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艺评论观点认为永远不能把音乐背后的内容先讲出来,因为一旦讲出来,听者听的时候会非常有心理暗示的感受到所讲的内容。比如我一开始听老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时并不了解所谓的创作背景,只是觉得旋律辛辣刺激颇具讽刺意味。
但当我有一天读了某篇文章介绍这个四重奏正是老肖身边挚友纷纷离世的时候创作的,我就突然有一种觉得第四乐章应该演奏的很慢的想法。突然就觉得本来很喜爱的演奏版本是否过于浮夸了?而原来很不待见的一个演奏的异常缓慢沉重的版本才是对乐曲正确的演绎?原来老肖通过这个作品传递的并非是讽刺和批评而是一种阴森的恐怖和绝望?
这几个问号有没有解?恐怕是没有的。因为所谓的创作背景、动机、思想或者表达我们永远无法判断真假,尤其是对于老肖这种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和怪异的环境的作曲家来说,时时刻刻要防范被意识形态斗争算计,即便某些对作品创作动机的解释是他亲口所说的也很难保证是不是作曲家真实的想法。
就肖2钢琴三重奏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处理,我觉得演奏者也会受到一些音乐学背景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演奏上的取舍。很明显,那个演奏的异常缓慢承重的版本想要表现的死亡的森严和绝望和所谓的创作背景是及其吻合的。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让作品自己说话吧,即便有的时候谱子上标识着再明确不过的感情标记,我们也不要忽略,旋律和音符本身就会说话,就隐藏着所有演绎的可能性。有的时候记号和文字是会说谎的,但我相信演奏者和作曲者通过音乐本身产生的共鸣是真实可信的。