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在保98新行货NAD C352--已售封贴,感谢关注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3403|回复: 12
11#

回复:出在保98新行货NAD C352-新增细节图

不客气,我发一篇352的评测文章你就清楚一点了,呵呵

NAD的历史介绍
NAD

NAD组建于1972年的英国,Jiri Janda是创始人之一,不过,Jiri Janda是捷克人。NAD历经几番变迁,包括丹麦音响投资传奇式人物Peter Lyngdorf接手,把NAD收归AudioNord国际旗下,后又转手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灵镇(Pickering)的Lenbrook集团。在30多年的时间里面,随着主帅的变换,NAD的主销市场也发生有着一些变化,先是英国,后发展到欧洲大陆中、南部,随后强势冲击北欧,同时在北美营造了相当稳固的市场。此后,NAD跟随Lenbrook 集团,主销北美;同时,AudioNord国际保留着北欧区域的销售权,形成两大集团“共同”运作的形势。

NAD的制造工厂,随着其主帅和主销市场的变迁也有着一个变化过程。先是在英国设厂,后来为应对北欧市场而在丹麦也设了工厂,1999年5月并入加拿大Lenbrook集团后,也在北美开设了制造厂。在30多年时间里面,NAD不管发烧追捧拥趸,不同的发烧用家拥有了分别来自于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的NAD产品,所以,坊间对NAD的印象常常众口不一,有说NAD是英国品牌,也有说是丹麦品牌,自然也少不了说它是加拿大品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NAD的铭牌上“Made in ×××”有着多个版本,UK、Denmark、Canada是最常见到的产地。

1979年、1991年及1999年,是NAD发生重要变迁的三个年份。

“丑小鸭”实际是“白天鹅”

1979年,NAD推出了3020合并式功率放大器,由一间不太知名的制造厂一跃成名。参与3020设计的其中之一就是始创人Jiri Janda,这也算是给予Jiri Janda默默“耕耘”7年时间的最好回报。在始创的1972年到1979年这7年时间里面,由于Jiri Janda一直刻意坚持双声道、小功率、真实还原、低价、简洁外观的理念,所以遭遇到不少技术瓶颈,也因此在这7年时间里面,没有太多惹人注意的作品,即使是3020的推出,起初也不太为人所注意。

3020在1979年推出时定价为80英镑—―按当时汇率折算,也就是1200元人民币左右。就外观和功率指标来讲,NAD 3020实在无法让人在第一时间里对它产生兴趣,它由当时“一间不知名的小公司”出品,外观简陋不堪,每声道仅能输出28W……然而,后来人们才逐步发现,在这台平价“简陋”的放大器身上,有许多优点是其他更高价位的产品所做不到的,例如用它推动灵敏度低的Hi –End音箱或与极其昂贵的转盘搭配,仍然有潜力还原出美妙的音乐等等。比起不少著名的大公司那些输出功率达到上百瓦的产品,3020甚至做得更加好!NAD3020那种略暗调、温暖的声音是再现现场音乐的典范,这一大优点压过了它音像略嫌模糊、凝聚力略欠的缺点,它再现出的音场始终比同类产品要胜出一筹。由此也使音响设计师们终于认识到一个问题:加大输出功率有可能影响音质。由此也引发了其他的放大器生产厂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设计思路。直到今天,3020仍然在各种对比测试中占据重要位置,可谓“独步天下”。

此外,早在1978年,也就是3020推出前一年,加拿大Lenbrook集团就已经成为了NAD的北美独家分销商,所以NAD与Lenbrook集团实际上早就有着丝丝关系。

可惜,自3020之后,NAD更加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甚至陷入了故步自封的境地,没能造出更多的惊世作品,并陷入了经济困境。

音响大亨恨铁不成钢

1991年NAD首次转手,丹麦音响大亨Peter Lyngdorf接手,NAD成为AudioNord国际旗下品牌。Peter Lyngdorf原本想借助NAD品牌实现他“数字音响”的目标,不过,这个设想遭遇到NAD坚持传统模拟音响思路的原班人马的强烈抵触,使得Peter Lyngdorf无法往NAD灌输入新的理念,NAD继续停滞不前。在这一段时间里面,Peter Lyngdorf与天才电子专家Lars Risbo研究成功了独门的数字放大技术“Equibit DSP”,可惜NAD无法接受这种先进的技术。1998年,Peter Lyngdorf另辟蹊径,组建TacT Audio,在TacT Audio身上实现他的理想。

