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T200B和琴谱中庸让我感悟了音乐
先说说我的听音特点:
1、喜欢年轻甜美的女声和弦乐;
2、我一般开车时常用的设定的是低音-3,高音+2。
一、T200B和A900TI
两者都自称是艺术监听,我认为两者在听感上太接近了,以至于都觉得上了T900TI的当(太贵了),二个在一起,同样的风格和相当的素质,我当然是听T200B了,因为音箱的声场比耳机好太多了。而T200B能让我相当轻松的听出不同线材的差别,不同声卡的特点,搞的我又搞声卡,又换线,最后还上了解码器新德克DAC5。究其原因是我上了解析力的当,因为T200B的解析力好,高频柔顺耐听。我的几个好朋友到我家来听年轻的女声和弦乐,都感觉非常的美,声场也好,人声也凝聚,听年轻女声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一个搞传统HIFI的朋友来我这听了以后,只说了一句:“你有源的搞到头了,再上提升也不大,再搞的话就上无源吧”。
T200B的唯一我感觉就是中频的厚度不够,这是唯一美中不足的。至于低频嘛,我是有亦可,无亦可。
二、心态的变化
再好的东西,也不能经常吃。让你吃上一个月的蔬菜,再吃一次肉,你会觉得真是人间最美的东西;但如果你上来就吃肉,而且经常吃你可能觉得就那样,想再搞的别的好吃的。
音乐发烧友都是这样。。。。。
我听音乐也是这样,总不能静下心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小搞一下,升级点东西,重新再次尝试不同的摆位。终于没过多久我就听腻了,想换无源的了。
但是:因为工作,白天没功夫听歌,只有晚上,但晚上等吃完晚饭,忙完各种事情以后,再听音乐把音量开的适中也会影响周围邻居(因为一般人家里的放电脑的书房不会专门做什么隔音效果,PCHIFI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所以我在买了T200B后发现这个特点后,就专门买了晚上听音乐用的耳机铁三解A900TI,后来加了梵音HA01,最后入了爱丽丝M1。但发现耳机的声场再怎么也比不过音箱,而且听音箱比听耳机人轻松的多,所以烧了耳机没太长时间,就把耳机全装包入箱。全用T200B听,小音量,遥控器音量一般是32,9点以后放28。
三、新入设备琴谱A6000和中庸V3.1套装
在网上搜索想要的无源设备,先是看中的天版的小甲和亚瑟S520,但总是台风没货。一直到我看到了琴谱音箱,是它的设计理念使我毫不犹豫的做了次小白。
因为:1、我不喜欢用耳机听;2、我听音量比较小;3、我的电脑桌面不够大(条件所限),书房也不大。所以我选择了它,后面发生了好多的事。。。。。。。
介绍琴谱:
企业文化: "道法自然"始终是琴谱企业的核心精神。琴谱人崇尚自然,善于在平淡之中捕捉自然界的一切原始之美,也非常自觉的遵循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
桌面HI-FI产品理念:
1、小声的听:我们无需将音量开到极限,去感受所谓的“震憾”。只需聆听清的,悦耳的音乐,冶心情,陶琴操。
2、静静的听:一滴水,一个世界,世界不在大小,而是在包罗万象。桌面HI-FI虽小,其亦所包罗万象,诸如声场、集象、密度、定位等一一不少......方寸之间也有鸟语泉鸣、龙吟虎吼......
3、近近的听:音箱离音箱六十公分,人耳离音箱六十公分。凭此,我们能以“以小见大”。小音响、大声场。
琴谱太聪明了:它建议晚上听效果好(其实是晚上外面很安静,很多歌在晚上听比在白天要听到更多的细节,而且人的心境也比较平和适合听音乐),小音量听(为小音量听音乐进行设计的这个市场定位是其他厂商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小音量下对环境的处理会低很多,不要什么吸音啊反射啊,声音直接入耳就是了)。
好有文化的厂商,好聪明的厂商,就冲这几点,我就毫不犹豫相信入了琴谱的桌面旗舰,因为上面的几点正好打动我的心:大音量冲动,适中音量激动,小音量感动。我需要在小音量的听音,并感动我。
四、折磨中庸、折磨我
入了中庸,兴奋之下把T200B送给了一个极好的朋友,到了朋友家后,才发现T200B对各种东西的表现就象二面派,不同的环境和摆位,以及声源的表现差别就象二个音箱一样,在我朋友家声音的厚度表现的很好,原来表现不好的歌也变的好听起来,但年轻女声的声音不够飘逸了,真是有得必有失啊,看来要搞好这对箱子,对环境要根据自己的听音风格进行好好处理,才能发挥T200B的特性,不喜欢搞环境和摆位的朋友不适合玩这对箱子(去除个人的听音风格,这也就是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的原因之一)。下面我要的说是中庸和T200B很多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折磨死我了。
我的听音喜欢甜美的中高频,这个音箱根本和我的风格相反。
到手后虽然是用胆机推的(前胆后石),但我并没有听到预期想的那种纯净甜美的声音,虽然有独立的高音单元,但这款音箱的高频太暗,感觉不到泛音和高频的延展,缺乏T200B的光泽和气质,在听惯了T200B后,一下子让我很抓狂,原来喜欢的年轻女声和弦乐一点也不好听了。我是无高音不欢。
查了资料:听说这款无源箱的设计师是丹麦人,个人比较喜欢内敛中庸的声音风格,所以对高音进行了大幅的衰减,厂家虽然考虑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听音观,但为了决定尊重迪芬尼的调声, 让“中庸”保持了丹麦人的审美,并且根据这款箱子的声音风格,型号也称为“中庸”。
