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复制链接]

1#

集中收录海菲茨独奏音乐会上最优美动听的返场曲目。
★ 辉煌的技巧 精妙的改编 小提琴“帝王”海菲茨将炫技小品的演奏推上顶峰。
★ 雅俗共赏的经典名曲 使冷峻理性著称的海菲茨露出难得的亲和与浪漫。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EncoreEncore!”音乐会结束后,大家通常都会一齐这样喊。学术上将其译为“返场曲”,通俗的说法是“安可”或“安可曲”,意为“再来一次”、“最后一首”,就是在演出之后应乐迷要求而返场临时加演一首的意思。安可曲(返场曲)一般说来都是短小的作品,没有大的展开部,而却以简单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风格个性独特为其特点。大演奏家们在音乐会后面经常演奏一些小品,这也成为一种惯例。
这张专辑记录的是小提琴界的一代帝王——亚沙·海菲茨,曾被指挥泰斗托斯卡尼尼赞为“唯一能演奏得完美无缺的艺术家”,亲录亲演的最为炫技的27首精妙绝伦的安可曲,其中不但有各路名家专为小提琴或者是专为海菲茨本人题献的小曲,更不乏海菲茨自行改编使之更加出彩的作品。专辑中,海菲茨如行云流水般的辉煌技巧映衬出一朵朵绽开的音乐花朵,听这些小品,你完全能感觉得到海菲茨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而与他那冷峻威严的外表形成鲜明对照。
全集采用JVC开发的K2母版转录技术,搭配20BitCELLO均衡器、UV22编辑系统等最发烧手段,呈现于你的是最挑剔的耳朵也会被震撼、感动、酥麻的至尊享受。

推荐曲目:
Hora Staccato
霍拉舞曲
Summertime
夏日时光
Sabre Dance
马刀舞曲

TOP-039
BVCC-37286

(74321-80086-2)

Preludes (Gershwin)
三首前奏曲
(格什温)
1. I. 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第一首:很有节奏感的快板
[1:31]

2. II. Andante con moto e poco rubato
第二首:活泼自由的行板
[2:38]

3. III. 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第三首:很有节奏感的快板
[1:14]


Porgy and Bess (Gershwin-Heyward-Gershwin)
《波吉与贝丝》选曲(格什文)
4. Summertime
夏日时光
[1:42]

5. A Woman Is A Sometime Thing
女人是靠不住的
[1:40]

6. My Man’s Gone Now
我的男人离我而去
[3:47]

7. It Ain’t Necessarily So
本来不必这样
[2:22]

8. Bess, You Is My Woman
贝丝,你是我的
[2:52]

9. Tempo di Blues
布鲁斯速度
[2:46]

10. Garden Scene (from Much Ado About Nothing Op.11) (Korngold)

花园场景(选自《无事生非》)(科恩戈尔德)
[3:08]

11. Oriental Sketch, Op.2 No.2 (Rachmaninoff)

东方素描
作品2号之2(拉赫玛尼诺夫)
[1:30]

12. Daisies, Op.38, No.3 (Rachmaninoff)

雏菊
作品38号之3(拉赫玛尼诺夫)
[1:48]

13. March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Prokofiev)

进行曲(选自《三桔爱》)(普罗科菲耶夫)
[1:28]

14. Ave Maria, D.839 (Schubert)
圣母颂D.839(舒伯特)
[5:29]

15. Sabre Dance (from Gayne) (Khachaturian)

马刀舞曲(选自《加亚涅》)(哈恰图良)
[2:16]

16. Alt Wien (Triakontameron No.11) (Godowsky)

维也纳气质(选自《30首钢琴曲》作品11号)(戈多夫斯基)
[2:31]

17. On Wings of Song, Op.34, No.2 (Mendelssohn)

乘着歌声的翅膀
作品34号之2(门德尔松)
[3:38]

18. Hora Staccato (Dinicu-Heifetz)
霍拉舞曲(迪尼库-海菲茨)
[2:07]

19. La plus que Lente (Debussy)
极慢的慢板(德彪西)
[4:30]

20. Valse blnette (Air de ballet No.2) (Drigo)

芭蕾圆舞曲(芭蕾咏叹调第二首)(德里戈)
[1:47]

