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的免费包子 / 徐敏
2007-09-13 22:18 | 阅读(1100) | 标签: 慈善, 慷慨, 同情, 志愿者
鉴于近来有关慈善行为的争论此起彼伏,笔者思考良久,还是决定将此篇采自于去年底的采访稿粘贴于此,让我们看看一个英国人如何放弃一切在我们身边从事慈善,而不是为名为利的……
……………………………………………………………………
第一个“慈善厨房”启动了,我对那天晚上的行动的未来并不清楚,只是感到可能这将成为一个耗费我多年时间和精力的长期项目,我感觉命运正用它调皮的手指牵动着我身上的木偶线。 ——托尼•戴(Tony Day)
2006年的最后一天,是个星期日。中午11:40分,当记者赶到位于西安市五星街的一所教堂门前时,大门两侧已聚集了数十名来自市内各处的流浪者,他们或孑然一身,或携儿带女,老幼妇孺和身有残疾是这里的基本特征。
中午时分,天色仍旧灰蒙蒙的,似乎一场大雪即将来临。自2005年12月18日起,流浪者们都会在每个星期六的傍晚6时前,和星期日的中午12时前赶到这里,领取一餐6个包子果腹,一年来,每周两次的发放日从未改变过。
然而今天的包子似乎送来的晚了些,12:30分还没有见到包子的影子,有人念叨,明天就是2007年新年,眼下这顿免费的午餐是否被取消了?而绝大多数流浪者则断言:不会的,托尼不会不管我们的,他一定会来,可能是堵车了罢……
托尼其人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加 缪
托尼•戴(Tony Day),一名扎着马尾辫的42岁英国人,个子不高,面部消瘦俊朗,能用汉语简单会话交流。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前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会在距家乡万里之外的中国西安向流浪者长期发放包子?抱着好奇,记者前往那里一探究竟。
正如托尼自我介绍的那样,他曾在英国海军任职了十年的电子工程师,之后又下海经商十余年,拥有三家商务、房产公司。然而穷人有穷人的困惑,富人有富人的迷茫。赚了钱的托尼时常扪心自问,自己不缺吃穿,小康有余,但为什么还会时时感到空虚难耐?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1996年至1999年间,托尼通过四位朋友的帮助,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慈善项目,他们集资购买了总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医疗器材,并亲自运往罗马尼亚的医院和孤儿院,实施慈善救助。对当时的情景,托尼有着这样的描述:罗马尼亚“孩子们的天真,特蕾莎(特蕾莎是1979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修女会成员的无私行动——这惊人力量使我深感惭愧而又倍受鼓舞。这力量的强大让我仿佛受到电击一般,喉头不禁哽咽起来”。
2002年,38岁的托尼断然作出决定,不再为了金钱继续工作,他一方面为过去14年上苍的恩赐而感动,一方面觉得是时候了,所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不能只用来赚钱。2003年1月,托尼决绝地“变卖了全部家当,收拾行囊离开英国”,决意周游世界,并在行程中作些适宜自己慈善信念的项目。事实上离家时托尼还很迷茫,不知要做什么,但“我有很强烈的预感,我总会在旅途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做想做的事情……因为我已经转让了我所有的公司,所以我不用再考虑收入问题,我有足够的收益来养活自己。我没有再回英国定居的打算,除了偶尔回去看看我的家人和友人”。
踏上征程的托尼义无反顾,当游历欧洲的时候,他曾在巴黎的慈善厨房做了一阵子义工,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以食物上的帮助。不久托尼得到了罗马教廷的许可,受邀以他们的名义组织并参加世界巡回的特蕾莎慈善活动。2005年1月4日,托尼只身经印度来到中国,先后去了北京和内蒙古,但都是短暂的几天。 1月10日当托尼抵达西安后,他冥冥中感到,“就是这里了!”这里就是他要长期呆下去的地方,他开始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习中文,目前又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中文。
包子来了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12:50分,托尼风风火火地出现了。随着人群的骚动和Hello托尼,Hello托尼的招呼声,两名外国人和几名大学生志愿者出现在人群中,但哪个是托尼?记者没有见过,几名流浪者告知:那个扎辫子的就是。观察中记者发现,行色匆匆是托尼的特点,自打他进入铁门内的院落后,就一刻不停地跑前跑后,不是微笑着与流浪者们拍手问好,就是组织分发食物。而流浪者们似乎早已养成了习惯,不争不抢地自然排成两队,他们知道来此用不着抢,而是每人都有的免费午餐。
因为包子还没有送到,两铁皮桶热腾腾的蛋汤只好先行发放,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看着流浪者们端着汤碗啜食的情景,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暖意。1:00整,四个大旅行箱的包子送来了,之前记者听一名志愿者向托尼汇报:今天来了53人。托尼向他交代,让把分剩下的包子随后分两组拿到街上去,分发给那些因严重残疾而赶不过来的流浪者。
2005年12月,托尼原本想在西安加入一个慈善组织来帮助穷人,但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便决定在西安自己设立一个慈善厨房。那时正值寒冬,天寒地冻,如果不迅速启动他心目中的慈善厨房,他感到自己的良心将倍受折磨。短短的三天准备工作之后,慈善厨房便在12月18日应运而生。刚开始时,慈善厨房一周发放一次食品,不久便扩展为现在的一周两次,并取名为“黄河志愿者厨房”。
说起厨房,那就该有一大堆锅碗瓢盆,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托尼至今仍然在发放地附近的一家餐馆订购食品,他说:“虽然我意识到这不是最便宜的方法,但是当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这是最快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我们给每个人赠送几个包子,两三碗汤和茶水。这个项目全都是我个人出资进行的,甚至曾拒绝过好多次别人的捐赠。但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如果有人愿意捐赠,我也很乐意接受”。
在分发食物现场,记者看到有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市民将两包衣物送到这里,让志愿者厨房代为转发。据说,这样的行为每周都有,几天前的圣诞节,流浪者们得到了用于御寒的被服。一位名叫米亚平的西安金秋旅行社总经理专门赶来,了解这里的运作模式,他表示,托尼这种不发钱只发食物的方式契合了他的心理,准备加入进来,他说:“如果托尼周三、周日发放食物,那我就周二、周五发放,如果还有人愿意的话或我们的能力达到了,流浪者们每天就都能有饭吃了”。
