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 土行孙 的帖子
中文名称:富特文格勒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
英文名称:Furtwängler Symphony No 2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2002年
作曲:Furtwängler
指挥:Daniel Barenboim
演出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录音日期:12-15 December 2001, Orchestra Hall, Chicago
CD编号:Teldec 0927 43495 2
富特文格勒指挥的《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版本大多数音质太差了,因为这首交响曲铜管味很浓,而且强度很大,所以肯定以那个年代的技术不会效果太好。现在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巴伦勃伊姆的。
巴伦勃伊姆与富特文格勒有一段传奇的历史:巴伦博伊姆在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一次在萨尔茨堡遇见了年迈的富特文格勒,后者在听过了他的钢琴表演后赞扬他是“神童”,并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他。巴伦博伊姆后来回忆此事说:这封推荐信给我打开了无数的大门,给了他很多的机会。可以说,巴伦博伊姆能有今天在乐坛“三大天王”的稳固位置,富特文格勒当初的一封慧眼识英才的推荐信功不可没。
富特文格勒发现了巴伦博伊姆,巴伦博伊姆也发现了富特文格勒。此话怎么说呢?富特文格勒也是一位作曲家,但是是一位被人忽略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歌曲、合唱与乐队作品、钢琴独奏曲、四首交响乐、一首交响乐章、两首序曲、早期室内乐、中期的两首小提琴奏鸣曲与一首钢琴五重奏,钢琴与乐队的交响协奏曲“交响对话”、还有晚期未能完成的大提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与弦乐五重奏。有评论家一针见血得指出他的作品“是生不逢时:如果早50年前被写出,一定会震惊世界”。
富特文格勒曾经邀请当时年幼的巴伦博伊姆前往柏林与柏林爱乐一起演出,但是被巴伦博伊姆的父亲谢绝了,理由是:对于一个年轻的犹太人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前往柏林与柏林爱乐同台演出未免会有很大的争议。巴伦博伊姆的父亲是明智的,是有前例可援的:梅纽因当年在富特文格勒的De-nazilization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梅纽因的努力与前后奔波,富特文格勒能与纳粹脱离关系并在战后重返舞台的机会会很大地削减,我们甚至也就无福消受那最精华的黄金时代的战后录音了!梅纽因在战后一直跟富特文格勒合作演出,这引起了犹太音乐界的巨大愤慨,美国的犹太音乐大腕们,如伊萨克·斯特恩,都对梅纽因感到失望,梅纽因甚至晚年干脆从美国直接搬到英国去住了。所以虽然他是凭着自己的良心来作为,梅纽因付出的代价仍然是惨重的(梅纽因也是一位富特文格勒的作品的倡导者,他曾经在1986年在维也纳富特文格勒100周年诞辰纪念音乐会上指挥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富特文格勒的第三交响曲与感恩赞。梅纽因甚至发誓说,富特文格勒死后他再也不会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了,虽然后来迫于压力他不得不收回这个誓言。)。
对于巴伦博伊姆而言,富特文格勒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虽然他自己承认很遗憾没有听到过富特文格勒的现场音乐会,因为遇到富特文格勒不久后大师就归西了,但是巴伦博伊姆后来通过唱片的反复聆听,吸取了大师的指挥精华,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巴伦博伊姆的指挥艺术中有着从富特文格勒那里一手传承下来的遗风。
富特文格勒的作品在巴伦博伊姆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巴伦博伊姆最早在五十年代第一次演奏富特文格勒的作品,是钢琴与乐队的交响协奏曲“交响对话”,由祖宾·梅塔指挥苏黎世的Beromunster广播交响乐团。在准备1965年的9月7日至8日的两场由祖宾·梅塔指挥柏林爱乐纪念富特文格勒的音乐会前,巴伦博伊姆一语惊人:我要演奏富特文格勒的交响协奏曲。当时音乐会组织人回忆:“我当时惊呆了,这是我最后想到的,第一个跃进我脑海的是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然后是勃拉姆斯的,然后是……反正最后的最后才会是这一首……”关于这一首钢琴与乐队的交响协奏曲,巴伦博伊姆自己坦言:“是被忽略的佳作,填补了后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的巨大空白。”巴伦博伊姆后来在1971年1月在洛杉矶由祖宾·梅塔指挥洛杉矶爱乐时也演奏过该曲。在2004年,帕帕诺欲指挥该曲,并仍由巴伦博伊姆担任钢琴声部,但是无奈被取消时,巴伦博伊姆不禁无奈地感叹:“如今在世的所有指挥家中,恐怕只有三人知道该曲了:帕帕诺、祖宾·梅塔与我啊!”这又是何等的无奈啊。
