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残
- 论坛博士后
- 665
- 665
- 2007-06-26
|
晓残论坛博士后
11#
t
T
发表于 2008-10-07 15:31
|只看楼主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如果说维也纳爱乐乐团将贝多芬作品溶入在他们的血液中,那么在贝多芬的所有交响乐中,“田园”交响曲则是他们掌握最深刻的一部,而指挥伯姆更是一位理想的诠释者,除了在“暴风雨”乐章中所运用的适度的激情,以及随后的“感恩颂歌”平静地推动乐音流向乐章的结尾,他为这部交响乐带来的是从始至终都从容不迫和恰如其分的速度。 ——《留声机》(1986) 对舒伯特作品的演绎蕴含着不可抑制的时代脉搏跳动……,在一个86岁老人的指挥下,一切都是那么充满了活力和紧凑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留声机》(1980) 从伯姆所表现的“田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恰当与不被束缚的感觉。伯姆在80多岁时与他喜爱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重新演绎了舒伯特《第五交响曲》,他为我们带来的是清新、温暖以及活力。——《企鹅唱片指南》(1982) 卡尔·伯姆:灵感迸发的“忠实原作”“一切看似简单,所有音符就摆在那里并没有什么花样,也没有什么让人吃惊或是未曾听过的节拍速度。这就是德语中略带讽刺的词语‘werktreu’,也就是‘忠实原作’的意思,然而奇迹还是发生了。”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曾对卡尔·伯姆指挥贝多芬作品的《菲岱里奥》有这样的评论,“这个乏味、失败的歌剧怪物突然间变成让人有了倍感春意盎然的体验……”。博格曼的《魔灯》也许并不是最可靠的自传体小说,正如一位演员所说的那样:“你是指英格玛写的自传小说吗?”但是我发现博格曼对伯姆鲜明而清晰的评价还是很贴切的,非常接近一些他曾指挥过的著名乐团(维也纳、柏林和德累斯顿)对他的评价。伯姆于1894年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他是20世纪中叶欧洲的权威指挥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歌剧院指挥经验,他是诠释莫扎特、施特劳斯及瓦格纳作品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管弦乐作品睿智而称职的指挥。同许多人一样,他带领乐团的现场表现是效果最好的(如196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1974年,在他80岁生日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莫扎特的《女人心》)。但伯姆在录音棚里所营造的效果同样震撼,本张唱片里的两个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伯姆在1971年录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几乎是这部作品的最好的录音版本,这样说也许有点过分,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伯姆演绎的贝多芬是大地和火焰的结合,他拥有绝妙的听觉以及对激情精准的感受性和把握,这些对于指挥“田园”是至关重要的。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我爱一棵树胜于爱一个人。”《第六“田园”交响曲》的构思来自他多次在维也纳郊外的漫步,经常性的散步使他对自然有如对宗教般的虔诚。数年后的1815年,英国钢琴家查尔斯·尼特拜访贝多芬,并与贝多芬一起居住在巴登的消夏别墅中,他们经常一起散步,尼特后来回忆道:“自然就是他的食物,他好像已经融入了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幅音画,也不是维瓦尔第《四季》式的音乐诗画。第一乐章的前面部分是“唤起到达乡村时的愉悦心情(我强调这点)”,这是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也是一首“敞开心扉”的作品,这里包含着天真原始的感情。伯姆对这种感觉理解得很透彻,有许多指挥家忽略了第一乐章结尾的反复,贝多芬在这里把第二小提琴的弓法变成了尖锐的拨奏,就像许多野草荆棘缠住了过路人的衣服致使他用力拉扯一样,许多指挥家忽略了这点,而伯姆却注意到了。伯姆对舒伯特作品的诠释同样是出名的,同样是灵感迸发。在开始的乐段中,木管乐器空灵、奄奄一息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嬉笑般的回应,第一快板主题美妙活跃的节奏,一切都是优雅和诙谐的表演。听完这些演奏,我们可以和贝多芬、舒伯特以及伯姆一样,像那首拉丁诗文所写下的:我也同样来到了世外桃源(Et in Arcadia ego)。理查德·奥斯伯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