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复制链接]

查看: 1525|回复: 5
1#
1.乐章间的掌声绝对禁止
古典音乐中存在各种器乐体裁,我们常见的多乐章作品,比如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都属于套曲体裁,套曲的每个乐章相对独立,音乐性质各不相同,乐章之间的停顿仅仅代表结构的转换,用于划分上个乐章的结束和下个乐章的开始,并没有整体休息或是提示鼓掌的意思,这一点属于基本常识,可这个问题我国观众至今没有解决。
为什么不能鼓掌?首先,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备完整性,乐章间的停顿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如果加入掌声无异于人为地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正所谓“一条鱼搅得满锅腥”,更有些激进的看法认为这是对艺术的亵渎;其次,乐章间短暂的停顿还可以使演员调整心态,更好地进入下面的演出,而莫名其妙的掌声将直接干扰演员的注意力,使演员尴尬、进而怀疑观众的欣赏水平、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到之后的表演中去,势必影响演出的整体质量。
乐章间的掌声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无知肯定是最大原因。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还有要出风头、非要表现自己“有知”,反而暴露了某些人的“幼稚”。另外“随大流”的行为正好助长了“无知”的蔓延,致使本来的“星星野火”得以“燎原”,这种从众心态实在值得大家好好反思。再有,我们国民可能抱定“礼多人不怪”的固有思维,认为掌声可以表达鼓励的心情,但在古典音乐会上这样的做法只能帮倒忙。不切时宜的掌声,其破坏力之大,完全可能毁灭任何一场伟大的音乐会。
当出现不和谐掌声时,台上的演员一般会根据情况用肢体语言加以提示,这时已经很糟糕了。而我们又应当如何判断乐曲全部结束、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呢?演出的承办者如有可能,应该在节目单上做一些提示性的介绍,除作品背景外,还可以注明乐章数量、各乐章演奏时间、同时着重标明“乐章间禁止鼓掌”的字样,加大宣传力度。
对入门者来说,重要的是不必急于鼓掌,先看看周围的反应,再观察一下演员的动作,其实演员的动作可以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其中是有规可循的。比如指挥双手完全下落;提琴手的琴弓离开琴弦,双手同时自然下垂;钢琴演员双手彻底离开键盘等等举动,都可以从中加以判断,当然一定要注意“完全、彻底”的含义,否则还会闹误会。而一
些有经验的观众,还会主动扮演“维持秩序”的角色,当听到有人不合时宜地鼓掌时,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行为,比如眼神、摆手、轻微的嘘声等进行阻止。希望大家今后更多地充当这一角色。当然,避免低级错误最关键的办法莫过于熟悉曲目,当我们对曲目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自然可以防止悲剧的上演。
下面再说一些具体问题。套曲体裁中,乐章数量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来说,交响曲有4个乐章,奏鸣曲和协奏曲有3个乐章,知道了这些再去听音乐会,一般不会闹太大笑话。但不少多乐章作品中,某些乐章结束时会出现明显的高潮,这时千万不要误认为全曲结束,这样的例子有:贝多芬的《克洛采奏鸣曲》第1乐章、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
曲》第6乐章、老柴的《悲怆交响曲》第3乐章等等,这些乐章结束时一定不能鼓掌,除此之外,管弦乐组曲(如比才的《卡门组曲》)、声乐套曲(如舒伯特的《冬之旅》)的间隔部分也不能鼓掌。另外,单乐章的作品也有一些中途有间隙的例子,如威伯的管弦乐曲《邀舞》,没听到弱音千万别鼓掌。而芭蕾、歌剧演出中鼓掌、叫好的学问则更大,在此只提一句:普契尼的歌剧基本上没给观众留下太多鼓掌的余地,比如帕瓦罗蒂的拿手曲目《今夜无人入睡》,如果放在歌剧中就根本插不进掌声。是不是所有曲目结束时都可以马上鼓掌呢?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2.掌声要取决于作品性质和演出类型
同样是古典音乐作品,还有很多类型,反应的内涵也多种多样,落实到感官效果上,有抒情缠绵的、有高亢激昂的、有悲哀绝望的、有神圣庄严的,还有诙谐幽默的……
用同样的掌声对应不同的作品就不见得合适,这还要取决于作品的性质。比如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往往是欢快热烈的,对于这类曲目,观众可以尽情拍手称快,即使曲目没有结束,随着节奏打拍子也不为过。但古典音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反应宗教题材的作品,遇到这样的曲目,鼓掌就要格外谨慎。
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在欧洲文化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对音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带有宗教情结的作曲家不胜枚举,象巴赫、布鲁克纳等人本身就是神职人员,他们在音乐史上的成就不可质疑,其作品性格自然是要反应宗教。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极其强烈的圣洁感,至今仍然被用于各种宗教仪式,要知道教堂里的音乐结束后是不可能有任何掌声
的,而在西方音乐厅里上演这类曲目,观众一般至少不会马上鼓掌,很多曲目的尾声反应升入天堂的意境,乐曲往往在无限弱音中结束。单纯从音乐角度讲,尾声中那一丝一缕、若隐若现的“余韵”既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品最完美的境界,体味其中的“余韵”恰恰成为观众至高无上的享受。如果这时突然有人拍手,无疑是对音乐
乃至神灵的亵渎。笔者曾有幸现场聆听过已故大师旺德指挥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曲》,全曲结束后全场安静得令人窒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两分钟后才有个别观众从“余韵”中醒来,开始出现零星掌声。之后,全体起立,排山倒海的掌声逐渐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另一位指挥大师切利棒下的布鲁克纳,通过现场录音也可以感受到同样效果,这时的掌声决非乞求加演,而是由衷的感激。而切利在演出完布鲁克纳的《弥撒曲》后,真是没有一位观众鼓掌,直到大家纷纷退场。这反应了宗教的力量,更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当然,音乐会还可能因主办单位的策划区分为不同类型,西方一些大型交响乐团会举办定期音乐会,曲目提前公布,一般侧重于严肃作品的上演。出席这种音乐,在节目单的曲目全部结束后,即使观众掌声再热烈,也会太可能加演曲子。也有一种为推广、普及古典音乐的专场音乐会,适合于家长携孩子共同观看,一般称作“家庭音乐会”,这样的演出气氛很轻松,多配有解说,即使鼓掌不合时宜,也不会特别破会气氛。还有一种名曲、明星荟萃的大型音乐会,通常是演奏名曲选段,上演曲目范围很广,独奏、协奏、合奏,形式也不拘一格,象大家熟悉的柏林爱乐每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莫斯科红场芭蕾》都属于这种类型,一般统称“GALA音乐会”,观众的掌声都比较随意,主要取决于曲目和艺术家的表现。
TOP
3#

