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复制链接]

查看: 2580|回复: 7
1#
朱践耳
      大家知道,音乐是听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来的形象呢?在音乐美学上有些长期
争论不休的问题,譬如音乐能不能表达什么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
派说:“音乐是什么都可以表达的。”另一派说:“音乐就是音乐,除了音乐之外,什么也
没有表达,也不能表达。”我认为:音乐的特长是抒发感情,在感情这方面是可以表达的,
而且可以表达得很细致,但是感情以外的东西,要音乐表达就比较困难一些。

    又如另一个争论的问题,就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能不能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莫扎特曾说
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这句话说明了他写成音
乐的正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我们平时看电影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两个人对望着一句
话也没有。其实呢,心里有很多话要讲,就是觉得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还不如用眼睛来
相互传达他们的感情更妙更好,这叫做“心照不宣”。音乐也有这个特点。音乐家跟听众交
流感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文学可以通过文字表达明确的意念,绘画戏剧都有鲜明的视
觉形象,而音乐呢?这些都没有。所以严格地说,“音乐形象”这个说法是不太科学的,不
如说“音乐的性格、情绪”还比较恰当一点。

    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
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
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
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
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你怎么
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
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

    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
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
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
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
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
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
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
,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同志呢,也
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
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
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
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
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
”,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
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
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
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
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

    “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
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
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
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
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
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
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
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
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
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
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
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
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
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
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
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
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
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
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
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
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
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
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蛾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
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
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
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
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
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
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
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
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
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
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
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
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我们
越是善于想像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总之一句话,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交响乐只
要多听,大胆发挥你的想像,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我是这样理解音乐形象的:
    1音乐没有具体形象,即使标题所示《如大海、月光、公主等》也只是联想。但有抽象形象《如热情的、幻想的优雅等》。或者说有特定性质,是人类可以明确感觉的。
  2越具体的音乐离音乐特性越远,也越浅显,因为音乐不是反映具体事物的。反而如巴哈的大无之类无标题音乐则完全是音乐本身之美,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但你必须感觉到好听,听的进去。这个好听就是巴哈大无的音乐形象《这个词如朱践耳所说不准确》。马太受难曲则是另一个好听。这二个好听完全不同,就是完全不同的二个音乐形象。
    3、在我看来音乐的美确实耒目本身,一个动机怎么发展怎么组合。就如书法这一撇怎么斜,那一竖写多长多粗一样,不可多一分亦不可少一分。就是每首乐曲自有的特殊性。你把握住这个特殊性就抓到了这首乐曲的形象。
     本人在音乐理论上是信奉德国汉斯立克理论的-即音乐就是音乐本身而不是什么其它。至于你觉的贝多芬的月光是在描写月光那也没错,那是你的联想或者说是通感。但贝多芬的月光是左手-分解三和弦,右手-一个后附点………如果让我联想,不象月光,而是一个人在静思,时而有些思绪高涨,时而又低回,平静的思。怎么联想都可以。都不是这首曲的特定形象。这首曲的特定形象用音乐术语最无歧义。又如命运,全曲是那最著名动机发展开的。那动机是命运的敲门声?还是三个短音接一个长音。显然后一说法最正确。三短一长很有力量,很个性,简洁到不能再简洁。这就是贝五的音乐形象《在这里形象一词确实别扭,约定俗成的用法》
     同好商磋,思考有益耳
在G弦上……
TOP
3#

回复: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6-17 23:05:00 发表
我是这样理解音乐形象的:
    1音乐没有具体形象,即使标题所示《如大海、月光、公主等》也只是联想。但有抽象形象《如热情的、幻想的优雅等》。或者说有特定性质,是人类可以明确感觉的。
  2越具体的音乐离音乐......

说得非常好,很有深度。
声音本身就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所以音乐肯定不具象,即使再鲜明的声音也仅仅促进联想,比如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动用了出租车喇叭,应该非常具象了,但还是联想,如果对一个从来没有听过出租车喇叭的人来说,他或许会以为是牛叫也不可知。
老兄的听乐方式还是和朱践耳大师的提倡很接近的,人间正道。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偏重喜欢分析音乐的曲式,动机的发展,主题的展现和对比,就像你说的无歧义的音乐术语,却太过于理性反倒失去不少情感的共鸣和创意的联想,少了不少乐趣。
TOP
4#

回复: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条顿同好:你这样听乐正是真正去探究音乐的。也是我曾做过的《老师拿总谱一行行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说》。但这是手段而非目的。音乐最终是要付之于感官的《由耳、脑至整个人》。你只要加点联想、想象即可《同比象征通感》。
      你这样谈音乐,恐怕无几人和你交流。说不淮还的挨砖。
在G弦上……
TOP
5#

回复: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放马行空
TOP
6#

回复: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6-18 18:34:00 发表
条顿同好:你这样听乐正是真正去探究音乐的。也是我曾做过的《老师拿总谱一行行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说》。但这是手段而非目的。音乐最终是要付之于感官的《由耳、脑至整个人》。你只要加点联想、想象即可《同比象征通......

付之感官确实非常的准确,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想象力的文章,特别是分析欣赏音乐时对想象力的具体方面比如理智\情感\直觉等在欣赏中的不同表达,作曲家大多表现出对情感的极端重视,认为是理解的第一位,可见,以曲式动机等音乐语汇作为分析确实不应该是首重,只能说是职业因素使然导致如此.
TOP
7#

回复: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条顿兄是搞什么工作,是作曲的吗?本人也曾想过,但放弃了。搞音乐太需天份了。百分之九十九是天分,剩下那一也比别的行业苦多多。后放弃音乐搞文学,才五年就出了成绩。当然只是本省的小小成绩。但实惠呀。现还给某音响写乐评。但乐是最爱。如不计功利,写曲的人很神经的。太苦啦,真是吃草流奶。这方面,本人也体会多多,可交流。
在G弦上……
TOP
8#

回复: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交响音乐的形象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6-17 23:05:00 发表
我是这样理解音乐形象的:
    1音乐没有具体形象,即使标题所示《如大海、月光、公主等》也只是联想。但有抽象形象《如热情的、幻想的优雅等》。或者说有特定性质,是人类可以明确感觉的。
  2越具体的音乐离音乐......


是的,纯音乐是不能被形象化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