMonobloc(8欧姆负载下390瓦)。Metronome这套数位讯源是婕韵的镇店之宝,几乎每次去那裡外烩都用这套。而Tidal前后级我都听过,不过我在家裡听的是顶级前级与立体声后级,这套单声道后级与不带唱头放大的前级我在婕韵也听过一次,因此这些搭配的器材可说相当熟悉。
参考软体:
Blue Coast Records是曾在Windham Hill工作多年的女录音师CookieMarenco所创立的,她在创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前跟著名录音师Jean Claude Reynaud一起合作研发出所谓E.S.E.(Extended Sound Environment)录音技术。这种录音技术去除分时分轨录音,所有演奏者、歌手同在一间录音室中不戴耳机录音,如此一来大家互相可以听到对方的演奏与演唱,提升音乐的整体性。他们大部分採用DSD或半吋类比母带录音,或者使用高解析PCM规格。您可以购买他家音乐档,或者光碟软体,他们的精选集「Blue Coast Collection」有二张,这是第一张。二张都很棒,这张在最末第十二首曲子完毕之后还有让您意外的安排,请耐心听完。
原文转自HiFi说链接:
http://www.hifishuo.com/view_comm.php?id=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