我恨死琴谱了。
听说厂家原方案:把3寸全频单元滤过掉部分高频,再对高音单元的高频进行大幅衰减。这样当然不能听不到我想要的高音了。
呵呵,这时还发现厂家提供了新的方案:让3寸全频单元进入直通状态,把高音单元提高了分频点,再把后导向孔长度变长,管径变小。
立刻联系,没几天,厂家就免费把东西寄给我了(连邮费不收)
原来厂商提供的原配喇叭线太短,在这个时间期间从网上买个解析力好的。
等线和东西到手后,立刻换,开声,哇,舒服很多,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等等――――不过没多久,我就发现高音太剌耳了,听了耳机疼,头也疼,而且那种通透感,甜美和T200B差的很远(厂商果然没有在同价位上和强手竞争,做出相近风格的东西,不然必死)。没法听了,想了想新方案,简直是狂加高频啊。
于是再改,我用厂家的原方案的3寸单元的滤过部分高频,再加上新方案的提高高音的分频点,试了后,感觉好多了,解析力也有,声音厚度也可以,但还是有的歌高频感觉太厉害,只要歌曲中一出现高频,我就感觉就太亮,刺耳,头疼。
终于,我认识到是因为这个高音单元的高频太XX,只要有就是亮的、刺耳的,出不了好声。不是那个丹麦工程师不喜欢高频,而是这个单元高音无法入耳,只要有,就让人难过,所以衰减再衰减。看来厂家还是个人牛啊,出厂前早就不知道试过多少次了。
我终于妥协了,服了,换回了原厂的方案。
终于体会到单元素质的重要性了。
因为我是先搞PC出身的,折腾时喜欢搞PC上的,声卡整了巨多,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贴子就知道了,现在手头就还有轩辕2496、1212M加新德克DAC5、DELTA66。音箱不行,从音源搞搞吧。
最后发现上面三个还真让我什么分别也听不出来,一气之下,把其他声卡都收起来了,只用轩辕2496了,琴谱这个套装的音箱还真不挑音源,给它上好的也没什么效果。
换线:从机线到新德克的喇叭线、怪兽线、市场上4元一米的线,还有信号线,都没什么差别,拷,琴谱这个套装的音箱还也不挑线材啊。
从上面二点来看,又不挑音源,又不挑线材,嗯,真是好音箱,免的我等穷人乱折腾,哈哈,一个轩辕2496就够了。
再试试轩辕2496和析载的ALC655有没有差别,这个一试,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首先是我把音量打到最大,轩辕的输出一点底噪也没有,而板载的就有电流的滋滋声;其次是声音的层次明显是轩辕2496的来的好。看来还不错,如果这个也分不出来,这个音箱真可以入XX堆了。
算了,随便听听吧,忽然有个发现,以前在T200B上表现平平的歌曲,在这个琴谱音箱上听,格外的有味道,为什么我以前就没发现呢。特别是男声和女声的时候,会有一种浓郁厚实的感染力,这个是T200B不能带给我的,用T200B我只听年轻女声和弦乐,因为其他的听的感觉表现很一般。这个套装在听刘欢、雷婷、毛阿敏一些歌手,特有感染力,让我关注这个歌手的声音特点,以前T200B我还一部分注意在听背景乐器上了。
五、总结
这时我才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歌手实力好,而是你家的听音设备正好发挥歌手的优点,如果不好听,也不是歌手实力不好,而是。。。
这时我才知道,HIFI,本来就是错的,我开始相信唯一能始终立于不败的音箱就是真正的监听箱了,无声染的音箱了。因为听流行歌曲,录音师就已经调音过了(录音师用监听耳机),只有监听箱才能把录音师要表现给大家的声音再次忠实表达出来。而在放纯乐器时,监听箱才能准确的还原音色。象我们一般的烧友的听音设备,都是在某方面有妥协,不可能回放好各种类型的音乐的,只有监听箱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大家要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选对音箱,选对音源。不要去试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音箱的音乐,那只会让你对现有设备不满,升级。哪有什么完美的音箱,那是条不归路。
再说说大家每个人的梦想:HI-END,那就是放什么都好听,各人的HI-END的设备肯定是不同的。不过经历过这次事后,一天,在办公室用我的漫步者M2放齐峰的歌时,不经意间,透过齐峰的歌,我又再次看到了大草原,一种感动,眼泪不由自主的再次流了出来。而T200B和琴谱二个在价格上都远远的超过漫步者M2,但为什么不能带给我那种感觉呢。。。。。。其实什么都没变,变的只是我的心境,在听这二套贵的音箱时,注意力全在歌手啊乐器啊上面,没心境去体会音乐在说什么,而在漫步者M2上,注意不在音箱上,而在不经意间的用心体会音乐。
如果HI-END的天价器材,不能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只让你觉得好听,你认为是HI-END吗?至少我不认为。
所以,真正的HI-END的音乐设备就是我们的内心和心境,而不是天价器材,天价器材只是帮你,但要真正的HI-END,还要靠自己去修行,真正的音乐大师,一段木头的简单敲击也能让自己达到HI-END,因为它直接敲入了你的心房。
直指人心,见性成H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