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 [复制链接]

1#

詹姆斯·高尔威——长笛的传奇。

詹姆斯·高尔威与阿格里奇早期在RCA唱片公司的录音,一张你CD架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唱片。

经典长笛奏鸣曲、收藏家的典藏!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詹姆斯·高尔威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古典长笛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水平,为詹姆斯·高尔威相继赢得了在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爱乐乐团的长笛、短笛、以及长笛首席的职位。1969年,高尔威应卡拉扬的邀请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与柏林爱乐合作了六年。1975年,高尔威开始了独奏生涯,并在一年之内,连续举办了120场音乐会,轰动乐坛。为表彰高尔威对音乐的杰出贡献,20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詹姆斯·高尔威爵士勋章。

1975年是高尔威演奏生涯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在这张唱片的录制过程里,高尔威邀请了欧洲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玛莎·阿格里奇担任钢琴演奏。音色是区分高尔威与其他演奏家最明显之处,这几首奏鸣曲在高尔威的演绎下摆脱了阴柔之气,音色明亮,充满磁性,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充满了喜悦精神,生气勃勃。阿格里奇则是钢琴界的佼佼者,她娴熟精湛的演奏技巧、丰富的力度变化,音色自然,钢琴高音区的光彩和纯净的中低音区表现都值得称赞。钢琴与长笛的优秀平衡和生动的空间感将使这张唱片成为你收藏架上不可缺少的精品!

推荐曲目:
D大调长笛奏鸣曲
第一乐章

TOP-035
BVCC37247

74321-80047-2

Sergei Prokofiev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Flute Sonata in DOp. 94
D大调长笛奏鸣曲,作品94
1. I. Moderato
第一乐章:中速
[7:44]

2. II. Scherzo: Presto
第二乐章:谐谑曲
急板
[4:59]

3. III. Andante
第三乐章:行板
[3:38]

4. IV. Allegro con brio
第四乐章:有活力的快板
[6:47]


César Franck
塞萨尔·弗朗克(1822-1890

Flute Sonata in A
A大调长笛奏鸣曲
1. I. Allegretto ben moderato
第一乐章:中速的小快板
[6:01]

2. II. Allegro
第二乐章:快板
[7:43]

3. III. Recitativo; Fantasie
第三乐章:宣叙调;幻想曲
[6:52]

4. IV. Allegretto poco mosso
第四乐章:稍快的小快板
[6:13]


长笛:詹姆斯·高尔威
钢琴:玛莎·阿格里奇
[50:13]
TOP
3#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专辑演奏特点

这款由詹姆斯·高尔威与玛莎·阿格里奇于1975年录制的长笛奏鸣曲专辑堪称所有同作品版本中的经典。

1975年是高尔威演奏生涯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在这张唱片的录制过程里,高尔威邀请了欧洲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玛莎·阿格里奇担任钢琴演奏。音色是区分高尔威与其他演奏家最明显之处,他的音色明亮,充满磁性,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这几首奏鸣曲在高尔威的演绎下摆脱了阴柔之气,充满了喜悦精神,生气勃勃。

高尔威的演奏技艺高超,喜欢用较快的速度,因而使作品充满了活力、自由辽阔、愉悦舒心。

詹姆斯·高尔威的音乐表现流畅,强弱幅度大,情绪转换自然。在颤音的运用上,高尔威不拘泥于古典演奏的“规矩”,较他之前的长笛演奏家们在使用颤音演奏时显得撞击力更强,同时他还喜欢在一些被标明“柔和”的颤音中加入了现代演奏特点,使其音色独特而个性鲜明。他的低音演奏部分吐音清晰、音色亮丽,例如D大调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这里的低音演奏一直都是技术难点,一般的演奏家很难让听众听清这部分,但在高尔威的演奏之下,就摆脱了以往的混浊,而变得动听。这使他区别于此前的大多数长笛演奏家,也因此他的音乐更加优美而感性,演奏风格高尚完美。