Peter Lyngdorf这位天才,对于NAD贡献不少,也曾经为NAD大力造势,使得当时的NAD虽然没出多少中坚作品,但也一直维持着一定的知名度,甚至于当时的人们提起Peter Lyngdorf,就想到NAD。1998年,在他组建TacT之前,已经研发成功了“数字功放”,因此,“第一台数字功放诞生于NAD”的说法,基本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是,Peter Lyngdorf的数字功放技术无法在NAD的群体中得到认同和推广,于是Peter Lyngdorf着手组建TacT。所以,1998年,Peter Lyngdorf实际上手有NAD和TacT两家公司,不过他已经很少投入到NAD里面去了。这个时候,TacT刚刚出生不久、尚未有知名度,Peter Lyngdorf在TacT运作的“数字功放”,当时被人们认为是NAD的作品,令Peter Lyngdorf颇为尴尬。最后,Peter Lyngdorf不得不亲自澄清:NAD与TacT是彼此独立的,彼此没有关系……自此,Peter Lyngdorf和NAD的距离开始越来越远了。

拨开云雾见青天

  1999年,始创人Jiri Janda去世,Peter Lyngdorf就将NAD转卖给一直与NAD不离不弃的Lenbrook集团(B&O、Marantz、KEF也是Lenbrook 集团旗下的品牌),但AudioNord国际依然保留着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的市场销售商标权。

公司易主后,NAD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影音设备和北美市场上。全新的领导层终于让NAD摆脱了“只播放唱片或CD、只需要左右两声道的简单立体声”的束缚,NAD实现了从纯模拟双声道到数字多声道的转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如今的NAD产品,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都是一台微型电脑,它们可以利用芯片组和软件平台在各种环绕模式下制造出7声道的音响效果。虽然这些系统非常复杂,但是,NAD的产品研发、投产周期通常只需要12个月,算是比较短的周期。“时不我待”,NAD走过几十年的浮沉岁月,现在是急于追赶的时期,时间就是生命。“接手NAD之后,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重新设计,耗资达数百万美元,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现任NAD董事长布朗(Robert Brown)说。

在Lenbrook集团旗下,NAD终于脱胎换骨,终于能摒弃了过往一味坚持的简单双声道的理念,用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开发生产出包括音源(收音机、碟机)、双声道HIFI放大器、多声道AV放大器、解码器、家庭影院中心系统及套装等全系列家庭娱乐影音产品。短短6年时间,制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多款产品获得各类大奖,包括尤其是T系列的T973、T773、T762、T752、T742、T521、T512、T571、T163,还有C系列的C352等,都是为消费者瞩目的产品。

然而,NAD全线产品,有两个特点一直没有改变:第一,外观几乎都是灰黑色的;第二,对双声道情有独钟。

改革后的NAD效益也是旺盛,在2004年的一个财年里,拥有45名员工的NAD公司创下了3000万美元的销售额,是其发展历程中的最好、振奋人心的业绩。这些销售额中有一半来自AV放大器和DVD播放机等音频视频产品。目前,NAD已经有13种影音器材在各个区域的市场上销售。

NAD的关键技术

NAD的技术,其中一个特出的地方是其PowerDrive电源供给配合功率推动方案,是专门面向控制低阻抗喇叭单元的技术,该技术甚至对阻抗低至2Ω的扬声器单元,仍能操控自如。这一技术,与比较常见的“大电流、大功率、大动态”技术走着完全不同的路线。这也是从NAD早期承继过来的再加以改良的技术—―用小的能量驾御喇叭单元,同样能够实现还原高保真音响效果。已经申请了专利的PowerDrive技术,当时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相关技术部门测定,在4Ω、8Ω阻抗状态下,可以实现特别是在1KHz频率附近的“零失真”,实在令人激动。

PowerDrive技术同时体现在“气囊功率技术”上,或者说是“动态功率” —―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能够因应音源信号状态而变化,特别是在大动态信号来临时,其输出功率能够倍增,补偿信号链中动态失真的损失,因而能够更容易获得澎湃震撼的大动态效果。

近年部分奖项情况

2005年T773七声道AV放大器入选中国《家庭影院技术》杂志社试听室参考AV放大器;

2004年C521BEE CD 播放机获中国《家庭影院技术》杂志社年度推荐产品;

2004年C352 双声道立体声放大器获《WHAT HI-FI 》年度产品大奖并被授予五星级荣誉;

2004年C352 双声道立体声放大器获《HI-FI Choice》杂志银奖;

2004年T163收音AV前级放大器获美国CES大展优秀产品奖;