21. Presto in B-Flat (Poulenc)
B大调急板(普朗克)
[1:41]

22. Estrellita (Ponce)
艾丝特拉达(庞塞)
[2:59]

23. Aapateado, Op.23-2 (Danza Espanola, No.6) (Sarasate)

木屐舞曲
作品23号之2(西班亚舞曲第6号)(萨拉萨蒂)
[3:15]

24. Vocalise, Op.34, No.14 (Rachmaninoff)

练声曲
作品34号之14(拉赫玛尼诺夫)
[3:56]

25. Banjo and Fiddle (Kroll)
班卓琴与小提琴(科洛尔)
[2:35]

26. Hebrew Melody, Op.33 (J. Achron)
希伯莱旋律
作品33号(阿赫农)[5:06]
27. Scherzo Tarantelle, Op.16 (Wieniawski)

谐谑曲与塔兰泰拉
作品16号(维尼亚夫斯基)
[4:08]

[76:15]
小提琴:亚莎·海菲茨
钢琴:布鲁克斯·史密斯/埃玛努埃尔·拜耶
TOP
3#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专辑演奏特点


虽然是小品,海菲茨的演奏却充满了活力,将每一首乐曲的基本元素放大,有时甚至夸张。但无论如何你不会感觉是在作秀,而是由海菲茨如行云流水般的辉煌技巧映衬出的一朵朵绽开的音乐花朵。听这些小品时,你能感觉得到海菲茨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而与他那冷竣威严的外表形成鲜明对照。
TOP
4#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专辑录音特点


此专辑收入27首小品,其录音时间是20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均为录音棚录制,有单声道也有立体声。然而无论是四十年代还是七十年代,亦或立体声还是单声道,日本RCA公司在采用了Digital K2技术重新制作时都进行了均衡调整,使所有乐曲听起来录音效果几无差别。由于是录音棚录制,音场深度稍感不够,小提琴声音靠前,显得比较突出,但是正可以藉此仔细聆听海菲茨演奏的全部细节。
TOP
5#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乐曲赏析

Preludes (Greshwin)
三首前奏曲(格什温)


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1.
第一首:很有节奏感的快板
Andante con moto e poco rubato
2.第二首:活泼自由的行板


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3.第三首:很有节奏感的快板

乔治·格什温(1898- 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1898926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贫苦的俄国移民家庭。他以音乐出版社的歌曲“宣传员”
的身分开始音乐生涯,
最终成为美国流行歌曲、音乐剧、钢琴和管弦乐作品最有天赋的作曲家之一。

格什温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常常喜欢把乐思记录在随手的笔记本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顺手拈来,而其中的大多数确实被他用在了歌曲中。还有一些是作曲家打算专门用于钢琴的,他称之为“钢琴小品曲”。这三首前奏曲正是这样的一类作品。1926 年,为了与女低音玛格丽特·达尔瓦雷兹一同巡回演出独唱音乐会,格什温写下了这三首前奏曲,124 日,作曲家本人在纽约罗斯福饭店的音乐会首演了这三首曲子。

这组钢琴《前奏曲》从原先格什温预计创作的24首,到公开演出时的6首,而出版时却仅剩下三首,而名称亦由《大熔炉》(The Melting Pot)改为目前的《钢琴前奏曲》。其中第一首为降B大调,2/4拍;第二首为升c小调,4/4拍;第三首为降e小调,2/4拍。第一和第三首前奏曲其强烈的切分节奏和脉动的活力是典型的美国风格。中间的一首缓慢的前奏曲具有优雅的和诗意的蓝调联想,展现出了作曲家最为敏感和沉思的一面。很多乐评家更是认为这三首简洁短小的钢琴前奏曲是格什温古典主义创作的顶峰。本张唱片的演奏是根据这三首钢琴前奏曲改编成的小提琴曲。
TOP
6#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Porgy and Bess (Gershwin)
《波吉与贝丝》选曲(格什温)
Summertime
4.夏日时光
1:42