高尔威的演奏特点在这张唱片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中蕴涵着他在贝尔法斯特少年时代所形成的那种音乐的自发性和英国正统的演奏风度,再加上与法国优异的长笛奏法的结合,优美动听的音色,高超的技艺,使这张唱片深得收藏家的热爱。高尔威的演奏总是那么甘甜、优美、轻盈而感人,就像自由辽阔的歌唱与风度高雅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充满喜气、洋溢快乐的感觉。
TOP
4#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乐曲赏析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长笛奏鸣曲》,作品94

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D大调长笛奏鸣曲》作于19421943年,1943127由长笛演奏家哈利科夫斯基和钢琴家里赫特首演。关于这首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说:“长期以来,长笛这件乐器就特别吸引我。在我看来,音乐文献中很少充分利用它。我希望这首奏鸣曲能成为长笛曲目中一首清澈、透明的经典曲目。”

普罗科菲耶夫这部作品在创作中采用了亨德尔等人惯用的古典奏鸣曲四乐章曲式。第一乐章“中板”,开始以宁静的第一主题为全曲奠定了基调,在C大调上反复后,由经过句引出了第二主题,通过变形、转调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以缩小第一主题开头一小节半的节奏开始,巧妙地发展为两个主题。而再现部则把呈示部缩小了一半,两个主题以原调再现,尾奏自A大调第二主题始,最后以第一主题结束。第二主题动感加强,色彩绚丽。两个主题由两个插部衔接起来。

第二乐章是个活泼的谐谑曲。第一段由钢琴开始,随后长笛呈示谐谑主题,经与钢琴轻快音型出现副主题,然后进入指定为“急板”的中段,不久,优美的旋律再现第一段。普罗科菲耶夫好动的性格在这一部分中被自然地流露出来。

第三乐章又回到了安静的气氛。第一段以抒情的旋律开始,钢琴反复引出主题旋律,中段为这个主旋律的发展。然后钢琴以八度重音再现开头的抒情旋律,长笛予以装饰性的伴奏。这是气质忧郁的俄罗斯式情感,是整部作品中最美的乐章。

第四乐章是一个炫人耳目的回旋曲,主题繁多,情绪变化大。长笛先在主调上呈示进行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反复后,D大调副主题出现,经经过句而进入A大调第二主题部。普罗科菲耶夫在结尾处开了个小玩笑,他把属调(G大调)一直用到结束前一小节才返回主调(D大调)。这里可以看出他一贯乐于显示的聪明。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长笛奏鸣曲是名副其实的抒情杰作。
TOP
5#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弗朗克《A大调长笛奏鸣曲》

这首A大调奏鸣曲,是弗兰克64岁(1886年)时创作的,作品采用循环发展形式,共分4个乐章:第一乐章:中速的小快板,钢琴奏出宁静的序奏,然后长笛呈示出神秘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形成高潮转入E大调,引出由钢琴演奏的第二主题。到再现部时,长笛再现第一主题时增加了厚度。尾奏以第一主题为主体,终止极弱。这是一个独特的音乐序幕,按其构思来说这个乐章是抒情的,它充满深刻的旋律魅力。

第二乐章是戏剧性兴奋急速的快板,钢琴声部在这一乐章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钢琴呈示序奏后,以粗放的节奏呈示第一主题,移交给长笛后,两乐器反复出动荡不安的曲趣。间奏句之后,再度反复第一主题,然后引出长笛极清纯的第二主题旋律。发展部以钢琴的厚重和弦与长笛的平静答句而形成高潮,两个主题以对位方式华丽地发展。

第三乐章的宣叙调及幻想曲是一种自由曲式的长笛即兴作品,钢琴奏出沉重的4小节和弦,长笛回答似地奏出悠长的宣叙调,然后两件乐器对话。钢琴回归最初主题,长笛又一度吟诵宣叙调,以这些素材形成幻想曲风格的发展形成高潮。作曲家给这一乐章极其仔细地表明了表情记号,在速度、力度、色彩各方面的变化十分细腻。