2003年T752获新西兰《FFWD》杂志最佳购买奖并被授予五星级荣誉;

2003年T742获美国《WHAT HOME CINEMA》杂志“编辑人的选择”奖;

2003年T521 DVD 播放机获英国《WHAT HOME CINEMA》杂志“编辑人的选择”奖;

2003年C521BEE CD播放机获英国《WHAT HI-FI 》“最佳购买奖”;

2003年T762获《THE PERFECT VISION》“最佳编辑购买”奖;

2003年C740获audioREVIEW .COM 选择大奖;

2002年C521i DVD 播放机获英国《WHAT HI-FI 》“最佳购买奖”;

2002年C541i获《DIAPASON》“2002年的谐音”奖;

2002年C320BEE获英国《WHAT HI-FI 》年度产品大奖;

2002年C541 CD播放机获《WHAT HI-FI 》年度产品大奖;

  
我玩NAD C352 (原载<<高保真音响>>,作者:潘志强)
NAD C352借回来试听已有两个多月了,可我却一直没有下笔去写它。这并非C352不好,相反,它带给我那种初玩Hi Fi时的乐趣是许多贵价器材都取代不了的。音响器材和摄影器材一样都是令人着迷的,同样,它们中间令人欣喜的并不一定要花大价钱;对我而言,如果素质很好,性价比也高:这样的东西才会更有长久的快乐。
NAD C352显然属于这样的产品。近年来音响器材价格越来越贵,尤其是欧元区的器材,受货币升值因素而普遍上涨;因此,看到仅售几千元的C352,心里油然有一种感动。做器材和做人一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贵价器材是好,但如果缺少NAD之类的品牌,许多手头拮据的爱乐者只能在Hi-Fi殿堂外张望。
NAD C352就是这么一台能够带领爱乐人士步 入Hi-Fi之门的家用高素质合并式放大器。
和所有的NAD器材一样,c252的外十分朴素,中规中矩,并不张扬。在c352的前面板上,功能键主要分为三个区:信源选择、高低音调节和音量控制掣。另外,它还带有耳机插空,可直接使用耳机作监听。
C352的输出功率为80W x2,总谐波头真为0.02%,接8&音箱时的阻尼系数大于150,这些技术指标对于一台普通民用的放人器来说是不错的。对于熟悉NAD的朋友来说,一定知道NAD的两个著名的独门秘技:“柔性剪峰”和“气囊功率”,在C352上我们也发现了。
“柔性剪峰”(soft Glipping)是一个相当有用的功能,您可以选择开启或关闭此功能。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功放音量开得比较大,或音乐电平起伏较大,功放的输出超过其额定功率,会产生削波失真,声音变紧、生硬,火真。而NAD的Soft Clipping电路正是通过适当减小输出功率等办法来保持波形的完整,减小失真。如果只以适中功率使用NAD功放,则可关闭此功;反之也可以开启,既可保护音箱,又可保护自己的耳朵。
“气囊功率”(Power Drive)也是NAD的特色线路,这是NAD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著名的Power Enovelop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它能在瞬间高输出的情况下提供更强大的电源供给.使功放的大功率输出更稳定,驱动力更强,低频更出色。
Power Drive电路与Powcr Envelope电路相比,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整体失真更小。
值得一提的是NAD C352上还有高低音增益、音调直通开关及左右声道平衡控制。左右声道平衡控制许多机器都有,这也是一个很实用的功能,连Mark levinson 383这样的顶级合并机都有,这里就不多说了。C352的高低音增益只对极高频或极低频有用,具体起作刚'频率都不是在人耳最敏感的范围,从这一点看,NAD还是比较注重原音的真实再现,对重要的频率还是不能随意修改的。这两个调节钮在某些环境和系统上还是相当有用的。放在高、低音旋钮的中间,就是不作调整,或者,您可以用直通钮把它们完全甩掉。
C352的前后级也是可以分开使用的,在功放背扳上我们可见到前后级输出是用金属棒什短路连接-- 呵呵,在家也可以推知,这是一个“升级”的必经关口。
C352的内部用料一般,远不如某些国产功放那么“豪华”。在听过C352的声音后,我更对NAD的设计师感到佩服。
NAD C352在《高保真音响》的编辑部,前后搭配过丹拿c2、用丹拿单元自制的“上炮”、ATC SCMl2、三角、救特声Performance 6、汇点Nemaha 2.1等音箱。下面说一下我对c352的几点感受:
驱动力出色