A Woman Is A Sometime Thing

5.女人是靠不住的



My Man’s Gone Now

6.我的男人离我而去



It Ain’t Necessarily So

7.本来不必这样


Bess, You Is My Woman

8.贝丝,你是我的


Tempo di Blucs

9.布鲁斯速度
美国本土作曲家乔治·格什温音乐创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把美国通俗音乐与音乐厅和歌剧院中的所谓“严肃音乐”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所谓交响爵士乐的新典范。1924年的作品《蓝色狂想曲》就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创作《波吉和贝丝》的念头对格什温来说是由来已久的。1926年,当格什温读到了杜布斯·海沃德的小说《波吉与贝丝》后,立刻被这个结构简单但感情丰富的故事所打动。格什温立刻给海沃德写信,表达了想同他合作把它改编成一部“民间歌剧”的想法,但无奈格什温当时手头还有几部剧作没有完成,这部构想中的作品就被拖了下来。到了1934年,格什温终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该剧的创作了。艾拉·格什温(乔治·格什温的哥哥)创作剧诗,海沃德修改剧本,同时他自己还创作了两首歌曲的剧诗,就是《夏日时光》(Summertime)和《我的男人离我而去》(My Mans Gone Now)。他们的创作班子整个夏天几乎都在距离查尔斯顿十英里的富丽海滩度过,在那里,他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剧中生活在鲶鱼镇的居民的原型——美国南部的嘎勒黑人。歌剧全部的修改工作到1935年的7月才完成。当格什温把这部厚达700多页的作品捧在手里的时候,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表,他知道,他倾注心血最多的这部作品必将成为不朽之作。
《波吉与贝丝》剧中的歌曲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曲目,这些歌曲融入了剧中人的爱与恨、希望与失落的复杂感情,每一首都是感人肺腑之作——《夏日时光》(Summertime)、《我的男人离我而去》(My Man’s Gone Now)、《贝丝,你是我》 (BessYou Is My Woman Now)我爱你,波吉”(I Loves YouPorgy)等歌曲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凸现了格什温在处理感情题材时的细腻手法。接下来的剧中那两首歌曲可以说是格什温对于黑人同情心的集中体现,“I Got Plenty O’Nuttin”和《本来不必这样》(It Ain’t Necessarily So)都是直入观众心灵深处的出色之作。格什温在这部歌剧中巧妙地利用了和声作为有力的倾诉感情的工具,在它的修饰下,歌曲的旋律和脉络显得更为清晰和突出。剧中的《那儿有一艘即将开往美国的船》(There’s a Boat Dat’s Leavin’ Soon for New York)集中体现了这种技巧。在本剧的最高潮部分——“这是我们的归属”(That’s Where We Belong)中,格什温更是运用了以往所有作曲家都没有使用过的频繁的和声变换来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他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在《波吉与贝丝》中,节奏感强的节拍和极为到位的和声赋予了它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而这些又通过由格什温亲自完成的管弦乐编曲的配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格什温这最后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最高水准展示了他对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把握和领悟。他将两者有机地合而为一,既突出了剧中歌曲的流畅和流行性,又不失其高雅和严肃,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程度是极为难得的。
作为美国移民,海菲茨一向擅长演奏诸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在这些《波吉与贝丝》选曲的演奏上,他非常注意在演奏上对于人声的模仿,A弦和D弦空弦的使用使得小提琴音色更向人声靠拢。这也就使得他在演奏这些由声乐作品改编的作品时展示出别具一格的大师风采。
TOP
7#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Garden Scene(from Much Ado About Nothing
Op.11)(Korngold)

10.花园场景(选自《无事生非》)(科恩尔德

20岁的那一年,科恩戈尔德这个名字对于那些经常出入音乐会的维也纳人来说,早已经是如雷贯耳了。那一年他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事生非》创作了戏剧配乐。由于当年他是为室内乐队而写的配器版本,作曲家之后又为稍微大一点编制的管弦乐队改写了一版五个乐章的组曲。科恩格尔德的风格属于后浪漫主义,但是调性还是很明确的,在管弦乐作曲法方面,他有着独特的技法和神奇的想象力。

科恩戈尔德也是音乐史上最有名的神童之一,他的父亲在儿子的名字中加入了莫扎特的中间的名字——沃尔夫冈(Wolfgang)以示纪念。事实上,科恩戈尔德也并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协奏曲与很多一生只写了一部协奏曲的伟大作曲家相比,规模虽不算大,但却足以和那些伟大的协奏曲比肩,至今它也是小提琴家们非常喜爱的音乐会曲目。

小提琴大师海菲茨是科恩戈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因此他的演奏也可以说是科恩戈尔德作品最权威的典范。


Oriental Sketch,Op.2 No.2(Rachmaninoff)
11.东方素描,作品2号之二(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为大提琴写的作品都是小型作品,然而却有着巨大的数量。他为独奏乐器与钢琴而作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当属1901年创作的G小调奏鸣曲,这两首作品合称为他的作品第2号,这两首作品的题目分别是《前奏曲》和《东方素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早期的艺术成就和所受到的影响。在写下它们的时候拉赫玛尼诺夫还不满20岁,因此它们也可以看作是作曲家一份青春的印记。