第四乐章是稍快的小快板,用卡农形式写成,它和第三乐章宁静、泰然的情绪形成对比。在开头主题不断出现,其间安插了出现于第三乐章的各种主题的自由回旋曲,用卡农手法使回旋曲主题在这种回顾中很突出,最后是落到回旋主题上,以长笛的长颤音华丽地结束。
TOP
6#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作曲家介绍

一生追求创新的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1891年出生于乌克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身兼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的他,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音乐熏陶,少年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深受乌克兰民歌的影响。母亲玛丽亚是普罗科菲耶夫最早的音乐启蒙老师,他在回忆录《自传》中曾说:“母亲有三大优点:坚持不懈的精神、对音乐的激情和准确的鉴别能力。由于母亲的影响,我爱上了贝多芬和舒曼。”。从小,普罗科菲耶夫就展露了非凡的音乐天分,9岁时,他已能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了。

普罗科菲耶夫于1904年(13岁)报考彼得堡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了十年的专业课程。于1909年完成了作曲系的课程,1914年完成了指挥班和钢琴班课程,并根据安徒生童话写了独唱曲《丑小鸭》。翌年完成了舞剧《丑角》,并着手写歌剧《赌徒》。

1916年春天,普罗科菲耶夫开始写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初稿。19185月他离开彼得格勒赴美。在国外的十多年里,普罗科菲耶夫不论是生活还是创作都不如意。1919年,他完成了歌剧《三个橙子的爱情》的音乐创作,并写下一首六重奏曲《希伯莱主题序曲》(由弦乐四部、单簧管与钢琴演奏),著名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于12月由他自己演奏钢琴,在芝加哥初演。第二年10月全家移居巴黎。一年后的冬天,母亲玛丽亚病逝,对于普罗科菲耶夫来说,这是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在国外的十多年中,普罗科菲耶夫还创作了歌剧《火焰的天使》、《赌徒》(修订版),舞剧《丑角》(修订版)、《钢之跳跃》、《浪子》、《在德涅泊河上》、《秋千》等,但他的这些优秀作品在国外并没有马上被接受。例如,《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演出时受到冷遇;1923年秋,《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巴黎初演时,许多小提琴家都拒绝担任独奏;他的不少钢琴作品,起先都只有他自己演奏。许多钢琴家如吉塞金、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等,都是在1924年左右听了他的演奏后,才开始将他的作品纳入他们的表演曲目中。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第一流的作曲家、作为世界乐坛上最突出的音乐巨匠之一的牢固地位,在二十年代中期得到了承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想回国的愿望越来越强。19334月,普罗科菲耶夫第四次从国外回到莫斯科,完成《基日中尉》。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其后几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兼课,教授高级班的作曲。最终于19357月全家回国定居。他曾说:“我的两耳必须听到俄罗斯语言,我必须同我的血肉同胞说话,只有他们才能使我重新得到这里所得不到的东西:自己的歌,我的歌”。在这期间(1931年),正在巴黎勤工俭学的我国作曲家冼星海,一边学小提琴一边跟普罗科菲耶夫学习作曲,请他修改作品,当时他们还曾同住在一座公寓。1940年冼星海到苏联后,又见到了已经回国的普罗科菲耶夫。

回国后的二十年,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上获得了很大的丰收,写出了许多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名作。这些作品的民族色彩越加鲜明,其音乐表现也格外扣动人心。1934年,他开始创作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935年完成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翌年为孩子们写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7年还创作了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大合唱等等。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的经历有两个转折点。一是出国(1918年春),一是归国(1932年)。这两个转折点使他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倘若把他在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创作倾向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很早就表现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他具有旺盛的精力与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音乐新表现方法的探索。早期在这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古典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一些钢琴作品上。普罗科菲耶夫作为具有独特风格、拥有自成体系表现手法的革新作曲家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