我在2005年1期的本刊中已介绍过NAD C352在大房间驱动丹拿“听众52'’音箱的出色效果。“听众52”和“听众52 SE'’是性价比很高的书架音箱,效果超越许多同价位的音箱,但灵敏度不算太高,对功放是有一定要求的。C352推动它,并没有吃力的感觉。
本刊的丹拿信心2监听箱素质很高,被不少同行(如香港《音响技术》、日本[Stereo Sound}等)都购置作为参考监听音箱,一来因为C2技术领先表现出色,二来它更符合一般家庭使用的情况。不过,C2的高素质也需要用好的器来搭配,C2很容易把周边器材的缺点暴露出来,我喜欢这样的器材。
在用C352搭配丹拿C2等音箱时,我能感觉到这台不起眼的合并机有着优良的驱动力,就是放一般的大场面交响乐,C352也能够应付C2对功放的要求。我非常喜欢Pink Floyd(平克&#183;弗洛伊德)的Pulse(脉动)专辑,这是一张现场的摇滚音乐会录音,音乐令人热血沸腾,在重播场面火热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时,C352不仅有着丰沛有力的低频,而且同样能捕捉现场来自观众席上的细节,超出了我对这种“廉价功放”的认识和想像!
早在10年前开始接触Hi—Fi时,颇有——些进口品牌的小功放很是走红,如Arcam、Rotd、NAD、Creek、Mucial Fidelity、Marantz、Audiolab等,现在它们有的不复存在,有的想走高档路线,有的主攻AV,像NAD这种厂家真是不多了。
声音朴素真实,平衡度好
NAD的声音在“入门级”合并式放大器中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的声音更为“保真”,更为符合较高的重播要求。不少英制小功放都显得驱动力不足,但声音却有特别的“味道”:如高频的柔化,中频的凹陷,中低频的膨胀。这在低档功放中是常见的,因为做不到高度传真,缺点有时反而成了“美德”。比如,高频的柔化延伸不足成了“柔美耐听”,中频的凹陷成了“不刺激”,低频的膨胀成丁“能量丰满”……这在初步Hi-Fi之门是常犯的毛病,甚至有的人在玩了很久的音响还不知道真正的乐器和现场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令人担心了。最好的办法是以现场为师,现场听得越多,您就会越迷恋现场之声,也越不能容忍有严重染色、速度拖沓、缺乏活生感和动态的音响系统。
在和高级器材相比时,NAD的声音空气感不够丰富,细节再现也要逊色——些,密度和质感都有不及,但是它那种真实、朴素、平衡的声音是U:人难以忘怀的。我们都知道,所谓声音的失真有添加性失真和丢失性失真,丢失性失真是任何音响器材都不可避免的,任何器材失真是任何音响器材都不可避免的,任何器材都不能和现场完全一样,不过是丢失的程度越小越好;添加性失真就是非常糟糕的了,比如音箱的谐振,会带来严重的声染色,这是比丢失性失真更可怕的。
NAD C352的细节和动态不能和高级的Mark Levinson 383相比,但它们却有着一 些相似之处!比如真实自然,不带修饰的音色,良好的平衡感,这都是—‘台优秀功放所必备的。
我玩NAD C352
NAD C352在我刊的听音室表现不错,与多款音箱搭配都有良好效果,唯一比较吃紧的是ATC SCMl2。ATC的箱子毕竟不是好伺候的。NAD C352由于有“气囊功率设计”,虽然标两;输出功率为80W x 2(4n),但却有i15W x 2(8n)的动态功率;不过ATC音箔的低频量感少,所以总像推不开似的。
但我仍难以忘怀NAD C352在广州海印富盛4楼陈列室的出色表现,我相信玩好C352是有—些诀窍的。
首先,试一下换电源线。可以肯定的是原厂的跟机线比较差,所以我第一次换上一条国产电源线后,C352就有明显的变化,声音的力度更好,声音也更清晰、有力、浑厚!忍不住,我又接上了TCM的Reference的电源线,变化更大,而且是明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是因为跟机线较差,所以我建议用NAD的朋友试换一下电源线,几百元——对的国产线都能让它有不小的提高!
另一个提升之处刚才我已说过了,就在背板上那个低档的前后级跳线上。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薄弱之处。AudioQuest曾推出过高级的“跳线”,有朋友买了,我听了确实管用;当然没必要去为C352换那么高级的Jumpcr,但用家自己可以买两对RCA端子和两小段好一点的同轴信号线焊制一对Jumper试一下。我试用了TCM的Reference信号线接上,效果与换电源线一样明显!我与用NAD的用家交换了一下意见,也有人认为更换这个原厂的跳线是必要的——花钱不多,改善不小。我记得以往音乐传真顶级合并机M3内部的前后级连线也是可以更换,用于校声的,C352就更简单了,不用开盖就可尝试。更换Jumper可参照线材的个性来作更改,比如我用TCM的线材,C352的改善就主要是声音的力度和低频的表现——虽然改善有限,但是可以比较出来。这样,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线来做这个Jumper,反正花钱不多,而且品质都比原厂的Jumper好。当然,换这个Jumper要适可而止。