Daisics,Op.38,No.3 (Rachmaninoff)

12雏菊,作品38号之三(拉赫玛尼诺夫)


1914年,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将自己的作品《6首为人声和钢琴而作的诗》中的一首《紫丁香》(作品21号之5)改写成了钢琴作品,1922年,他也计划把《雏菊》写成钢琴版本。原作的歌词出自伊戈尔·塞文亚宁之手,表达了对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与《紫丁香》的写作方式不同,作曲家在《雏菊》的写作上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来歌曲伴奏部分的效果,这样就使得钢琴织体有了更独立的发展。因此这个改编版可以看作是原作声乐曲以外的一首独立作品。



March(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Prokofiev)
13.进行曲(选自《三桔爱》)(普罗科菲耶夫)


《三桔爱》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四幕喜歌剧,根据意大利作家戈奇的童话剧而作,首演于 1921 年,歌剧讲述了王子带着三个桔子去沙漠,每只桔子中都有一位公主。后来其中的两位公主渴死,而第三位公主得以幸存,最终与王子结婚。

1921年这部歌剧首次上演的版本得到了相当令人沮丧的评论,公众的反映则更糟糕。普罗科菲耶夫只得找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1924年,他从歌剧《三桔爱》中精选出6个段落,改编成为六个乐章的音乐会组曲。《进行曲》就是其中的第三首,它是根据歌剧第二幕的间奏曲写成的。作曲家用怪诞的器乐演奏效果表现了英国神话中阿瑟王的妹妹所变成的女妖在地狱中玩纸牌游戏的场景。

这首《进行曲》被改编成很多种不同的演奏版本,它也是海菲茨最喜欢在独奏音乐会作为返场的曲目之一。




Ave Maria,D.839 (Schubert)

14.圣母颂,D.839(舒伯特)

这首歌的原始文本出现在沃尔特·斯科特爵士的第三卷长诗《湖中仙女》的结尾部分,歌词由亚当·斯托克译成德文。

作曲家舒伯特在18254月写下了为人声和钢琴而作的《艾伦斯的歌》之一和之二,而1826年出版的第三首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圣母颂”
的这一首是最成功也是流传最广的。18256月,也就是在这首歌曲首演的几个月后,在作曲家写给父母的信中就提到了这首歌,
他说在写这段旋律的时候他的心中充满坚定的宗教般的爱,这首歌就像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一样。

“圣母颂”旋律极其动人,宗教式的情感真挚而平和。钢琴伴奏部分模仿竖琴的拨奏,优雅而温柔,这也是舒伯特的同类歌曲中的典型风格。这首声乐作品也曾被改编成很多版本的器乐独奏以及合唱作品。





SabreDance (from Gayne)(Khachaturian)

15.马刀舞曲(选自《加雅涅》)(哈恰图良)

阿拉姆·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加雅涅》由基洛夫芭蕾舞团首演于二战中的1942129。尽管《加雅涅》中有《马刀舞曲》这样一首极其著名的管弦乐作品,然而近十多年来这部歌剧的完整录音已经很难再找到了。最初,这首作品是舞剧中第二幕异教徒的舞蹈,然而这个段落却因其无法抵挡的魅力超越了这部舞剧,喜欢它的人也远远超过了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范围。主题在大调与小调七音上做着如同的疯狂过山车俯冲一般的交替转换,因而形成的不谐和音调是《马刀舞曲》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本曲广受欢迎的独特吸引力。


Alt Wien(Triakontameron No.11)(Godowsky)

16.维也纳气质(选自《30首钢琴曲》作品11号)(戈多夫斯基)

作曲家戈多夫斯基一直对圆舞曲非常迷恋,四分之三拍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从1888年开始的早期作品几乎全部都是圆舞曲,而从1929年—1930年的晚期作品也都是这一体裁,其中还包括为左手钢琴而作的圆舞曲音诗。

在《维也纳气质》这首他最著名的作品中,充溢着怀旧的情绪,作品的标题是“往昔是眼泪和微笑中的回望”。《30首钢琴曲》作品11号在二战开始时由Schirmer出版社陆续出版。


On Wings of Song,Op.34,No.2(Mendelssohn)