回复: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3.根据艺术家的演出情况做出判断
舞台上的艺术家毕竟是音乐会的主角,艺术家的表现直接关系到演出的成败。当艺术家超水平地发挥时,观众的掌声是一种肯定和感激,从而激发艺术家的热情,继续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节目。这样的掌声甚至可以打破音乐会的惯例,比如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在第1乐章结束时,如果有人鼓掌说明音乐会取得了极其圆满的成功,海菲茨、霍洛维茨都接受过这样的礼遇,这并不说明观众外行。只有艺术家与观众产生高度默契、全场观众得到同样感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以上特例。这样的情况绝对是可遇不可求,一个爱乐人一生能有一两次体验实属万幸,而我们平素欣赏的音乐会绝大多数只是公式化的演出。
再者说,艺术家的演出心态也不尽相同,有“人来疯”也有“神经质”,对艺术家来说,观众给予的掌声,其刺激效果也不可能一样。要是观众对艺术家的性格事前有所了解,到音乐会上鼓起掌来也会有针对性。对还有一点要明确,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不是神,都有发生失误的可能。特别是有些大音乐家,本身具有强大的实力,但由于一时发挥失常,造成遗憾,这时观众的掌声对他们来说一定是最高的安慰和鼓励,有些歌唱家发生失误后,由于观众的鼓励,很快恢复了常态,甚至超水平发挥。
如果艺术家在一场演出中始终发挥失常,观众可以不鼓掌,但最好不要喝倒彩,这也是观众修养的一部分。

4.尽量全面兼顾
鼓掌不但是一种礼节,还要尽可能讲求礼数。音乐会并不是一个演奏家的天下,红花还要绿叶衬。很多作品中,伴奏充当着重要角色,乐队的指挥更是灵魂人物、甚至乐队的某些首席成员也对演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只为观赏某些明星,这无异于“追星族”,一场成功的演出,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力才能完成,比如歌剧、芭蕾演出后,都会特地邀请编导、服装、舞美人员谢幕,无论是台前的焦点还是幕后的英雄,作为观众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感谢。
TOP
4#

回复: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以上几点体会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的,要想达到完美的现场感受,不可能光凭演出中的一两个小时,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假如平时忙于琐事,那么“临时抱佛脚”也不失为一计良策。聆听音乐会之前,最好要搞清上演的全部曲目,以便事先着手预习。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对作品的认知程度肯定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没有充
分的准备,对曲目没有一定感性认识,即使再好的音乐会也很难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我们平时收集的CD正好可以派上用场,而且在这种预习的情况下,我们听录音与休闲时的聆听心情还会有些微妙的区
别,对作品的结构、旋律都会有下意识的关注。根据笔者的经验,预习阶段听录音,最好不要挑选旷世经典的版本,因为每位艺术家的演绎都会
有所不同,如果带有强烈的先入观,反而可能妨碍现场的聆听感受。如有可能,还可以翻阅一下CD说明书或是其它相关资料,尽量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这些背景资料从聆听音乐中不见得能够获取,如果到了现场演程中再感到不知所云,临时浏览节目单就会显得非常被动,音乐是不等人的,看完曲目介绍的时候也许最精彩的部分已经演奏过去,这样的情形是最糟糕的,也没有达到欣赏、提高的目的。有备而来地欣赏音乐会,其效果会完全不同,当了解了乐曲的大体情况、具备了感性认识后,在现场的聆听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跟随音乐进行心灵漫游,肯定能够捕捉到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甚至对熟悉的作品产生全新的认识。

欣赏音乐会不同于在家听录音,聆听音乐会是听众与艺术家在同一个空间下的情感交流,而掌声似乎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掌声,正是音乐会中必不可少组成部分,音乐会成功的钥匙我们也拥有了一半;掌声,如同点睛之笔,缺少了掌声,音乐会无异于闷在罐头里的录音,不会鼓掌就好像不会点睛,这样的爱乐人也无异于叶公,而我们钟爱的音乐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活生生的飞龙。
事先预习、现场投入、事后回味,只要我们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再胆大心细,相信我们观众一定能为音乐会增光添彩。
TOP
5#

回复: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好文章,为此文鼓掌。:handshake :victory:
TOP
6#

回复: 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为楼上的鼓掌,四个乐章之间没有鼓掌,只在全曲(全文)结束时鼓掌。呵呵

也为这篇好文章鼓掌。
最后编辑abmabm 最后编辑于 2007-11-14 08:38: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