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音樂共鳴 .周光蓁
為音樂交流而組建的海峽和平交響樂團,奏出兩岸的共鳴與和平願景。
--------------------------------------------------------------------------------
周光蓁,香港大學中國音樂史博士、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音樂)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專門研究中國大陸、香港當代音樂發展史,兼為電台及報刊作音樂評論。
繼去年紐約愛樂樂團到訪北韓、中國愛樂樂團在梵蒂岡為教宗演出,今年再演交響政治,但不是在遙遠的異國,而是近在咫尺的海峽兩岸。
所言者是由大陸、台灣音樂家們組成的「海峽和平交響樂團」,由七月廿七日起至八月四日,從北京、上海、深圳巡演到台北、高雄。這個稱為「海交」的樂隊共有九十位樂師,羅致來自兩岸近四十個交響樂團,既有北京、上海、台北等頂級樂隊,也有新疆、西藏以及台南等地方樂隊。
政治講究禮節,排行先後次序、人數等都大有學問。圍繞「海交」的建構都有著中國「論資排輩」的偉大傳統,而且雙方對得頗為工整。例如主辦單位是由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和台灣新象文教基金會(這個次序是大陸官方的,台灣傳媒報道則先台後中)
共同發起。而據北京主辦單位執行編輯唐若甫介紹,參與的近百位樂師之中,大陸和台灣的比率約為**之分。至於各管弦聲部上,弦樂以大陸為主力,管樂則為台灣樂手的天下,包辦長笛、單簧管、圓號、小號等聲部首席。從資料看,「海交」是三管編制樂隊,五個弦樂聲部(小提琴到低音大提琴)樂師數目分別是
十四\十四\十二\十二\八。圓號的五位成員中赫然有韓小明的大名。韓氏乃當今最出色的華人圓號家,現為德國薩爾州廣播交響樂團圓號首席。
指揮方面,原本是雙指揮制,由名字和檔次都相近的呂嘉和呂紹嘉輪流執棒。但是最後只由大陸的呂嘉全程指揮,未知原因為何。至於獨奏部分,大陸由曾獲零六年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首獎的寧峰擔任,而台灣暫定由同年獲英國曼紐軒青少年小提琴大賽第三名的曾宇謙領銜。樂隊首席方面由大陸的陸威、張樂,以及台灣的宗緒嫻輪流擔任。陸、張現任職於歐美樂團,前者更是首位擔任德國樂隊首席的華人。台方的女首席宗氏也不弱,貴為紐約茱利亞音樂學院博士、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
五場演出曲目只有一套,分別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徐振民的《楓橋夜泊》,台灣女作曲家李元貞的《春日醉起言志》。古典作品方面有炫技的瓦克斯曼《卡門幻想曲》,以及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交響曲》,其中第二樂章的圓號獨奏大概是韓小明用武之地。這套曲目沒有《黃河》、《梁祝》等熱門作品,選奏兩首新作,似乎寓意歷史新階段、向前看。
至於在北京、台北的音樂會首演地點都相當對等。七月二十七日首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而八月二日在彼岸則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據報道,北京首演當晚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領一眾官員出席觀賞。為此,下午樂團綵排時,大批安檢人員、警犬進行地毯式檢查。萬幸音樂會順利,曲目演完後還加演了布拉姆斯著名的《第五匈牙利舞曲》,台下更發出有節奏的掌聲,氣氛不俗。
有點「俗」反而是「海峽和平交響樂團」這個名字。愚見認為「和平」這兩個字是多餘、甚至是此地無銀的。有說此名是參照聯合國「世界和平交響樂團」,可是該樂團宣揚和平的前提是世界並不和平。其實「海峽交響樂團」不就是可以嗎?難道兩岸交惡時會組織一個「海峽戰爭交響樂團」嗎?現時這隊兩岸樂隊英文簡稱為SPO,中間的字母是和平(Peace)的簡寫。如把它改稱為愛樂(Philharmonic)不是更適合嗎?世界上相隔兩地的海峽不少,比較知名的有英倫、直布羅陀、麥哲倫、佛羅里達、馬六甲等,但暫時尚未有一隊海峽樂團。如要註冊登記,宜立刻進行。
一個可作參考的例子:十年前知名鋼琴家兼指揮家巴倫邦(Barenboim)組建一隊由巴勒斯坦、阿拉伯和以色列等年輕樂手組成的樂隊,名曰「西—東Divan交響樂團」。名字不用「和平」二字,因為讓傳統死敵的年輕子女們同台奏樂,不是已說明問題了嗎?
有報道說紐約愛樂將於今秋歷史性到訪古巴,這也是另一次海峽的音樂對話(即以上提及的佛羅里達海峽)。看來冷戰時期發明的交響外交尚存不息。也許一天會有兩韓、兩伊樂團演奏,名字有沒有「和平」已無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