C352的“柔性剪峰”开关在功放背板音箱接端子下方,有明显的“off'’和“on'’的标志,当选择打开“on”时,面板上会有相应的指示灯亮起。这个Soft Clipping设计有多大作用呢?我选择了音效十分爆棚的斯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来播放。斯特拉汶斯基的《彼德鲁什卡》和《春之祭》都是我很喜欢的,有许多个版本收藏。其中《春之祭》我觉得最好的一版是杰基耶夫在飞利浦录的那张,演绎和录音都是超一流的,用它来试试“柔性剪峰”的效果是最好的了。在较大的音量下,NADC352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这个版本的动态之巨已超过了我手头上Telarc的名段:1980年洛林&#183;马泽尔指挥克利夫兰乐团录制的那个老版本。在一些出效果的片段,系统的声音已有些生硬,功放已有点力不从心了……而当我打开Soft Clipping功能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感觉似乎功放对中高频的控制力好一些了,铜管乐似乎没那么刺耳了l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考验,在大音量的情况下听《春之祭》对这么一台几千元的合并功放确实是一种极限考验,C352的表现是令人吃惊的,我很难相信它的驱动力和对整个音乐的控制完全不象这么不起眼的一台功放,我很难想象其它同档国外的合并机此时会有什么表现,我想肯定会不乐观。在“不爆棚”的时候,这个功能倒是开不开都没关系,平时也可以关闭。
接下来我试了一下音调调节。我听惯了直通的声音,C352的音质还是不错的,完全可称得上有一定水平——Bp使是用惯了顶级合并机383的我,也认为C352的声音可听性较高。在略为调高了高低音之后,乍听之下与不调节区别不是很大,但听一些弦乐小品,似乎高频更为有光泽,低音大提琴也更为丰厚;不过,直通的声音更:甜润、通透一些,我个人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直通更好。不过多出的这个功能倒是很适合“玩家”的心态,君不见麦景图、金嗓子等高级合并机上也有音调凋节吗?我手上有的录音也不是很好,高音太亮或偏暗的CD不少,如果适当作一点调整,听得更悦耳也是不错的啊——别忘了C352所针对的用户群。
C352的机壳相对Mark Levinson、Accuphase等品牌的合并机显得比较单薄,好动手的朋友提醒我不妨压点东西作避震。笔者手头并没有这类的小配件,仅有的一小条紫檀木也是前辈相赠,不敢暴殄天物用来“发烧”,压上杂志又怕堵住了散热孔。这个或许有所改进我也就没试了,有C352的朋友不妨一试。
我很久都没有如此认真地来写一台便宜的合并机了,此番所为,一来是了结我的一个心愿——若干年前初入Hi Fi之门,也有心把玩NAD,但终未如愿,而一直想买的S300现在也见不到了;二来是通过把玩C352,我也发现许多器材都是大有发挥得更好的潜力,只是我们没有下功夫去深究。笔者以前也折腾过不少器材,现在,我想劝大家对自己手上的器材多一份爱心,努力去发现它们的美好之处;最后,不少读者都希望能发现和用好一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器材,我也想能够多发现一些,希望我的这篇拙文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最后编辑tangao123 最后编辑于 2008-02-15 18:05:21
倚楼听风雨,淡看发烧路

生活时常让我们心境归于茫然,而音乐却时常给我们注入感动!
TOP
12#

回复:出在保98新行货NAD C352-新增细节图

LZ是在哪座城市啊?价格是多少?看了LZ的介绍,对于刚入门的朋友倒是觉得不错啊!
TOP
13#

回复:出在保98新行货NAD C352-新增细节图

我在重庆,可以发顺丰过来,航空快件,运输没有问题,到时需要可以办个保险的。价格已经明盘了,看第一贴。谢谢关注
倚楼听风雨,淡看发烧路

生活时常让我们心境归于茫然,而音乐却时常给我们注入感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