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乱”听巴赫 [复制链接]

查看: 2419|回复: 7
1#

太阳老头儿 在 2006-7-28 10:19:39 发表的内容
        莫名的一场荨麻疹让我在十数天里苦不堪言。每天吃些抗过敏的药,吃得人昏昏沉沉,却依然挡不住一阵阵的奇痒难耐;搞不懂为啥会是这个样子,计划中的年假竟会在此等煎熬中度过,真是令我愤懑加郁闷。痛苦啊!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劫”?可“劫”从何来呢?愤懑、郁闷之上又有些许的不解。痛苦依然啊!懵懂中想起音乐似有祛痛疗伤之效,于是乎将唱片堆满了床头;然美妙的音乐终是抵不住袭来的刺痒,音乐便沦落为漫步屋中的背景,使得单调的步伐多了些点缀。看来传说终是传说,与现实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祛痛疗伤自是不必想了,能分散些对刺痒的“注意力”也非易事;凡事随缘吧,权当自己当有此劫,也不想探究“劫”从何来了。

用音乐疗伤治病的试验虽说以失败而告终,床头堆的唱片却不见少;只是唱片的“种类”日趋“一致”,最终竟指向巴赫一人了:李希特、平诺克、戈培尔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齐聚于此,斯塔克在1992年为RCA录制的“大无”与Paolo Pandolfo用维奥尔琴演奏的“大无”也“重现江湖”;Pischner、Jarrett、平诺克的用键琴演奏的“哥德堡”相继“登场”,《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及《古组曲》纷纷“亮相”。真个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啊。热闹固然是热闹了,却也乱的可以;似乎全无章法,真真的是从心所欲。至于“矩”嘛,顾不得许多了,权作乱听。“乱听”巴赫,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吧!“病急乱投医”,这“乱”终还是因病而出的;好在没“乱”了方寸,子丑寅卯的还能听出个所以然。万幸万幸!《勃兰登堡协奏曲》依然是喜欢李希特的诠释,清新雅致的风格及对巴赫作品内涵妥贴地解读依然冠绝群雄;本真的演绎与诠释虽说给了我们更加宽阔的视野和别样的体验,却终难撼动李希特对该曲目演绎的经典地位。斯塔克的琴声不再那么“坚硬”、“冰冷”,清新、俊朗之中透出些许的温润和柔情;维奥尔琴的声音虽然略显沧桑,用它来诠释巴赫的六首“大无”却也别具韵味。Pischner指下的“哥德堡”一如继往的令人震撼,孤高卓绝却又直入人心,闻之令人扼腕、唏嘘;Jarrett的琴音美到令人心碎,平和、雅正的诠释中不乏浪漫的色彩,唯美的巴赫令人心动不已;平诺克的“哥德堡”依然是那么中规中矩、波澜不惊,暑期听来确有清凉怡神之效。古尔德弹奏的《英国组曲》虽不似他的“哥德堡”那样的“离经叛道”,较之略显保守的《平均律》仍显得颇具个性,短促的触键及灵动的风格依旧;Jarrett的《法国组曲》清新可人,琴声依然是那么美,美到无以复加;席夫的《平均律》曾因为音色甜美而为人诟病,可听了他弹奏的《古组曲》后没觉得“甜美”有什么不好的,虽说巴赫的音乐并非以“甜美”见长,可也未见得巴赫就和“甜美”无缘。呵呵,说到这里似乎有些强词夺理的味道了,那就就此打住吧!

其实最初并没打算听巴赫的,毕竟很久以来一直浸淫在巴赫的音乐之中。之前拿到了几张大K的唱片,还有很拿了很久后来却很久没再听的罗萨蒙多四重奏组录制的海顿的《临终七言》、Uri Caine与Concerto Koln合作录制的乐圣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唱片,可听着听着就拐到巴赫那里了,而且还拐不回来了。索性听之任之,就一通“乱”听吧,反正也没什么目的性了。和着抗过敏药带来的昏沉与懵懂,“乱”听巴赫也蛮不错的;病痛中的奇妙之旅,也算是不多见。更奇妙的是夜来忽有一梦:自己竟在无意中学会了演奏二胡,而且只会用二胡演奏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呵呵,听着够“乱”的吧!


哈哈,不知道你多大了,可是成年人犯了这个病,真是很痛苦的哦,同情你啊,你可要记住了,不能吃生冷的东西,酸的,辣得,还有鱼,都不能吃,否则,会更痒,呵呵~~~~
分享 转发
TOP
2#

正在拜读你的博客,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