17.乘着歌声的翅膀作品34号之二(门德尔松)


1834年,年轻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搬到了莱比锡居住,并成为了格万特豪森管弦乐团的总监,几个月后他完成了他的作品第36号的6首歌曲,
其中的第二首就是《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也是他笔下100多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它优美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无论是门德尔松为人声和钢琴而作的版本,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本还是海菲茨改编的小提琴版本都充分地展示了门德尔松的柔美优雅的气质和优越而幸福的心态。
TOP
8#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Hora Staccato (Dinicu-Heiferz)
18.霍拉舞曲(迪尼库,海菲茨)


格里高拉斯·迪尼库(Grigoras Dinicu18891949)是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布加勒斯特。19021906年在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从名师学习小提琴。曾先后在罗马尼亚文化部的管弦乐团、布加勒斯特爱乐乐团担任小提琴手。他的大部分作品借鉴了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明快、旋律连贯,具有较强的民间舞蹈特色。

霍拉舞曲是流行于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等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体裁,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类为悠长的歌调,犹如牧人的悲歌;另一类则为活泼的轮舞,常用2/4拍,且多用装饰音和颤音。迪尼库17岁写下的这首小品几乎是他唯一被人们记住的作品,曲名的原意是“顿弓的霍拉舞曲”,大约作于1906年。作品一问世就备受人们的欢迎,之后它也被改编为管弦乐队和小提琴、小号、长笛等乐器的独奏版本。

小提琴大师海菲茨的改编版充分地炫耀了他右手连顿弓的技巧,为这首本来就充满魔力的曲子更加令人晕眩。尽管后辈演奏家们同样可以胜任这样的右手连顿弓,然而却很少有人愿意再录制这首《霍拉舞曲》,因为它是属于海菲茨的。
  
  


La plus que Lente (Debussy)

19.极慢的慢板(德彪西)


德彪西
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德彪西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这首《极慢的慢板》在相当大众化的样式下隐藏着一颗敏感而精妙的内核。1910年,这首作品出版于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一卷之后。它也再次证明了德彪西曾经深受法国的咖啡馆、舞会和沙龙中的慢速度圆舞曲的影响。
在根据巴黎女作家Anais Nin著名的日记体小说《亨利与琼》改编同名电影中,这首作品还曾作为重要的配乐出现,营造出电影中30年代巴黎沙龙里虚幻迷离的气氛,为电影涂抹上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Valse blnette (Air de ballet No.2)(/Drigo)

20忧伤圆舞曲(芭蕾咏叹调第二首)(德里戈)

20世纪初正是炫技小品在音乐会中大行其道之时,凭借着对技巧超群的把握,海菲茨把炫技小品的演绎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在他充满魔力的演奏面前,人们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位小提琴大师在音乐改编上的辉煌的技术、创造力和灵活性。德里戈的《忧伤圆舞曲》在音乐本身上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而海菲茨的改编让这首作品成为了技巧眩目的杰作,大量的双音、八度和泛音等让小提琴家们也忘而生畏。这也许就是海菲茨改编的小品的魅力所在。



Presto in B-Flat (Poulenc)

21.降B大调急板(普朗克)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年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制药商家庭。自幼学习钢琴和作曲。1917年,他的《黑人狂想曲》使他在巴黎名声大振,成为新青年小组的成员,得到作曲家萨蒂和科托克的鼓励。1920年,音乐批评家亨利·科利特挑选了新青年小组的6位成员,把他们称为“六人团”,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一起举行音乐会,信念之一是“从巴黎民间音乐”即街头乐师、杂耍剧场、马戏团乐队那里汲取灵感。

普朗克的音乐兼收并蓄,但仍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主要还是自然音和旋律性,饰之以20世纪的不谐和性。他的声乐作品、宗教音乐、室内乐作品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B大调急板》小提琴曲改编自普朗克1918年所作的两支单簧管的奏鸣曲。这首普朗克早期的创作,无疑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特别影响,正如普朗克自己曾承认的那样:“毫无疑问是德彪西把我领入音乐之门,而斯特拉文斯基则是我的楷模。”这首奏鸣曲的创作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技法相近,为了超越调性音乐的界限,普朗克同时运用了两个不同的调。

Estrellita(Ponce)
22.艾丝特拉达(庞塞)