195335,普罗科菲耶夫突患脑溢血,呼吸困难。夫人立即通知医生,并把他扶到床上,问要不要念书给他听。普罗科菲耶夫点了点头,夫人轻轻地朗诵了阿库萨科夫的《果戈理回忆》。但死神来得太突然,等医生赶到时,普罗科菲耶夫已离开了人间。下午七时左右,住在同一个公寓的卡巴列夫斯基脸色苍白地来到作曲家协会,向人们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195337普罗科菲耶夫的葬礼举行,他被葬在朋友阿萨菲耶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的旁边。著名小提琴家西盖蒂听到普罗科菲耶夫去世的消息时,正在东京旅行演出。他说:“东京的那个早晨,天空上尽是乌云。我们痛切地感到失去一位无法替代的人物这种压抑的心情。”

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抒情诗人,而且是以崭新的、单纯的音乐语言来谱写作品的大师。他那些不同凡响的大胆的写法,是油然而生的,不是精心设计的。在这一点上、他和莫扎特有相通之处。他和巴赫、海顿、莫扎特一样,是既属于自己的时代又属于后来时代的伟大音乐家。
TOP
7#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浪漫主义音乐的忠实传承者——塞萨尔·弗朗克



塞萨尔·弗朗克(César Franck):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82212月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毕业于列日音乐学校。1836年随家迁居巴黎,后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与钢琴。1842年以后开始演奏家的生涯,并从事作曲和教学。

弗朗克的父亲在其成长历程中扮演了负面的角色。早期,他在看到弗朗克的音乐才华有被打造和利用的可能后,于1835年春天,在列日、布鲁塞尔等地组织了一系列巡回演出,在父亲的管教下,弗朗克被迫写了很多舞会和沙龙音乐。在部分流传下来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一个中等偏上的钢琴家在极力模仿陶贝尔格和李斯特的炫技过程中所经历的折磨。在弗朗克温和腼腆的性格映照下,这些华丽的乐曲却显得空洞和浮躁。这样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弗朗克早年的音乐成熟。

1835年弗朗克随家人迁往巴黎,183710月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跟随教授勒波恩和齐莫尔曼学习对位法和钢琴。弗朗克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开始了音乐教学的工作,除了在家中授课以外,他还要亲赴一些学生家里,往返于各处,足迹覆盖了整个巴黎。
精打细算的父亲安排弗朗克的活动路线,尽可能的让其缩短路途上耗费的时间,在挣钱的同时又不能耽搁练琴。这种紧张的生活给弗朗克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这些是最早运用循坏曲式(cyclic form)的严肃作品;此外他还开始了清唱剧《鲁特》的构思。弗朗克的父亲担心他在作曲上投入过多的时间而耽误挣钱,于1842年罗马大奖赛前夕举家迁回比利时。他希望通过弗朗克的演奏会寻求比利时国王的宠幸。这一尝试失败后,一家人又回到巴黎,开始了新一轮单调而紧张的生活。然而,这趟比利时之旅并非毫无成果。弗朗克在那里见到了李斯特,他对弗朗克的三重奏极为欣赏,成为弗朗克的重要支持者。1843年这几首三重奏被订购并且出版,订阅者中除了李斯特之外还有梅耶贝尔、多尼采蒂、阿列维和肖邦等人。

18461月,清唱剧《鲁特》的首演反响平平。此时弗朗克的身体状况欠佳,他的父亲意识到将弗朗克培养成神童的梦想已无法实现,于是放弃了对他的控制,弗朗克从此便以教学为业。

