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继续介绍马勒的《悲叹之歌》,THOMAS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 [复制链接]

查看: 1260|回复: 1
1#
马勒的这部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康塔塔《悲叹之歌》,歌词是根据德国文学家路德维希·贝赫斯坦所收集的德国民间神话传说诗集《新德意志童话》中的一个中世纪的神话故事《悲叹之歌》以及格林兄弟创作的文学作品《唱歌的白骨》(Der singende Knochen)改编而成。马勒认为真正属于他作为一个作曲家来说话的作品,就是这部《悲叹之歌》。同样在给马克夏尔的信中,马勒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后肯定了这一看法:“我认为真正属于我马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是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所写的《悲叹之歌》,正因如此我才把它编为作品第一号。” 1878年马勒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完了全部作品的歌词部分,但整部作品的音乐创作断断续续直到1880年才完成。这主要由于在此期间马勒时常被其他生活琐事乾扰,如到维也纳以外的地方教授钢琴等。整部作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森林传说》。主要叙述一个骄傲而美丽的公主,宣布将嫁给在森林里找到她所钟爱的花儿之人。两个同胞兄弟同时去森林里寻找象征爱情的红花,结果弟弟慧眼识金,率先找到了红花,于是把它插在帽子上甜美地在一棵菩提树下打起盹来。哥哥见后顿声歹意,残暴地用匕首杀害了弟弟,并将尸骨掩埋在树下后带着红花去与公主成亲。第二部分《游吟诗人》。一位路过森林的游吟诗人,在菩提树下发现了被害弟弟的未掩埋的一块白骨,并将它制成了一支笛子,当他把笛子放在嘴边吹奏时,笛子里却传出被害的弟弟向游吟诗人叙述自己不幸被哥哥杀害的声音,游吟诗人决定拿着笛子去寻找杀害弟弟的凶手。第三部分《婚礼篇》。游吟诗人来到了公主居住的城堡,此时凶手正以国王的身份与公主举行婚礼,全城人为之欢腾。游吟诗人吹起了笛子,笛子里再次传出被害弟弟向人们诉说他不幸被哥哥杀害的苦难经历。听到这一可怕的事件后,公主晕倒在地上,众人在惊恐中散去,整个城堡的建筑在颤抖和塌陷。马勒在创作《悲叹之歌》之前和整个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使他精神上惶恐不安,心灵上备感紧张的事件。1879年马勒的朋友埃米尔来信告诉他,他钟爱的女友约瑟芬·鲍茜自尽了,这位始终缠绕着马勒的“长着一对蓝眼睛的姑娘”的死造成了怎样对他心灵上的震颤,这在马勒给埃米尔的回信中得以看出,他甚至失望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幸福的人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马勒把这个消息理解为他的预测的一种证实,理解为他坚信肉欲的激情与肉体的痛苦命中注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证实。换句话说,像在《悲叹之歌》里所发生的那样,马勒同样从鲍茜的死中产生出强烈的负罪感,把自己对姑娘爱情生活的闯入,理解为促使她自杀的直接原因。因为他曾经对鲍茜有过“朋友般的忠告,要控制激情,否则她会遭受一场巨大的痛苦”。在给埃米尔的信中,马勒还告诉他另外一些引起他心灵不安的事件:“我也有同样惊人的消息告诉你,我的朋友汉斯·罗特疯了,并且我也害怕同样的命运落在克里斯本头上……在家里到处都是痛苦和悲伤,此时是我本人需要安抚这些悲伤、灾难的时候。”因此,作为对这些痛苦、悲伤的安抚,马勒把这些经历集中表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
THOMAS对音乐的见解甚有深度,往往有独创性的看法。旧金山交响乐团在THOMAS十几年的训练下,已经凌驾在美国东部的乐团之上。而且THOMAS也是一位马勒的专家,对于马勒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此系列的马勒第三、第六还连续两次获得格兰美古典音乐大奖.
IMG_1610.jpg (, 下载次数:23)

jpg(2007/9/12 10:19:10 上传)

IMG_1610.jpg

最后编辑fengbin 最后编辑于 2007-09-12 10:21:43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继续介绍马勒的《悲叹之歌》,THOMAS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

顶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