面对这张唱片,有一段历史是不能不提及的,那就是富特文格勒与美国的历史渊源:在1948年10月汉堡的一场音乐会后,芝加哥交响乐团派出的有关联络人士曾经尝试邀请富特文格勒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大师最后也答应了,可是美国的犹太音乐大腕们————比如霍罗维兹、鲁宾斯坦、斯特恩等人————就不答应了,他们联名签字,并发起抗议活动,声明如果富特文格勒指挥了芝加哥交响乐团,他们将永远不来芝加哥演出。迫于压力,芝加哥交响乐团不得不取消了大师的访问。
有这样的历史存在,巴伦博伊姆这一次在2001年12月12日至15日能够争取到把富特文格勒的《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排进演出日程,并且还请Teldec公司录音并发行唱片,可想而知背后有着多么艰难的故事!
这可以说是一个双重的胜利:成功争取到了演出的机会;和成功争取到了录音并发行唱片的机会,才使得公众终于有机会还富特文格勒的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交响曲作品以公正。其实巴伦博伊姆早就有想要美国首演该交响曲的意愿了,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原因何在?在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Trustee Board。这些人掌管了交响乐的真正实权,演出什么不演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他们的脸色的,所以上演富特文格勒的交响曲成了一件难事。最后他们改变主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Henry Fogel。他是美国交响乐团联盟的现任主席和CEO,也是有名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曾与Music & Art公司联系,大力推广富特文格勒的录音的重制与发行。Henry Fogel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主席。正是这个位置,使得他能反复游说芝加哥交响乐团的Trustee Board,使得他们最终同意了这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这是第一个成功。
第二个成功是能够争取到录音,因为Teldec的合同马上就要过期了,Teldec估计一方面是嫌夜长梦多,另一方面是觉得富特文格勒的音乐指导的人不多,卖不出价钱,没有商业利润可图。但是在巴伦博伊姆的坚持与说服之下,还是同意了。具有特别意味的是,这一张录音也是巴伦博伊姆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在Teldec的最后一张录音,因为这张录音以后合同就永远结束了。
在这场演出与录音的两个成功里,我们无可奈何地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对商业与政治的奋力周旋,也无可奈何地看到艺术总是被这两个世俗的因素所左右。这不仅是富特文格勒、巴伦博伊姆与Henry Fogel所要面临的困境,更是所有音乐家与音乐爱好者所面临的情况。在此,我们必须做一个全面的考虑 --- 艺术与社会,包括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一张录音,终于使得全世界的人们真正能够了解富特文格勒的《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的伟大:旋律的感人、结构的宏大、配器的恢宏。富特文格勒自己的五次录音版本年代久远,声部混淆、音质遗憾,不能充分彰示该交响曲的魅力;Alfred Walter与朝比奈隆的指挥都没有抓住富特文格勒的原意,显得稍有缺憾;Albrecht指挥魏玛歌剧院交响乐团因为乐团编制的原因,没有芝加哥交响乐团体现的恢宏雄壮,令人扼腕叹息。而这一次巴伦博伊姆的录音,可谓是集天时、地利与人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所创作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曲,被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指挥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所演奏,并被世界上最好的唱片公司以世界上最好的录音技术录制,我们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忽视这一个版本的。
要充分体验该交响曲的伟大,很多人坦言:必须听上好几遍————听得越多越喜欢。而笔者本人的感受是,当听到第50遍时,已经觉得远远超越布鲁克纳与西贝柳斯,甚至马勒的交响乐,并且可以与勃拉姆斯与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起无愧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交响曲之列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受。
————林自亦 2008.11.1~9 New York
(上文整理于林自亦先生与我的私人通信,经林先生许可发表于此,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