18511858年间,弗朗克担任圣让-圣弗朗索瓦教堂的管风琴师,在此期间他开始锻炼管风琴的即兴演奏技巧,李斯特曾评价弗朗克为“巴赫之后最伟大的管风琴即兴演奏者”。管风琴家们评价他的管风琴作品具有钢琴音乐的特质,而钢琴家们则认为他的钢琴作品都相当的“管风琴化”。1863年弗朗克管风琴作品集《44首小曲》出版;1868年另一组重要的作品《为大管风琴所写的六部作品》出版,这些作品奠定了弗朗克在法国严肃音乐领域的重要地位。

1872年,弗朗克正式成为法国公民,并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丹第、肖松等都是他的学生。弗朗克支持学生大胆新颖的创造,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作曲学派。经过多年探索,最后五年终于写出了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是他的独创。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弗朗克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交响诗、清唱剧、钢琴音乐、管风琴音乐等各种类型的作品接连不断。弗朗克的音乐风格植根于德奥古典传统,以交响音乐和室内乐等纯粹音乐形式的创作为主,融合了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和法国特有的浪漫气息。其创作最主要的特点是对循坏曲式的运用,另一个特点是在作品中频繁的转调,使得音乐的情绪变化多端,感情复杂细腻,时而明朗抒情,时而悲切惆怅。此外,弗朗克的和声语汇受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影响,有着晚期浪漫主义的斑斓色彩。这些创作特点都直接影响了在他之后的整整一代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创作可以用“少而精”来概括。他并不是多产的作曲家,除了世人皆知的《D小调交响曲》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他都只写过一部,然而这些却都成为传世精品。


弗朗克一生清苦勤俭,为人忠厚谦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德彪西评价他“有孩子般的灵魂……仅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让他快乐一天。”弗朗克把功名看得很淡,在五十岁以前他的作品很少获得过公众赞誉,但他从不介意这些,每天与教堂和管风琴为伴。这种虔诚与谦卑的品质与同时代的布鲁克纳堪有一比。18904月,弗朗克的弦乐四重奏首演成功,这是他在世时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得到人们的喝彩。后来在一次外出教课的路上,弗朗克被车撞倒,不久去世,遗体被埋葬在巴黎蒙特帕纳斯公墓。
最后编辑晓残 最后编辑于 2008-09-28 15:37:55
TOP
8#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演奏家介绍

长笛的传奇——詹姆斯·高尔威

1939年,詹姆斯·高尔威出生于北爱尔兰,自从孩提时代获得一支长笛后,即为它所深深吸引,先后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曾领导过BBC管弦乐团,伦敦管弦乐团,皇家管弦乐团等。1969年,詹姆斯·高尔威受聘于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首席长笛。他曾说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和柏林爱乐合作的六年中,能够和指挥皇帝卡拉扬一起演出,“那时简直犹如生活在天堂里”。

1975年,詹姆斯·高尔威离开柏林爱乐开始个人的演奏生涯,就在那一年,他的演出超过了120场,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长笛”,成为古典长笛演奏的世界级大师。为表彰他对音乐的贡献,2001年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勋章。

除古典曲目外,詹姆斯·高尔威的演奏横跨了流行、电影、广告配乐等各大领域,使长笛独立成为音乐中瞩目的主角。有人评价“詹姆斯·高尔威是少数古典音乐家中真正懂得演奏流行音乐的人”。美国录音学会主席Neil Portnow曾向这位7次格莱美奖提名音乐家颁发“主席评价奖”,以表彰他在音乐领域的成绩。在1998年诺贝尔和平奖音乐会中,詹姆斯·高尔威成为仅有的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

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尔威已成为长笛的传奇。他那黄金般的美妙音色和风格多样的音乐演奏,使长笛早已摆脱乐团中配角的局面,是他赋予了长笛新的生命力,他将自己和长笛融合在一起,为音乐史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TOP
9#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桀骜不训”的玛莎·阿格里奇

玛莎·阿格里奇在当代众多的钢琴家中最受瞩目,被誉为是钢琴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的演奏具有华丽辉煌的技巧,热情奔放的宏大气势和桀骜不训的个性气质,这些特点使她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

