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57# 飞龙在天 的帖子
说来惭愧,我是在认识你们淘宝点才知道这些转录工程师的。对于历史录音之唱片,我们是否可以把“音效”暂时搁在一边,把关注点放在经转录工程修辑后而体现出的“鲜活”的演奏,这里“信息”的传达不仅在于作品的演绎,也体现在演奏技法上,我看见有些对老录音的评价“漏音”、“演奏技术问题”,说句公道话是有失公允,问题出在器材还原能力,木有听到不是唱片里没有记录。历史录音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然“频响”、“立体声”不等于“信息量”的丰满度,演奏出某一和弦或声部的音乐性格,它的“音高”可能不如现场乐器真实,而不会影响我们的聆读。坛子里有些烧友的孩子在学习某件乐器,这些历史录音可能比目前上课的老师更珍贵,音乐需要启迪和思考。。。
唱片买卖表面是交易行为,能在其中学到、懂得唱片知识,是商家的附加值,望有更多人认可我这一观点,至少我是受益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