有时候一首被广为传唱、妇孺皆知的歌曲会渐渐被人们当作了民歌,而它真正的作者都被淹没在了作品的盛名之下。这首《艾丝特拉达》就是伟大的墨西哥作曲家曼纽尔·庞塞笔下的杰作,这首1914年印制出版的作品甚至从它刚一出现起就成为了20世纪前半叶拉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首歌曲很快就被人们当作了一首传统民歌,但是它的确是作曲家庞塞的原创之作。

艾丝特拉达(Estrellita)是西班牙语“小星星”的意思,它原本是为人声和钢琴而作的,但是很快它就被人们改编成了各种为独奏乐器和钢琴以及人声和管弦乐队的版本。由于小提琴大师海菲茨的演奏,艾丝特拉达》成为了一首熠熠生辉的著名的返场曲目。海菲茨的改编让小提琴声部超越了原作中声乐部分的表现,可以说,他的版本使得庞塞的原作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而作曲家庞塞后来也把这首小曲,放在自己为小提琴大师谢林而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最主要的乐章里。



Aapateado,Op.23-2(Danza Espanola,No.6)(Sarasate)

23.木屐舞曲
作品23号之二(西班牙舞曲第6号)(萨拉萨蒂)

萨拉萨蒂(l844-1908)是著名的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310生于班普罗纳。自幼学小提琴,10岁时就以精湛的演出赢得了西班牙伊莎贝拉皇后赠送的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名琴,马德里皇室并承担了他日后所有的深造费用。1856年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只用了九个月学完了所有的课程。此后又留在该院9年,研习理论、作曲、和声等相关艺术课程。

萨拉萨蒂手指不如一般人想象中的修长,手掌也不够宽大,但他精巧灵活的技法和对音乐的敏锐触觉,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他的小提琴演奏代表着新一代小提琴技术的突破,灵活的技术,流畅的琴声,加上机器般无误的音准,以及动人饱满、甜美纯净的音色,超越了小提琴弓法和指法的技术局限。许多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都曾专为他写过作品,比如拉罗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此外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也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提琴独奏作品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而他的卓越成就,也使他得到了“20世纪的帕格尼尼”、“西班牙民族荣耀之瑰宝”的美誉。他还是第一个将演奏灌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

萨拉萨蒂为小提琴与钢琴写了整整四卷西班牙舞曲。尽管作曲家对于创作有深刻含义的大型作品并没有太大兴趣,但是他对作品的结构把握和小品的写作技艺却是令人惊叹的。它的第二卷西班牙舞曲即作品第23号就为他的精巧而超群的技艺提供了最好的证据。作品第23号由两首作品组成——一首忧郁的《普拉耶拉舞曲》和一首狂热的情感丰富的《木屐舞曲》。这首《木屐舞曲》中传统的西班牙民间舞曲节奏使整首作品充满动感的能量。泛音和弦、狂野的连续上弓断奏使得这首作品成为了小提琴家们充分展示技术的上选之作。

TOP
9#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Vocalise, Op.34, No.14 (Rachmaninoff)
24.练声曲
作品34号之十四(拉赫玛尼诺夫)

练声曲原指专供练习歌唱的歌曲,一般无歌词,而只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来演唱,音域较为宽广,旋律变化也较为复杂。后来也指以相同形式写成的艺术歌曲。

才华横溢的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在钢琴演奏、作曲和指挥的领域里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在1912年写下了这首练声曲(作34号之14),3年之后又进行了修订。原作为独唱曲,是这一年作曲家的《浪漫曲十四首》中的最后一首,并题献给前苏联女歌唱家涅日达诺娃。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笔下众多的以静谧飘渺见长的声乐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它优美热情又充满浪漫气息的旋律点燃了很多独奏家和作曲家的灵感,它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版本室内乐以及合唱的版本,其中钢琴、小提琴(奥伊斯特拉赫版)、大提琴(尼娜·科托娃与布朗杜科夫版)、单簧管(埃玛·约翰森版)、大管(丹尼奥·史密斯版)、萨克斯版(布兰福德·马萨利斯)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改编。这些各种不同的版本长度从7分钟到9分钟不等,而其中最优秀的器乐版本应算是小提琴与钢琴以及大提琴与钢琴。乐曲采用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主题旋律委婉舒缓,温和略带愁绪,具有浓郁的俄罗斯色彩,第二部分情绪起伏较大,奏出了叹息般的抒情旋律。结尾时,伴奏声部再现开头的主题,最后在高声区连绵不断的长音中徐徐告终。