阿格里奇1941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5岁时师从钢琴家斯卡拉穆扎。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进步飞快。8岁时即登台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
“钢琴神童”。然而,由于老师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琴童教导乏术,枯燥的重复练习,使年幼的阿格里奇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千方百计逃避上钢琴课。

14岁时,由于举家迁居维也纳,使阿格里奇有幸能在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古尔达的门下学习。在古尔达灵活的、善于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阿格里奇重新焕发起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因此形成了她日后开放的、有独立见解的与狂放不羁的演奏风格。

两年后,年仅16岁的阿格里奇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相继夺得大奖。此后,她又随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加洛夫等人,特别是1960年开始与米凯兰杰利以及阿什肯纳吉的深造,对于她后来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5年,阿格里奇参加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当阿格里奇在比赛进行中还没有弹奏完第一首规定的曲目时,所有的在场评委都心照不宣地互相交换了会意的眼神,此时大家都明白不用再考虑谁该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忙着定出谁是第二名的问题。此次阿格里奇又是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一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人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打开了通路、奠定了基础。阿格里奇以她特有的音乐风采征服了世界,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

1978,阿格里奇举办最后一场个人独奏会,1984她录制了个人最后一张独奏唱片。此后,阿格里奇将精力转向不太受瞩目的室内乐。她曾说:“我很喜欢弹钢琴,但不想当个钢琴家。”玛莎的室内乐演出与独奏同样出色。

作为世界优秀的钢琴演奏家,玛莎一直活跃在演出的第一线,其张扬的个性,充满力量,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的演出作品。
TOP
10#

回复: 世界顶级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尔威钢琴女祭司玛莎•;阿格里奇合作无间典藏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弗朗克

音乐体裁介绍

乐器与乐器“对话”的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为:第一乐章是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奏鸣曲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早期奏鸣曲

sonata一词源自意大利sonare(意为:鸣响),13世纪开始用于音乐词汇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区别于泛称康塔塔的声乐曲。如G.戈尔扎尼斯的《琉特奏鸣曲》实即两首舞曲,G.加布里埃利的《轻和重奏鸣曲》是器乐合奏曲等。继加布里埃利之后,S.罗西、M.内里、B.马里尼等意大利作曲家,均称自己所作供乐器演奏的坎佐纳为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

17世纪中叶以后,古典奏鸣曲开始出现并巩固其某些特征。其中,意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鸣曲均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并交替使用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写法;D·斯卡拉蒂则通过500余首奏鸣曲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当时的奏鸣曲分为两类:一类是源自坎佐纳的教堂奏鸣曲,另一类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后者多用于宫廷娱乐,并由此而发展成后来的古组曲。不论教堂奏鸣曲还是室内奏鸣曲,除少数为无伴奏的独奏形式外,多数均为重奏形式,且普遍运用键盘乐器演奏通奏低音。

近代的奏鸣曲

20世纪初,与厌弃19世纪传统的思潮有关,奏鸣曲创作再次出现向不同方向发展的趋势。A·H·斯克里亚宾的第510钢琴奏鸣曲,和声、曲式均有创新,但同时也显露出神秘主义的倾向。C·德彪西晚年所作的《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则回复到巴罗克时期的乐器组合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奏鸣曲套曲因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重新得到重视。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奥涅格、普朗克等都作有此类套曲。特别是欣德米特,为各种乐器所作的奏鸣曲达36首。其中有一部分在结构和风格上都与古典传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则糅合古典乐派和浪漫派的传统,融会民族乐派与近代的种种作曲手法,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


小奏鸣曲

指形式短小、内容单纯、易于演奏的奏鸣曲。小奏鸣曲一般有二至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但没有展开部而仅有短小的过渡。例如克莱门蒂、库瑙等所作的小奏鸣曲。但20世纪以来,拉韦尔、卡巴列夫斯基等作曲家所作的小奏鸣曲,则艺术性和技巧性都很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