我没有疯
慈善是格言的第一章。——杰裴逊
食物发放结束后,托尼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曾有人说托尼的举动太过疯狂,太没有理性。托尼只有耸耸肩膀抱之一笑。面对记者所提出的:慈善厨房数以万计的包子发下去了,但并没有改善流浪者的生活状态,既然从根本上难于改变现状,那还有意义吗?托尼用干涩的汉语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托尼说,他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我没有能力做那个教人捕鱼的人,我只能以我的力量给他们鱼吃,那些身有残疾的人你怎么教他打鱼? ”
托尼所帮助的都是住在马路上,收入微薄,甚至身体或精神上有残疾的人,他们几乎没有能力自谋生路。“我知道这并不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他们饿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食物”。他多次强调,“我绝不给他们钱,我只是给他们食物,因为我认为如果他们愿意走15到20分钟的路程到慈善厨房来领包子和汤果腹,足以说明他们是真饿了。如果他们有足够的钱买食物或者是‘假乞丐’(有人提醒托尼,说有些人是伪装的),我觉得他们不会麻烦地走这么远来只是为了领取免费的一点食物”。托尼认为,路程可以自然地过滤出一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至于托尼会在西安呆多久,他表示,只要条件允许,20年、30年没问题。如果可能,他还会在中国的其它城市开办“黄河志愿者厨房”,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因为慈善事业是没有地域和国界的,他会将自己的未来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许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每个人都会做自己该作的事,为什么不是重要的,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事后托尼给记者发来三封邮件,其中有他给朋友劳拉的一封信,结尾处写着这样一段话:劳拉,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建立的地方……再一次感谢你对这个项目付出的时间和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建立这个项目,我敢肯定这对于中国的很多人都是一件好事,不只是那些接受帮助的穷人,也包括被我们影响和参与帮忙的人。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一样,我没有回英国的打算,如果这个项目能够继续和扩大,我的目标就是留在中国继续进行这个项目。
托尼语录
“不能理解‘同情’含义的人,思想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苏格拉底
在什么地方,日子怎么过,这些对我都不重要,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家人和朋友都与我心心相连。我漫游天地之间,觉得毫无牵挂。离开英国前,我不清楚今后的日子是什么样子,但我相信我都能泰然处之。
第一个“慈善厨房”启动了,我对那天晚上的行动的未来并不清楚,只是感到可能这将成为一个耗费我多年时间和精力的长期项目,我感觉命运正用它调皮的手指牵动着我身上的木偶线。
多年前我的一个朋友邀请我加入他们的罗马尼亚慈善项目,投下了这颗小石头,激起的波纹越过高山、穿过平原,今天,在中国,我感觉到了它。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大约200名志愿者为活动贡献了他们的时间,他们都是看到或听说此事而被感动或感到好奇的人,不管他们能参与哪个时期的活动,他们都来参与。我们不用主动去呼吁,每个星期志愿者们都能源源不断,这个团队活动将持续下去,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集体的力量和我看到的反响,都是我决定坚持下去的原因。
教会人捕鱼是需要时间的,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是需要基本生活保障的,比如食物,比如衣物和住处以及医疗保障等。更有一些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永远都无法自给自足。因此,我认为两种助人方式应当并存,即应有组织教导有能力独立生活的人独立,而无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可怜的人们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
在之前10个月,我们遇到许多挑战,人们曾说我们的计划没有任何可行性。不过现在我坚信,前方的任何障碍都是可以跨越的。
我们知道这是些大问题,我们知道这些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但如果我们付出哪怕一小点努力,那我们遇到的人的生活就会发生细微的改变。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我们只能帮助有限的人,但如果这些人都继续帮助更多的人,那就会发生骨牌效应。参加“黄河志愿者”行动的人只在几个湖中投下了小石子,但谁知道它们激起的涟漪能传播到多少人那里呢?也许这将激励知道我们行动的人们用他们自己的行动、能量和特殊技能启动他们自己的项目,并影响更多的人参与。
我已经认识到,正义的力量是确实可以“传染”的,它将永不停歇。
记者手记: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采访“黄河志愿者厨房”后给人留下剧烈的震荡,久久难于平复,这不是传教,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它使人真正理解了那句“凡配称为理想的事物,就必带有善美的本质。”的格言。
面对众多的流浪者和众多的志愿者,虽然人们的心态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对生命和人格尊严的尊重。任何社会都会导致贫富差距;任何时代都会产生孤老残疾,但如何缩短差距和如何彼此救赎,便成为现在这个文明社会的重要课题。
正如托尼所说,一个人花数十分钟拄着拐杖,拖儿带女地赶来领取几个包子,这足以说明他们是真得饿了。饿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饥寒交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黄河志愿者厨房”的存在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只要更多的人伸出手来加入志愿者厨房,流浪者们就不会再挨冻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