Banjo and Fiddle(Kroll)
25.班卓琴与小提琴(科洛尔)

《班卓琴与小提琴》是美国小提琴家、教育家和室内乐演奏家威廉姆·科洛尔(1901-1980)最有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美国乡村小提琴演奏方式的影响,而两位小提琴巨匠克莱斯勒和海菲茨经常在独奏音乐会上的
演奏更使它成为流传很广的小品。
这首以炫技性而闻名的乐曲,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和对音乐本身的领悟能力,它的旋律时而快速而密集,时而舒展而悠长。在独奏音乐会上,让观众们听过了很多首重量级的曲目之后,海菲茨经常把这首风格独特的小曲作为返场之一,就如同大餐之后的一支棒棒糖,让音乐会在极其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HebrewMelody,Op.33(J.Achron)

26.《希伯莱旋律》(作品33号)(阿赫隆)
约瑟夫·阿赫隆(1886-1943)俄国著名小提琴家,他与海菲茨同是俄罗斯学派著名教育家奥尔教授的学生。这首《希伯莱旋律》(作品33号)阿赫隆所作的几首小品中的精华,也是海菲茨最喜欢在返场中演奏的曲目之一。

1912年,在圣彼得堡的沙皇舞会上这首以几首犹太音乐主题组成的作品首次被演奏,之后它也成为了作曲家流传最广的作品。据说当年阿赫隆第一次见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所罗门·洛索夫斯基。这位作曲家也是“犹太民间音乐协会”的主席,这次会面点燃起阿赫隆的灵感之源,之后他在半小时的时间里就写下了这首《希伯莱旋律》。

曲子的一部分旋律源自哈西德教派的传统,营造出一种阴郁、低沉的氛围。在低音乐器的引子之后,独奏小提琴在弦乐队的伴奏下开始了一段温和的主题。乐曲开始转入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充满无尽回忆的乡愁,反复的音调如同阵阵叹息,含蓄而优美。

Scherzo Tarantelle,Op.16(Wieniawski)
27.《谐谑曲与塔兰泰拉》(作品16号)(维尼亚夫斯基)
谐谑曲又称诙谐曲,是一种节奏明快,情绪热烈的三拍子舞曲,一段都采用复三段体的曲式,在前后的急速快板之间,总会出现一段优美动听、优美如歌的旋律。谐谑曲在17世纪早期多半用于声乐曲和钢琴曲,后逐渐成为管弦乐作品和交响曲中代替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贝多芬是谐谑曲运用到乐队演奏的创始者。之后,一些作曲家运用谐谑曲这一体裁写出了不少供各种器乐演奏的作品而广受欢迎。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18351880)是出生在波兰的小提琴家、作曲家。这首《谐谑曲与塔兰泰拉》(作品16号)出版于1856年,此时年仅21岁的维尼亚夫斯基已经是一位写出过很多首著名的小提琴小品的作曲家了,同时他也是继帕格尼尼之后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之一。他笔下旋律优美、技巧华丽的作品充分地挖掘了小提琴的演奏效果,因此这首《谐谑曲与塔兰泰拉》采用了谐谑曲的体裁和意大利民间舞曲塔兰泰拉的素材,有着激动人心的演奏效果,一直是音乐会和重大赛事上的热门曲目,而很多学生也将此曲的练习当作攀越炫技高峰的必经之路。

小提琴家需要闯过开头艰难的急板段落,那是一段富有挑战性的火热的流动的八分音符乐段,紧接着乐曲转入大调,小提琴开始了一段非常华丽而宽广的旋律,独奏小提琴那段华丽的琶音,无论从技巧的发挥上、色彩的表现上和音响的效果上,都是以往的作品中难以找寻的。很快钢琴开始重复同样的主题,两件乐器逐渐在优美如歌的音乐中聚合在一起。最终,乐曲转入G大调,在急板快速的钢琴与小提琴合奏中结束。
TOP
10#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音乐体裁介绍:

