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音乐会的掌声<原贴作者:阿萨>
2.掌声要取决于作品性质和演出类型
同样是古典音乐作品,还有很多类型,反应的内涵也多种多样,落实到感官效果上,有抒情缠绵的、有高亢激昂的、有悲哀绝望的、有神圣庄严的,还有诙谐幽默的……
用同样的掌声对应不同的作品就不见得合适,这还要取决于作品的性质。比如音乐会的加演曲目往往是欢快热烈的,对于这类曲目,观众可以尽情拍手称快,即使曲目没有结束,随着节奏打拍子也不为过。但古典音乐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反应宗教题材的作品,遇到这样的曲目,鼓掌就要格外谨慎。
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在欧洲文化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对音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带有宗教情结的作曲家不胜枚举,象巴赫、布鲁克纳等人本身就是神职人员,他们在音乐史上的成就不可质疑,其作品性格自然是要反应宗教。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极其强烈的圣洁感,至今仍然被用于各种宗教仪式,要知道教堂里的音乐结束后是不可能有任何掌声
的,而在西方音乐厅里上演这类曲目,观众一般至少不会马上鼓掌,很多曲目的尾声反应升入天堂的意境,乐曲往往在无限弱音中结束。单纯从音乐角度讲,尾声中那一丝一缕、若隐若现的“余韵”既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作品最完美的境界,体味其中的“余韵”恰恰成为观众至高无上的享受。如果这时突然有人拍手,无疑是对音乐
乃至神灵的亵渎。笔者曾有幸现场聆听过已故大师旺德指挥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曲》,全曲结束后全场安静得令人窒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两分钟后才有个别观众从“余韵”中醒来,开始出现零星掌声。之后,全体起立,排山倒海的掌声逐渐从四面八方涌来,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另一位指挥大师切利棒下的布鲁克纳,通过现场录音也可以感受到同样效果,这时的掌声决非乞求加演,而是由衷的感激。而切利在演出完布鲁克纳的《弥撒曲》后,真是没有一位观众鼓掌,直到大家纷纷退场。这反应了宗教的力量,更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当然,音乐会还可能因主办单位的策划区分为不同类型,西方一些大型交响乐团会举办定期音乐会,曲目提前公布,一般侧重于严肃作品的上演。出席这种音乐,在节目单的曲目全部结束后,即使观众掌声再热烈,也会太可能加演曲子。也有一种为推广、普及古典音乐的专场音乐会,适合于家长携孩子共同观看,一般称作“家庭音乐会”,这样的演出气氛很轻松,多配有解说,即使鼓掌不合时宜,也不会特别破会气氛。还有一种名曲、明星荟萃的大型音乐会,通常是演奏名曲选段,上演曲目范围很广,独奏、协奏、合奏,形式也不拘一格,象大家熟悉的柏林爱乐每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莫斯科红场芭蕾》都属于这种类型,一般统称“GALA音乐会”,观众的掌声都比较随意,主要取决于曲目和艺术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