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05|回复: 11
11#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创建于1842年,创史人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奥托·尼古拉,同时也是由他确立了乐团的组织结构和演出季的规范。近百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都是聘请当时最负盛名的指挥家瓦尔特、赫斯贝尔格、魏因加特纳、富特文格勒、克劳斯等担任。许多标榜史册的作曲家,像勃拉姆斯、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也都曾亲自指挥过这个乐团并演出过自己的作品。乐团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不招收女性演奏员的传统。乐团从1932年起开始不设常任指挥,自此,托斯卡尼尼、克里普斯、卡拉扬、索尔蒂、博斯科夫斯基、马泽尔、克莱伯、阿巴多、穆蒂、梅塔等国际乐坛赫赫有名的指挥大师都曾相继担任过该乐团的客席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一直保持着鲜明的德奥音乐传统风格,典雅而流畅,弦乐音色优美而独特。同时,由于这个乐团每年一度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荧屏介绍给全世界人民,从而拥有最广泛的知名度。
TOP
12#

回复: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直到19世纪后半叶,在几位天才作曲家的大作出现之后,俄罗斯音乐才逐渐繁盛起来。在今天看来,柴科夫斯基是这些作曲家中最重要的一位。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在维亚特卡省的首府沃金斯克,父亲是矿山工程师,母亲性格忧郁。柴科夫斯基从很小的时候便已显露出音乐才华,他在沃金斯克开始学习钢琴,1848年随家人移居圣彼得堡后,柴科夫斯基仍然继续着钢琴的学习。后来他进入培养政府文职人员的学校学习,但最终柴科夫斯基还是决定放弃了这个职业,改而从事了他最热爱的作曲。在柴科夫斯基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以及此唱片中收录的两首协奏曲。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音乐风格,既不像那些俄国批评家所说是完全德国式的,也不是国外批评家所说的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风格。

由于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备受谴责的一种行为,因此柴科夫斯基为保守这个秘密而饱受磨难。此外,他那短暂错误的婚姻给他精神上带来无限痛苦,他便以通信的方式开始了与富有资助人冯·梅克夫人亲密与长期的交往。尽管柴科夫斯基的性格压抑且自怜,但他通晓多种语言四处游历甚至远足美国,1891年,柴科夫斯基参加了卡内基音乐厅的开幕仪式。1893年11月6日,柴科夫斯基去世,原因可能是自杀,有传闻说他与一位年轻贵族的关系被泄露而受到了威胁。作为一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生前所受到的公众评价毁誉参半,而在他身后,却受到全世界的爱戴而成为了不朽的大师。


本专辑收录的两首协奏曲

1874年11月至1875年2月期间,柴科夫斯基创作了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他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中最成功的作品。作品以充满热情的宏大主题开始,并结合着谐谑曲式的过渡乐段和抒情的第二主题贯穿整个乐章。第二乐章是甜美的、时而梦幻般的乐章,其间有一段灿烂而高难度的间奏。尽管较平静的副主题出现在令人目眩的音乐中,充满活力的最后乐章仍像具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始终在推动着音乐的前进。《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的三、四月间,第一乐章明显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温暖抒情得多。其第二乐章虽有为独奏家展示技巧的炫技部分,但激昂又带有几分悲壮的情绪始终贯穿整个乐章,音乐没有停奏直接进入戏谑的最后乐章。


本专辑两部作品的首演

像许多经典曲目的经历一样,这两首协奏曲在首演时也被冷落过。《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题献给德国伟大的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的,1875年10月25日由冯·彪罗在波士顿首演。当时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这像是一段杂乱无章的空洞的乐曲,只是点缀着几声作响的钢琴和各种管弦乐器不规则的伴奏”。对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评论也好不了多少,这首乐曲是题献给阿道夫·布鲁德斯基的,并由他于1881年12月4日首演。演出引出了著名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一段无情评论:“第一乐章开始还算朴实,有些音乐感,有些生气,但很快庸俗的情绪就占了上风……,这时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撕扯和敲打。‘慢板’的开始还算不错,可是却突然进入了最后的乐章,这就好像把我们突然置身于俄罗斯那粗俗和令人不快的假日狂欢中……,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给我们这样的印象,……这是可以令耳朵发臭的音乐。”


历史背景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两首协奏曲是在1877-1878年间,当时的欧洲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然而当时的俄国,却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下正与土耳其发生着一场战争。当时英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奥匈帝国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德国是威廉一世国王,而法国是首相更迭,美国则是格兰特总统和海斯总统的时期。


文化背景

在1874-1878年期间首演的音乐作品有《鲍利斯·戈杜诺夫》、《魔笛》、威尔第的《安魂曲》、《卡门》,以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这期间在拜罗伊特还举行第一届瓦格纳音乐节,柴科夫斯基参加了音乐节,但他觉得无味难耐。这期间还出版了《安娜·卡列宁娜》、《汤姆·索亚历险记》、马拉美的《牧神午后》等书籍诗作,法国印象主义也正处于高峰期。


录音的艺术家

1941年,玛莎·阿格里奇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先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及欧洲学习钢琴。她从16岁开始了国际演出生涯,之中她曾中断三年,于1965年阿格里奇重返音乐会舞台。她与世界大多数著名乐团、室内乐团、独奏家与指挥家合作过,其中包括她的前夫夏尔·迪图瓦。

1936年,夏尔·迪图瓦出生在洛桑。他在洛桑和日内瓦学习音乐。从1960年代开始,他指挥过众多世界优秀乐团。1977年,他担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0年担任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纳森·米尔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1904年,米尔斯坦出生于敖德萨,1920年,他举行了职业首演, 1925年,米尔斯坦离开了俄国,开始了全球巡演并成为了美国公民。1992年,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

1933年,克劳迪奥·阿巴多出生在米兰,他是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阿巴多在家乡接受教育后,来到维也纳跟随汉斯·施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阿巴多曾担任过许多要职,斯卡拉剧院的音乐总监、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1989年,阿巴多入主柏林爱乐乐团。


数字重整技术

数字重整技术使你可以听到原始录音的音质,因为这种录音使用了数字技术重新录制,其母带是数字格式。而原来使用模拟技术制作的母带只能复制一张原始录音的拷贝,而且与原始录音相比,拷贝有背景噪声和失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