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 [复制链接]

查看: 2638|回复: 14
11#

回复: 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出”稀世名盘

维也纳交响乐团

维也纳交响乐团创建于1900年,最初命名为维也纳音乐会协会乐团。1921年它与1907年组建的音乐家乐团合并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1933年开始使用现名,由音乐之友协会、音乐厅协会、布里根斯音乐节和奥地利广播电台负责管理。第一任指挥是费迪南德·洛韦,1934年成为主要的广播乐团,1938年收归城市所有,成为市政乐团,有大量录音制品问世。维也纳交响乐团有使用自己独特的标准音高和特制乐器的传统。有史以来,曾指挥过这个乐团赫赫有名的指挥大师有:瓦尔特、魏因加特纳、富特文格勒、克里普斯、库贝利克、克劳斯、克莱姆佩雷尔、萨金特、卡拉扬、马泽尔、萨瓦利施等。
TOP
12#

回复: 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出”稀世名盘

音乐体裁介绍:

关于钢琴协奏曲

协奏曲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形式。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协奏曲作品大都是创作于1819世纪。协奏曲这一音乐演奏形式最早产生于欧洲16世纪,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产生的作品也多达上万部(不完全统计)。莫扎特是现代协奏曲的奠基人,他的协奏曲基本上确立了以后的由一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形式,以及华彩乐段的形式。在他之后的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而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创立紧密联系着键盘乐器的制造业的改造与发展。这是由于在17世纪的巴赫以及在他以前的时代,键盘作品的创作是以发音较弱的羽管键琴(或拨弦古钢琴)为主的。众所周知,协奏曲的创作是必须建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在音量(或音色)上的抗衡的基础上的,显然古老的键盘乐器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创作体裁的发展了。一般认为在17世纪由佛罗伦萨制造的以锤击弦原理制造的键盘乐器代替了羽管键琴,这种叫作“Pianoforte(有强有弱)的乐器诞生了,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发音响亮的“钢琴”(之后简称“Piano”)的前身。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将钢琴的高难技巧与华丽丰富的表现力,与交响性融合,把协奏曲这一表演形式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很难逾越的高度。当然,特别是贝多芬对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时代钢琴制造业与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交相辉映、日臻完善。与其他协奏曲形式不同的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钢琴制造业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在互相激励和补充的情景下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就曾经为多架新制作的钢琴演奏,而钢琴制造师也根据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要求量身打造,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今天,那些放射着人类精神火花的音乐作品,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内涵,还是从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要求来说,都是对演奏者的挑战,而对听众来说,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启迪无疑是最快乐的。
TOP
13#

回复: 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出”稀世名盘

如此引人入胜,令人难忘的演绎!

《高保真音响》(1981



一位举足轻重的钢琴家的伟大演绎。

英国《留声机》杂志(1988





米凯朗基利与朱里尼演奏贝多芬

180345在维也纳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的头等票价已经升到了原价的三倍,而包厢票更是涨到了12达卡特!当天,贝多芬清晨5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抄写了长号声部的分谱,此外他还要进行排练,这将是十分辛劳而艰苦的一天。李赫诺夫斯基亲王体贴地为他送去了一篮子的葡萄酒、冷肉、面包和奶油。这一切为的都是即将面世的三部伟大的作品:第二交响曲、清唱剧《耶稣在橄榄山上》和《C小调钢琴协奏曲》。

1802年夏天,贝多芬从痛苦绝望中振作起来,重获自信的他认为是将这部从三年前开始构思时就特别珍视的协奏曲公之于众的时候了。此时,他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已经出版,虽然出版商仅支付了10个达卡特作为稿酬,但这已让他感到十分欣慰(日后作曲家曾以少有的谦虚说道:“这是我第一部钢琴协奏曲,但却不是最好的作品。”),而《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也是一样。1798年,当作曲家托玛切克在听到贝多芬本人亲自演奏这部作品后,为其宏伟、庄严的演奏(以及贝多芬那惊人的即兴演奏能力)激动不已,甚至在日后几天之内他都不敢再去触碰钢琴的键盘。

与此同时,《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正在酝酿之中,尽管这部作品在1800年夏天之前就已创作完成了大部分,但贝多芬当时却拒绝将其出版。他在写给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和哈特尔的信中写道:“作为一种惯例,我要将自己最好的作品保密一段时间。”这一现象也说明了到1801年时,贝多芬已经开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价值。然而当1803年4月,作曲家将这部协奏曲向世人发表时,却丝毫没有受到褒扬。在“文雅报”上的一篇署名文章批评道:“虽然贝多芬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但他的演奏并没有令观众感到满意。”在看过曾临时为贝多芬翻谱的作曲家雷特·范·萨利夫德的回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足为奇:实际上乐谱的独奏声部几乎是空白的,贝多芬只能通过一些残缺潦草的标识(比如萨利夫德所注释的像埃及形象文字般的提示)来编织他的音乐,他只是在每一页快要弹完时才会偶尔抬头瞥上一眼。这似乎使贝多芬很有兴趣,当演出结束后他的兴致还很高。

这一切似乎又都发生在阿图罗
·贝尔代托·米凯朗基利演奏的贝多芬上,米凯朗基利是权威的钢琴技巧大师,素以对艺术的苛求而著称,他所诠释的贝多芬好比是用最好的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所雕琢出的泰坦神像。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严谨、规矩的风格非但没有使音乐显得束缚、不自由,相反却更加具有了贝多芬式的激进和自由的精神。

在《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华彩乐段(贝多芬后来写的第三个、也是最华丽的版本)几乎无休止的一气呵成。音阶如同轰雷般滚动,小调的副主题闪烁着鲜明的光辉,到了乐曲的中部,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加速和如同最后审判日一般黑暗的和弦,紧接着是一个颤音和一个令魔鬼也会生畏的主题占据了上风,这些都令人感到恐怖而颤栗。但贝多芬喜爱的恰恰正是惊吓与恐怖,而且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古板的鉴赏家们也乐此不疲。

朱里尼所诠释的贝多芬也和米凯朗基利一样吗?正如记者伊夫林·沃的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所说:“多少有点, 洛德·库伯先生。”从音乐的角度上说,指挥家和独奏家之间有着相当的认同感,朱里尼传递给了米凯朗基利一种热情,用音乐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追求音乐的整体性。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奏不仅节奏感强,而且乐团那纯朴的音色更将整个音乐融为一体。(多年前在洛杉矶为朱里尼担任副指挥的西蒙·拉特爵士曾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朱里尼在演奏贝多芬协奏曲时将音乐处理的丰富、壮丽的声音效果,在后来西蒙·拉特带领乐团巡演时被慢慢失去了,因而乐团进步很慢。)

在精神上的和理性上,他们两人之间还有没有其他一致性呢?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对立的统一”。聆听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合作的演奏就好比是在倾听一位基督圣徒与摩尼教徒之间的对话。这同样是贝多芬式的,尽管贝多芬本人假如看到钢琴协奏曲中有如此激烈的对话会感到大吃一惊,因为在那个时期的指挥家还不懂得另辟思路。

理查德·奥斯伯恩

TOP
14#

回复: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出”稀世名盘

是唱片说明书上的介绍吗
TOP
15#

回复:贝多芬 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朱里尼与米凯朗基利“一场伟大的演出”稀世名盘

有心人
老版古典 淘宝店:http://shop33398027.taobao.com/
              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kityoui/#m=0&p=1&n=4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