返场曲

返场曲原文为ENCORE,其定义范围并不是很确切,通常是作为音乐会结尾时临时加演的曲目,一般说来都是短小的作品,没有大的展开部,而却以简单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风格个性独特为其特点。小提琴家们在举行传统的独奏音乐会或在世界进行巡演,一般都以演奏标准的协奏曲或奏鸣曲为主要内容,而听一晚上这些有着庞大的结构和构思,三个或四个乐章的大曲子难免有时会让人觉得疲惫,在最后应观众要求再加演若干短小精悍的乐曲,则是很讨好观众的。因此大演奏家们在最后经常演奏一些小品,这也成为一种惯例。这些小品的选择范围也很广,有许多大作曲家都写有这类作品,克莱斯勒可被称为“小品之王”,他作有二百多首小品,其中许多都是倍受欢迎的。其他还有萨拉萨蒂、圣-桑、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许多作品也都属此种体裁的精品;巴赫无伴奏组曲的许多段落也是经常被选为演奏的作品。
TOP
11#

回复: ENCORE!ENCORE!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绝技安可曲(返场曲)27首

演奏家简介

小提琴家中的大师——亚沙·海菲茨

说到独奏家辈出的20世纪古典乐坛,亚沙·海菲茨也许是我们最先想到的名字之一。同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海菲茨也是一位出生在俄国的犹太人。1901年2月2 日,他出生在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父亲曾在当地的歌剧院中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从一生下来就伴着小提琴声长大的海菲茨3岁时对音乐已经有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然而这种教学关系仅仅维持了两年左右,父亲便无法再教下去,琴技进展神速的海菲茨使父亲惊讶地意识到这个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天赋是非同寻常的。于是,5岁的海菲茨被送进了维尔纽斯音乐学院,拜在当地著名的小提琴教授埃利阿斯·马尔的门下。7岁时,在一次观众达上千人的音乐会上他极为精彩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次令人震惊的演奏,成为海菲茨幼年成名的重要标志,从此“小提琴神童”的帽子便顺理成章地戴在了他的头上。

海菲茨一生的传奇就这样开始了。8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教授奥尔;9岁演奏帕格尼尼;12岁已名扬世界。1917年10月27日,海菲茨应邀赴美国巡回演出,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上聚集了音乐界的许多名人,大家都想亲自证实一下传闻中的故事是否真实。音乐会后音乐评论家们迈着激动的步子冲出音乐厅,向世人宣布:新一代的小提琴标准诞生了!可以说从那时起到至1987的70年里,海菲茨成为了小提琴界的霸主(除克莱斯勒外),至今仍然无人能与之匹敌。

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的两周后,海菲茨走进胜利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录音生涯。

20世纪初正是炫技小品在音乐会中大行其道之时,凭借着对技巧超人一等的把握,海菲茨把炫技小品的演绎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多技巧超难、音乐性极其丰富的曲目,诸如西贝柳斯、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等协奏曲,或者是一些炫技小品,诸如《霍拉舞曲》、《精灵之舞》以及很多圣-桑、拉威尔的小品,海菲茨都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录音,以至于让后世的小提琴家们不愿再录这些曲目以免与他相比。小提琴、中提琴家祖克曼说:“我不灌录《苏格兰幻想曲》,因为它和拉威尔的《茨冈》等等都是属于海菲茨的。”

作为古往今来基本功最扎实、最全面的演奏大师,海菲茨无论是现场演奏还是录制唱片都是几乎从来不出任何差错的“超人”。人们在欣赏海菲茨的演奏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小提琴已不是一件额外的乐器而已经成了他的身体的一个部位,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任何困难的技巧对他来说都如同支配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得心应手。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技术的禁锢,而真正能够在自由王国中尽情驰骋的勇士。然而这样一个具有举世无双的技巧的大师,却从来不炫耀技巧,甚至不灌录纯粹强调技术、而音乐性较差的曲目例如《莫斯科的回忆》等等。
海菲茨是一位有着高度修养和掌握着全面演奏风格的艺术家,他一生演奏了几乎所有的古今小提琴作品,能够随时随地背奏出数十部协奏曲以及其它形式的小品。对于20世纪的现代作品,他也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为此,英国作曲家沃尔顿也把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了海菲茨。

想要成为一个知名的小提琴家,虽然很难,但却并不是一件办不到的事情,然而要想成为人人将其树为楷模的“小提琴家中的大师”,在20世纪中恐怕也只有海菲茨一人能够名副其实了。

1971年.海菲茨在法国举行了“70寿辰电视纪念音乐会”,演奏了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和巴赫的《恰空舞曲》等长达一个小时的曲目。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海菲茨的正式演出,第二年海菲茨正式宣告退休了。1987年,海菲茨以86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小提琴家帕尔曼说:“海菲茨的逝世象征着小提琴演奏艺术中一个时代的结束,这种巨大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